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慢阻肺就应该宣肺平喘、祛痰止咳?肺肾两虚,正气不足才是根本

李书香的备忘录 2024-10-13 21:11:46

在我的行医生涯中,曾遇到过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慢阻肺患者,他叫老张,年近六十。老张被慢阻肺折磨了多年,病情反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老张初次来找我的时候,面容憔悴,呼吸急促。他说自己的症状主要是胸闷气短,感觉胸部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而且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咳嗽不停,痰液黏稠难以咳出。

之前他看过不少医生,大多采用了宣肺平喘、祛痰止咳的常规治法,但效果始终不佳。 我仔细地为老张进行了诊断,观察他的舌苔脉象。只见他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经过一番思考,我判断老张的病症并非单纯的肺气不宣,而是由于肺肾两虚,正气不足所致。

根据“塞因塞用”的理论,我决定采用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的方法为他治疗。我开了一个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等为主的方剂,并根据老张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 老张拿着药方,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问道:“医生,我这胸闷气喘的,您不给我开些平喘的药,怎么都是补药啊?”我耐心地向他解释:“您这病啊,看似是肺气不通,但实则是正气亏虚,脏腑无力推动。只有把正气补足了,脏腑功能恢复了,这胸闷气喘才能真正好起来。” 老张半信半疑地回去服药。

一周后,他再次来到诊所,脸上露出了一丝喜悦。他说自己的症状有所减轻,咳嗽没那么频繁了,呼吸也稍微顺畅了一些。我嘱咐他继续服药,并调整了药方中的一些药物剂量。 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调理,老张的病情有了显著的改善。他不再胸闷气短,能够正常地活动和工作,生活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老张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病了就得通一通,没想到这次补一补反而好了。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啊!”

“塞因塞用”是中医的一种治疗原则和理论,但很多医生却不会用。 从字面上看,第一个“塞”指的是使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或方法,第二个“塞”指的是表现为闭塞不通的症状或证候。 其核心含义是,对于看似阻塞不通的病症,通过仔细辨证,如果其实质是正气不足、脏腑虚损导致的,就应当使用补益的方法来治疗。 例如,对于某些因气血不足、脏腑虚弱导致的胸闷、腹胀等看似不通的症状,不能单纯使用通利的方法,而要用补气血、益脏腑的方法来解决根本问题。 在老张的病例中,他正是因为肺肾两虚导致的胸部闷塞喘促,需要采用补肺纳肾的治法。此前他所找的医生,用的却是常规的疏通肺气的方法,南辕北辙了,自然没有用,该喘还是喘。

由“塞因塞用”理论,我想多说两句,说说在临床上普遍存在的一些成见和误区: 1. 对病症表象的盲目判断:以前可能存在仅根据病症的表面现象,如胸闷、腹胀等,就直接采用通利、疏导的治疗方法,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是正气不足、脏腑虚损的本质。 2. 单纯以通为治的惯性思维:传统成见中可能认为不通则通之,看到阻塞不通的症状就习惯性地使用通利的药物或方法,而“塞因塞用”提醒要打破这种惯性,深入辨证。 3. 忽视正气虚损的影响:过去可能在治疗中没有充分重视正气不足对病症的影响,一味地针对症状进行疏通,而“塞因塞用”强调了补充正气、滋养脏腑在治疗看似阻塞不通病症中的重要性。

例如,对于一位长期便秘的患者,以前可能会首先想到使用泻下通便的药物。但如果经过辨证,发现患者是由于气血亏虚,肠道失于濡润导致的便秘,那么单纯使用泻下之法可能无法根治,反而损伤正气。此时运用“塞因塞用”的理论,采用补气血、润肠通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颠覆了之前单纯泻下通便的成见。

这跟我治疗的这例慢阻肺是一个道理,弄通了就一通百通。

0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