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红场的寒风那叫一个刺骨,气氛也是相当凝重啊,全世界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那面飘扬了七十多年的红旗上,就是那红底黄镰刀锤子旗。想当年,这可是无数人心中希望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呢,可如今,却在寒风中晃晃悠悠,一点点地降了下来。紧接着,白蓝红三色旗升了上去,嘿,就这么一下子,庞大的苏联就像个纸糊的巨人一样,瞬间土崩瓦解,变成了历史的一缕青烟,一个时代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苏联啊,曾经那可是让全世界都得高看一眼的强国,咋就走到这步田地了呢?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注定要它退场,还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把它给弄垮了呢?在各种各样分析苏联解体的说法里,鲍里斯·叶利钦的名字那是怎么也绕不开呀。他以前可是从苏联体制里捞了不少好处,还当过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支持者呢,可最后却成了苏联的“终结者”。为啥他要走上这条拆苏联台的路呢?难道当苏联总统就不香吗?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倒是说出了些门道。
叶利钦出生在苏联中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普通俄罗斯小村子里,他爸妈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老爸种地,老妈做裁缝。小时候,叶利钦的老爸在大清洗那阵儿,被人指控对苏联不忠,就这么成了政治犯,还被拉去修伏尔加运河了。这段经历可不得了,在叶利钦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苏联政府挺复杂的感情种子。上学的时候,叶利钦那性格就挺叛逆的,直接公开指责班主任又打骂学生又让学生干家务这些不地道的事;工作了以后,他也没闲着,老师批评上司贪污腐败、任人唯亲。不过,叶利钦这人可精明着呢,每次都把自己包装成民意代表,到处收集群众的意见,替老百姓说话,就这么在基层群众里混了个脸熟,大家都觉得他能为咱老百姓办实事。
那时候,苏联的上层官员为了显得自己亲民,对叶利钦这样的“刺头”也不太好下狠手,一般就是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嘿,你还别说,叶利钦不但没因为这些叛逆的事受到惩罚,反而在1961年加入了苏共。从那以后,他靠着亲民的那一套,在乌拉尔地区积攒了不少人气,到了1976年,他当上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一下子就进入了苏共中央。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看着苏联那沉闷僵化的样子,就想搞大规模的干部年轻化改革,想打破现有的体制束缚。这时候,叶利钦就进入了他的视线。刚开始,戈尔巴乔夫觉得叶利钦就像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公知”,不过还是挺欣赏他的鼓动能力和改革热情,就把他调到了莫斯科,给他委以重任,先是让他当建设部部长,没多久又提拔他做了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兼苏共中央书记。这时候的叶利钦,可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阵营里的一员大将啊,一心想着从首都开始给苏联来个大变身。可是,改革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呀,随着改革一步步推进,问题那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苏联的经济没啥起色,政治上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还是那么顽固,老百姓的生活也没见好多少,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那慢吞吞的改革步伐就越来越不满意了,慢慢地就走上了反对苏联旧体制的路。
矛盾激化: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角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越深入,叶利钦和他之间的分歧就越大,矛盾也越来越激烈,最后干脆就彻底掰了。
戈尔巴乔夫呢,是想在保留苏联现有体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搞渐进式改革,想着通过温和的调整来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停滞、政治僵化这些难题,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苏共领导地位的基础上,给苏联注入点活力。
可叶利钦不这么想啊,他觉得苏联的问题已经烂到根儿上了,必须得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甚至得对苏联的根本制度动刀子。在他眼里,旧体制就像个沉重的枷锁,把苏联拖得死死的,只有打破这些束缚,苏联才能有活路。
1987年的苏共中央全会上,两人的矛盾一下子就公开化了。叶利钦在会上那可是毫不客气,直接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改革进展太慢,还言辞激烈地指出苏共内部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严重得很,说这些毛病都快把苏联的根基给掏空了。他这一顿猛批,就像一颗炸弹在苏联政坛炸开了锅,也标志着他和戈尔巴乔夫的关系彻底玩完了。
从那以后,叶利钦被解除了党内的一切职务,政治生涯一下子就跌到了谷底。不过,他可没就此消沉下去,而是敏锐地察觉到老百姓对苏共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就决定借着这股劲儿,积极争取大家的支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敢于挑战旧体制的“民主先锋”,公然站出来和苏共对着干。
1991年8月,苏联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八一九事件”。一群强硬派发动了政变,想把戈尔巴乔夫软禁起来,阻止改革,想给苏联来个“急救”。可没想到,这场政变最后以失败告终,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在“八一九事件”中,叶利钦那可是相当勇敢,毅然站在了反对派这边,还爬上坦克,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把政变行为痛斥了一番,呼吁老百姓捍卫民主和自由。叶利钦借着老百姓对苏共的不满情绪,迅速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一下子成了老百姓眼中的英雄。
政变结束后,叶利钦成了俄罗斯联邦的实际当家人,苏联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这时候的叶利钦,就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上,手里掌握着决定苏联命运的关键力量。
久加诺夫眼中的原因:多种因素交织(一)西方渗透的影响久加诺夫指出,西方长期对苏联围追堵截、渗透破坏,这可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外部因素,叶利钦也深受其害呀。冷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把苏联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起了进攻。经济上,又是制裁又是贸易限制,就想把苏联经济搞垮;政治上,扶持苏联内部的反对势力,煽动大家对苏联体制的不满;文化上,拼命鼓吹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想让苏联老百姓对本国的意识形态不那么认同。
