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调任中野副司令是降职?哪怕不再兼华野司令,也是重用和晋级

漫步时光旧梦 2024-12-18 09:41:00

1948年5月30日,两位新任的中原局副书记:陈毅和邓子恢同志,率领4700多名地方干部,渡过黄河前往豫西山区,准备与刘邓首长实现会合,几乎与此同时,粟裕率领的华野西兵团正在向豫东战场急进,这就意味着,华东野战军传奇般的“陈粟组合”正式分开,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

陈老总原来的职务为华东局副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在这个时间点上,调任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是之前刘邓首长向中央力荐的结果,注意这个“推荐”流程很重要!

许多读者误以为,陈毅从大军区和野战军(华东)的司令员,职务突然调整为“副司令员”(中原),显然属于降职使用,是在给粟裕单独统领华野主力作战,腾出军事主官的位置来,甚至有人说“陈毅职务变得很尴尬”。

这种说法的另一佐证,是中央决定调陈毅赴中原工作前,并未打算保留其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是粟裕将军在城南庄力争的结果,原话是“华野离不开陈军长啊”,而陈毅离开野战部队去豫西,说明失去了华野主力的指挥权。

豫东战役前,军委明令“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也加重了这个说法,一度流传甚广。如此解读是非常肤浅的,严格来说,陈毅调任中原后,即使不再兼任华野司令员,新职务也是妥妥的重用和晋升!

一、我军南线指挥中心的建立

”刘陈邓“三位首长那是四川老乡,早年同在中央苏区工作,用最笨的脑袋想想,既然”刘邓“主动建议中央调陈毅前来,那就必须考虑周全,至少不会故意压低新职务的级别,哪有”请神“还给降职的道理?

先看看刘邓首长的这封建议电,该电发出时间为1948年4月29日,地点位于豫西宝丰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此前刘邓已经接到中央指示,筹建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但野战军番号尚未改称。

中原辖区甚大,领导极嫌薄弱,如粟迟出,三部分野战军30万人,军区武装20万人,亦需统一指挥和供应,建议:

1、以陈毅同志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

2、组织中原军区;

3、小平同志以极大精力主持党政,刘、陈主持军事。

4、邓子恢同志能来任第二副书记颇好。

5、中原局机关设在豫鄂陕地区,以上请考虑核示。

可以看出,即将组建的中原局,将有权指挥“挺进中原”三路大军的全部:刘邓南征野战军、陈粟华野西兵团和陈谢兵团,连同地方武装在内,总计超过50万大军,其规模仅次于东北野战军,是我军当时的第二大重兵集团!

中原大地原为敌占区,并无我方的正规军和高级指挥机构,自1947年6月起,先后已有三支大军前来“逐鹿中原“,在建制上,这些部队隶属于两大野战军:刘邓、陈谢两部属“晋冀鲁豫野战军”,陈粟所部属“华东野战军”。

不过此时的两大野战军,都处于分兵作战时期,因此序列上又有变化:刘邓坚持大别山期间,上述三支大军互不隶属,均受军委直接指挥,像陈赓虽是刘邓首长的老部下,陈谢兵团却已升格为“准战略集团”,单独对军委负责。

军委远在西柏坡,只能依赖无线电遥制各部作战,无法就近和靠前指挥,从军事上说,非常不利于三支大军的配合作战,因此时间到了1948年初,组建我军“南线指挥中心”至为必要,以实现中原战场的统一指挥。

二野战史上,有一段被严重忽略的记录:“早在1948年2月7日,军委电请刘邓率指挥部和野战军主力,转出大别山,进至淮河、陇海路、沙河和伏牛山之间,设立我军南线指挥中心”!

也就是说,为了跟敌人进行终极角逐,军委已决定在中原新区设立统一的指挥机构,形成事实上的“南指”,而最高军政主官的人选,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非“刘邓”莫属!接电后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先后转出大别山。

二、陈毅晋升为“南指”主要首长

建议电发出十天后,1948年5月9日中原局成立,同时组建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标志着“南指”的正式形成,陈毅也确定调任新职,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期间,陈谢兵团的两个主力纵队亦正式归建,重新纳入中野作战序列。

最初确定由“南指”指挥的部队,是中野全部加华野“陈唐兵团”的三个纵队,因为已经确定,粟裕率第1、第4、第6纵队渡江南下,其后在粟裕的力陈下,军委做出了暂缓渡江“准备在中原打大仗”的决定。

如此意味着“粟叶兵团”也要接受南指的领导,此时隶属“刘陈邓”指挥的野战部队,包括中野的七个纵队和华野的八个纵队(含特纵和广纵),兵力规模空前!且“南指”麾下的这十五个纵队,也是原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精锐所在!

