红军长征时那“吃人”的草地,如今过去80多年,现在怎么样了?

慕梅玩转养护 2025-02-21 06:32:2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34年10月,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和围堵,红军开始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长征。总计一万两千公里的路途上,留下了无数年轻的生命。

当路过松潘草原时,战士们纷纷放松警惕,总算有片地方看起来好走一些。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片草原并不像表面无害。

这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被当地人叫做“生命禁区”,意思是没有人能活着从这里走出去。恶劣的气候,吃人的沼泽,红军要想从这里走出去,必定面临极大的困难。

整整七天,整个队伍里有一万六千名战士永远在此长眠。现如今,这片“吃人”的草地是否还保留旧貌,没有变化吗?

长征之路,艰难险阻

1934年10月,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整个队伍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红军不得不放弃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路程中充满艰难险阻,绝对和幸福二字搭不上边,只要能活下来都是万幸。趟过湍急的乌江,四次飞越赤水,每一步的路程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1935年6月,红军的队伍在懋功顺利会师。两队人马和一块,队伍人数超过十万人,完全能打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

为了出其不意给国民党一个教训,红军决定集中力量向北方转移。可能走人的路都让国民党堵死了,只剩下横跨草地这个选项。

抵达松潘平原的时候,战士们的心情前所未有的放松。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绿茵茵的草地看起来人畜无害,比在寒冷的雪地里行走轻松多了。

但这片草地仅仅是看起来无害,实则暗藏无数的杀机。当负责打探消息的斥候归队,带来的消息让所有战士的心悬了起来。

松潘草原位于四川西北部,是典型的高原草地。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昼夜温差极大。要是夜晚不注意保暖,很有可能会被冻到休克。

更不用提三千四百米的海拔,导致松潘草原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带。在绿荫草地的覆盖下,分不清哪一块是“吃人”的沼泽。据当地居民所说,最深的沼泽深达九米,人一旦陷进去就没机会出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决定踏上这片草地的那一刻,红军没有回头的机会。不管行军途中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必须咬牙克服。

要想继续完成北上抗战的伟业,硬闯草原是唯一的办法。战士们踩着草鞋,踏上未知且危险的道路。

从进入草原的第一天开始,红军就感受到史无前例的艰难。不像跨越赤水有根绳索可以连接两岸,战士们只有依靠双腿从草地中走出去。吃人草地,致命沼泽

平坦的草地下藏着深不见底的致命沼泽,稍不留神就会一脚踩进泥里,难以拔出。有战士想把遇难的伙伴救出来,双手还没使劲也被拖进泥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总有人陷进沼泽也不是办法,战士们干脆将腰带扎到一起,相互间有个照应。后面的人摔倒了,前面的人能迅速把他扶起来。

行进的时间长了,战士们慢慢也就摸索出了经验。陷入沼泽后要尽量保持冷静,不然越挣扎陷得越深。负责救援的人会抛出树枝或者绳子,让被困的战士慢慢爬出来,防止双方都陷入困境。

草丛茂密的地方多有沼泽,稀疏的草地下才是可以踩着行走的土地。战士们一人一根行军杖,在地面上敲敲打打,确定脚下的地能承受人体的重量才放心行走。

有办法应对沼泽的问题,行军的速度快不少,可又有新的问题马上冒出来。当时松潘草原正值雨季,大雨说下就下没得商量。

前天还是艳阳高照的日子,几乎能把人晒死。战士们为了散热便选择轻装上阵,仅保留了最基本的衣物。夜里冷了大家就挤作一团,靠人体的热量熬过寒冷的夜晚。

到了第二天,眼瞅着太阳就挂在天上,可一转眼乌云密布,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大雨倾盆而下,把战士们浇了个透心凉。

冷风一吹,被雨水打湿的衣服黏在身上,寒冷瞬间遍布全身。即便如此,战士们也不能停下脚步,争分夺秒地前进。

有的人趿拉着不合脚的草鞋,任凭草梗扎破脚掌,也不会喊累喊痛。还有的战士们因赶路太急丢掉了鞋子,脚掌在泥水里泡到溃烂,硬撑着往前走。早一秒走出草原,就早一秒完成抗战。