叶利钦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被西方鼓吹的自由民主模式给吸引住了。他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干得挺不错,就觉得苏联要想摆脱困境,就得向西方学习。1989年,叶利钦去美国转了一圈,美国那繁华的景象可把他给震撼到了,回国后,他就更坚定了要借鉴西方模式来改造苏联的想法。他想借助西方的力量,打破苏联旧体制的束缚,实现经济腾飞和政治民主化。可他没看明白西方的真实想法,西方国家才不是真心想帮苏联发展呢,他们就是想把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给搞垮,好消除对他们霸权的威胁。叶利钦在西方的忽悠下,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推动苏联解体的路,最后成了西方削弱苏联的“棋子”。
(二)民族问题的困扰
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那叫一个复杂。到了苏联后期,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叶利钦在这中间也面临着不少麻烦。
长期以来,苏联实行的民族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也有不少毛病。比如说在经济发展方面,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差距可大了,有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像中亚地区,经济却一直很落后,当地老百姓觉得自己的利益被忽视了,对苏联中央政府那是相当不满。在政治上,苏联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各个加盟共和国没多少自治权,民族文化、语言等也没得到足够的尊重,民族主义情绪在各地慢慢就冒出来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经济陷入了危机,民族问题就更加突出了。波罗的海三国首先闹起了独立,要求脱离苏联。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联邦的领导人,一方面得处理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困境和政治纷争,另一方面还得面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他本来想在维护苏联统一和满足民族自治需求之间找个平衡点,可最后还是没做到。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叶利钦为了不让俄罗斯陷入更深的混乱,只好顺应部分民族独立的趋势,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签了协议,宣布苏联解体,想给俄罗斯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三)个人政治野心的驱动
久加诺夫觉得,叶利钦的个人政治野心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可是起了关键作用。叶利钦出身平民,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苏联体制内闯出了一片天,他对苏联体制的毛病看得越来越清楚,也特别想打破这种束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治秩序。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叶利钦看到了机会。他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慢吞吞和不彻底很不满意,觉得自己能推动更激进的变革。当他在政治斗争中被边缘化以后,也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老百姓对苏联现状的不满,把自己包装成“民主先锋”,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这时候他手里有了大权,政治野心也就更大了。他心里明白,只要苏联还在,俄罗斯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多限制,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很难完全实现。
于是,叶利钦为了实现自己对俄罗斯未来的政治蓝图,不惜和苏联中央政府对着干。他在“八一九事件”中果断出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又联合其他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推动苏联解体,这样一来,俄罗斯就成了独立国家,他自己也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真正老大,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启俄罗斯的新篇章了。
叶利钦的功与过:俄罗斯人的评价在俄罗斯,老百姓对叶利钦的评价那是两极分化啊。
一方面,有人觉得叶利钦是打破苏联旧体制的关键人物。在苏联后期,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得像块石头,政治上官僚主义盛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得那叫一个慢,社会也没啥活力。叶利钦敢站出来挑战旧秩序,给俄罗斯带来了新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机会。他推动俄罗斯走向市场经济,让老百姓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样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注入了活力。在政治上,他提倡民主自由,打破了苏共长期的一党执政局面,让俄罗斯的政治生态变得更加多元化,老百姓也有了更多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这些变化让一部分人看到了俄罗斯走向现代化的希望,所以就把他当成了英雄。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对叶利钦很不满,指责他是导致俄罗斯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叶利钦上台后推行的“休克疗法”,本来是想让俄罗斯经济快速转型,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在这一政策下,政府一下子放开了物价,想着让市场自己调节供需平衡,可没想到物价像火箭一样飞涨。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飙升到了2500%和840%,老百姓手里的钱一下子就不值钱了,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眨眼间就没了。同时,大规模的私有化进程让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些有实力的寡头趁机低价收购国有企业。据统计,价值2000亿美元的50家大企业竟然只卖了72亿美元,这些寡头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俄罗斯经济也陷入了长期的衰退,所以不少人对叶利钦那是一肚子怨气。
苏联的解体是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叶利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行为和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俄罗斯老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因为立场和视角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