前者转划给华北军区的(由徐帅指挥)三个纵队,均为较弱的后建纵队;而后者留在华东老区的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整体战斗力肯定不如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这六支华野劲旅。

“南线指挥中心”属内部称谓并未挂牌,那么最高指挥机构如何组建呢?当然是以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兼领”,这与其后淮海战役期间,中野司令部兼领“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机构”,情况完全相同。

既然主要首长常驻中野司令部,根本无需另设通讯和参谋班子,区别只在于命令的落款,也就是说,陈毅就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以后,亦等于出任“南指”的二号军事首长!

陈老总不仅还是华东野战军主力八个纵队的上级,同时有权指挥中原野战军的全部七个纵队,另外还领导着整个中原新区的20多万地方部队,这难道不是重用?

在中原军区所辖的七个二级军区里面,有两个军区部队的基干,根本就是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和第12纵队,在“主力部队地方化‘时期改编而来的,战斗力绝对不弱。

可见当时由中野司令部(南指)统一指挥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军委和刘邓首长,也充分考虑了陈毅的职级问题,注意后附电文中,特别说明“并以刘、陈、邓、张四人组成军事指导小组,陈毅为组长“。

许多读者对此甚为不解,刘司令员是中野一号军事首长,而且还有“中野前委书记”邓政委的存在,为什么又任命陈毅为这个小组的组长呢?

三、“南指”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雏形

一方面,这是刘邓首长对老乡老战友的尊重,不希望跟陈毅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特别成立了一个平行单位,且以陈毅为首;另一方面,这个“军事指导小组”并非简单的中野下属单位,而是整个“南指”的军事领导核心,陈毅的军事话语权其实很重。

现在应该明白,陈毅调任中原后,哪怕不再兼任华野司令员和政委,在逐鹿中原的特殊时期,其职务级别和军事指挥权,也要大于之前,因为陈粟西来后,陈毅已不再拥有对华野内线部队的指挥权。

必须指出,我军南线指挥中心的设立,以及陈毅出任军事指导小组组长兼中野副司令员,属于争夺中原的特殊阶段,即华野主力和中野联合作战时期,陈老总身兼“南指”和两大野战军的三重职务,是军委深思熟虑的结果。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而华野挺进中原的“西兵团”,多为新四军骨干部队。再往前溯源,129师是由红四方面军余部改编。

而新四军是由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留下来坚持的南方各省游击队整编而来,无论是干部还是作风,互相之间并不熟悉。

如今华野主力转隶“南指”,而刘邓首长此前,对新四军部队又不太了解,难免出现指挥不畅或者配合不利的情况,特调陈老总前来,并且兼有三重身份,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比如洛阳战役后,陈毅就曾代表“南指”,严肃批评了陈唐兵团“大炮更管用”的言论,有力维护了两大野战军的团结。

千万不要走进这样一个误区:哪个野战军兵力多、哪个兵团实力强,则军政主官一定职级就高,人民军队跟军阀部队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野战军的总兵力,在四大野战军中显然最少,可彭老总却是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副总司令,是其他三位野战军司令员的上级领导!

刘邓的“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尽管在大别山折损严重,转出时四个纵队已不足7万人,但仍然也必须是“南指”当仁不让的最高军政首长,陈毅的加入,等于职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淮海战役打响时,华野有42万人而中野只有14万余人,粟裕会适时建议:“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就是这个道理,而“南指”地位和作用,已经奠定了未来“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雏形。

坐镇中野司令部的刘陈邓三位首长,正是总前委的“三常委”,军委授权可“临机处置一切”,充分说明信任程度和权力之大,所以对陈毅调任中野这段历史,绝不可以误读!

13 阅读: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