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术

徽音谈娱乐趣事 2024-12-03 12:58:44

最近,《志愿军》在国庆档上映引起了巨大争议。大家都在吐槽,这波演员是把观众当瞎子忽悠吗?

看看电影里的"志愿军战士"们,一个个表情管理都不在线:五官忽东忽西地乱飞,脖子使劲往前伸,那叫一个浮夸!最离谱的是,一开口就露出一口整齐的大白牙,亮得晃眼睛。

讲真,志愿军当时的条件是什么样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后勤供应极为匮乏,能吃上两顿的热饭就算不错了。大家都在啃着野菜杂粮或者干粮,肉类等高蛋白食物更是稀缺。

在这种缺医少药的环境下,牙齿健康是很难维持的。

可电影里的演员却露出一副光鲜亮丽的样子,这直接破坏了观影的真实感,让观众难以代入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再来说说那些表情动作,简直不忍直视。有的演员在战场上奔跑时,气息不定,完全没有军人该有的英气和精神。

更别提对敌人的威慑力了,根本就不存在。志愿军当时可是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顽强作战,即使在严寒或困苦的环境下,也从不气馁,对敌人进行坚决的抵抗。

有网友说得好:"人家给你铺路,还得自己花钱!"是啊,我们花钱买票进电影院,不是来看这种敷衍了事的表演的。

这些问题累积起来,不仅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质量,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志愿军那段悲壮历史的庄重感。就这么说吧,要是真让当年的志愿军老战士们看到这样的表现,怕是要气得直摇头。

演技之殇:陈飞宇,你是在演偶像剧吗?

说到这部电影的表演问题,就不得不提主演陈飞宇了。本以为找了个老牌导演的儿子来演,应该有两把刷子吧?结果可把观众们看笑了。

这位小陈在片中的表现,与其说是在演绎一名军官,不如说更像是从青春偶像剧组串场过来的。一个军人该有的从容与威严呢?一个指挥官该有的气场呢?愣是被他演成了街头小混混,语气中都透着一股子青涩感。

要说最尴尬的还得是男主角黄晓明的表现。有一场戏让人特别出戏,他站在地图旁边,伸着脖子摆出的那个造型,说实话,好滑稽。

相比之下,《八佰》里李云龙的表演就让人印象深刻。人家在战场上气势如虹、勇毅果决,同时又展现出了内心的复杂矛盾。

李云龙通过层层递进的表演,把这个角色既塑造出了军人的果敢刚毅,也有着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

更别提史钢老师在《长津湖》中的细腻表演了,把一名深藏在后方的军医演绎得入木三分。通过自己的方式守护战友,展现出另一种军人的精神面貌。

可惜在《志愿军》中,连龙套演员都出现了不少尬点。有些演员在剧中的表情和动作都非常僵硬和不自然,完全不入角色。

更有甚者,有些临时演员明显是因为缺乏表演经验,在镜头前十分局促,表情木然。

说白了,这些表演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导演陈凯歌没有对演员们的表情、动作、语气等细节进行更为精心的把控。

不管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是群演的表现,都存在不少瑕疵。

导演更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注意这些看似小的问题所累积的负面影响。

细节控请进:这军装是从cosplay店租的吗?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查个历史资料不要太容易吧?结果你看看这些演员穿的军装,还有那些发型,明显和那个年代的志愿军穿着规范不符。

要知道,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时期后勤物资极为匮乏。很多日用品都难以得到补给,当时的服装与生活用品条件简陋。

妆容方面就更离谱了。有的演员的造型给人一种"刻意感",实在不自然。这些问题累积起来,严重影响了电影的真实感和观感。

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演员的军装和发型等明显不符合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着装规范,与历史事实存在出入。这可能源于剧组在服化道考证方面不够细致。

一些演员的妆容也不够自然,给人一种"泛油光"的感觉。

说真的,现在拍摄历史题材电影不是图个热闹,而是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那段峥嵘岁月。如果连最基本的服装道具都还原不好,那还谈什么历史责任感?这不仅影响了观影体验,更是给整部作品的历史氛围感大打折扣。

有时候就在想,制作方是不是太过追求商业效益,忽视了对历史细节的考究?这种为了省事儿而糊弄观众的做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原历史:《地雷战》教你什么叫用心

说到战争题材电影的用心程度,就不得不提《地雷战》了。这部电影选在真实古迹会议旧址取景,就是为了给观众最真实的历史感。

对比之下,再看看《志愿军》的表现。说句不好听的,这不就是在糊弄观众吗?历史剧嘛,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那个年代的质感和氛围。

细致的场景设置不仅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那个艰难的历史时期,更能帮助观众深入理解那段艰苦的历史。

比方说《长津湖》就通过对细节的考究,重现了抗美援朝战场的残酷与悲壮。每一处细微之处都经得起推敲,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战士们面临的极端环境和坚定意志。

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其实从来不缺少好的演员。看看《八佰》中李云龙的角色塑造,李云龙是第一代人民军人的写照。

他在战场上气势如虹、勇毅果决,让观众通过层层递进的表演,深深体会到了军人的果敢刚毅。

史钢在《长津湖》中那个深藏在后方的军医角色,也是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出了军人的另一面精神面貌。这些成功的角色塑造,为观众更好地理解那个艰难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环境想象。

细致的场景设计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想要传达的历史氛围,可以说这些佳作都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细节和人物精神的共同关注。

说到底,拍好一部战争题材电影不是靠花大价钱,关键是要有诚意和责任感。历史不能改写,但可以通过认真的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

这才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应该做的事情。

陈凯歌的《志愿军》确实遇到了不小的难题。说真的,拍战争题材电影不容易,既要考虑票房,又要顾及历史真实性。

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看那些主演的表演,不是五官乱飞就是浮夸用力,一口大白牙更是亮得扎眼。这哪里还有半点历史的沧桑感?更别说服装道具了,军装像新的一样,妆容也是光鲜亮丽,完全无视了当时志愿军后勤供应极度匮乏的历史事实。

中国电影人需要坚持既尊重历史、传承精神的责任,不断推出更多优秀的革命题材作品。如果仅仅为了票房效益而随意对待历史,作品就难以超越时代的局限,难以传递出深入人心的历史情感。

创作者更应该认真思考:电影究竟应该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主旋律与创新之间好如何结合?历史题材的表现手法还可以进一步开拓吗?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继续探讨,给予导演们更多鼓励和支持,共同推动电影事业的进步。

说到底,《志愿军》的创作团队或许是想打造爆款,可惜走错了路。与其做表面文章,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历史,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观众们期待看到的,是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历史真实,而不是为了商业效益而丧失历史责任感的糊弄之作。

0 阅读:3

徽音谈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