以上还不是最难受的事情,粮食紧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队伍出发前只筹备到六七天的粮食,根本不够穿越松潘草原。

为节省粮食,红军们每天每人分得一小块粮食,尽可能延缓食物消耗的速度。可吃得再少,粮食终有耗尽的一天。

不像现代军队拥有充足的补给和后勤保障,红军的食物吃完了就是真的没了。为填饱肚子,战士们到处寻找野草根煮水。煮出来的水又涩又难喝,战士们却不管三七二十一,能充饥就是最要紧的事。

后来野草根被扒干净,身上的皮带也成了军需,战士们纷纷吃下肚子。饥寒交迫下,身体素质再强大的人也挨不过。

由于吃不饱穿不暖,队伍里生病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不少受伤的队员本就生命垂危,如今又添了许多新的病号,药物也成了短缺的物资。

草原改造,积极治理

有些年纪较大的红军主动离开队伍,把生存的希望留给年轻人。剩下的人不敢出声阻拦,只能满含泪水向其致敬。

队伍的气氛越发沉重,战士们铆足了劲要从松潘草原冲出去。在第七日清晨,红军终于走出了这片遍地陷阱的草地,重见天日。

整整七日的艰苦奋斗,红军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成功穿越松潘草原。让人遗憾的是,有一万六千名战士在途中丧命,永远留在长征途中。

八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艰苦岁月已成往昔,被富饶和平的现在所取代。被当地人认为是危险之地的松潘草原,已经改头换面。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始终不忘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士,不断改造松潘草原,将其打造成新型的湿地保护区域。

2008年,松潘平原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开工,沼地区域开始进行大规模治理。经过专家们的勘探,松潘草原之所以沼泽遍地,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草地植物太过茂盛,导致雨水无法排出才会不断堆积。

只有疏通草本植物,将多年沉积的水源排尽,松潘草原便能脱离“生命禁区”的称呼。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剩下的问题就很好解决。

专家建议可以在松潘草原下方修建排水渠,将绿草固定的水源排入附近的湖泊。随后种植吸附力强的青草,吸收土壤内的积水,固本培元。

红色精神,长久不衰

从前的松潘草原杂草丛生,前来放牧的牧民都会选择绕着走,生怕被沼泽吞进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经过治理后,松潘草原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沼泽消失,成为可以耕种的农场,彻底改头换面。种上农作物后,当地的土壤不再会出现松软化的现象。无法修复的区域也被树上警示标志,没有人再会被吞噬其中。

当地居民改变了上百年的习俗,从传统的放牧活动改为农牧结合,收入大大提高。松潘草原也成了踏青首选的魅力草原,无数人们被这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吸引。

当年被草原迷惑的红军们如果得知,今日的松潘草原完全变成他们想象中的安全之地,一定会感到欣慰。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由于战士们在此处的奋斗,人们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更不会忘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当地政府在此处树立了红军长征的纪念碑,建立纪念公园,提醒每一个到此处游玩的旅客,都不要忘记在此处献身的战士们。

“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一幅又一幅的油画展出,描绘了战士们横跨草原的血与泪。

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红色文化深深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八十年前,一万六千名红军生命留在这道自然天堑中,可他们的精神却代代相传,指引年轻一辈走上强国的长征新篇。

结语

伟人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军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光,活下来的人们心中唯有战斗胜利的喜悦与豪迈。可他们不会忘记在长征路中牺牲的兄弟姐妹,将连同他们的份一起奋斗。

在松潘草原牺牲的战士们,换来了同队伍战士活下来的机会。他们留在这里的不仅是生命,更是松潘草原重焕生机的火种。

现在的松潘草原不再是一片滩涂,而是生机勃勃的红色圣地,铭记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战士们的英魂不会随风消散,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点亮为国奋斗的精神之光。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