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的坏榜样——想在宫廷里边找爱情,请生下一大堆儿子先

倾听的历史观 2022-06-17 19:27:12

都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帝王就必须冷血、必须六亲不认,在权力的诱惑下哪怕是父母妻儿也一样可以辣手无情——秦皇囚母,汉武逼杀妻儿,唐宗杀兄弑弟逼父,宋祖疑似在斧声烛影中为弟所害,永乐大帝的叔侄恩怨,康熙皇帝更是拿自己的亲生儿子玩起了养蛊游戏,导致参与夺嫡的“九龙”们大多数不得好死。

康熙为啥这么任性?儿子多嘛(生下35个),大号玩废了还可以练小号

这些在历史上有数的明君雄主尚且如此,比之不堪的就更是数不胜数了。比如干出过杀害父母这种该天打雷劈的勾当的,我不用翻资料就能数出拓跋绍(北朝北魏)、刘劭(南朝刘宋)、杨广(隋,疑似)、朱友珪(五代后梁)、李宁令哥(西夏)这么好几个。至于弄死个把妻儿兄弟这样的“小case”,那更是家常便饭,哪朝哪代要是没整出个三桩五桩,没准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皇帝毕竟还是肉体凡胎,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感情的慰藉。现在有个段子叫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在今天没人能征服整个世界,但是古代的皇帝就可以,毕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但谁听说过哪个女人因为傍上了皇帝而得到了天下?呃,还真有,比如那个独一无二的女皇姐姐……

当然这是特例。而皇帝的女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实现逆袭的主要原因,大概应该抱怨那时候没有《婚姻法》和重婚罪——即便按照最正经的《周礼》,一个帝王也得有且必须拥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合计121个合法的女人。而一旦不正经起来,那又何止“后宫佳丽三千人”?像是晋武帝司马炎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宫团规模都超过了五位数,导致前者因为晚上跟谁睡觉这个难题,还搞出了“羊车望幸”这个伟大的发明。

司马炎坐羊车走到哪儿就睡在哪儿,女人们则拿竹枝蘸盐水勾引羊

既然无需付出就能予求予取,那就自然不会重视和珍惜,相反还会催生出许多令常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在宫廷的高墙背后,始乱终弃根本不值一提,像李隆基扒灰儿媳妇也算不上什么“大瓜”,比这更变态的有的是。比如南朝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跟自己的姑姑、姐姐乱搞;北朝北齐的文宣帝高洋一度跟薛嫔好到如胶似漆,情到浓处干脆将爱人杀死肢解,然后将其髀骨制成琵琶弹唱,以示永久纪念;后来他又爱上了自己的大姨姐,只可惜伊人嫁作他人妇,于是高洋为了崇高的爱情就杀了人家老公,然后在灵堂上公然玷污了人家老婆。

当然像刘子业、高洋这样的变态还是特例。不过既然有反面的特例,必然也会有正面的。像是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和富察皇后之间的爱情故事,哪怕除去掉他们显赫的身份依然真挚感人,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都一一介绍过。

不过每当说起这种事情,评论区最常见的论调就是“要是真爱,怎么还会找那么多女人”,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且不提拿今天的观念评判古人合不合适,就算真有哪个皇帝脑子一抽决定一生只爱一个女人,要把别的“妖艳jiàn货”统统撵走,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无非是老娘(如果健在)暴怒,宗室骚然,群臣死谏。如果还劝不动,那么天下震动,朝野不宁,甚至是大乱将至,继而国将不国也并非是危言耸听。

找一大堆女人填满后宫,对于帝王而言不光是享受,也是义务和负担

因为皇帝娶老婆以及娶多少个老婆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个感情问题或者个人私事。在某种程度上,大家关心皇帝找女人这件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他赶紧生儿子,还得生一大堆的儿子。

至于什么情啊爱的,谁在乎?

01

在上古传说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年纪大了以后,会以“外禅”的方式将权力让渡给才华出众的年轻一代,比如唐尧传位于虞舜,虞舜又传位给大禹。不过在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干掉了本该是法定继承人的伯益取得了领袖的地位,从此“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君主制被确立了下来,并一直延续到近4000年后的晚清。

只要世袭君主制不改,对皇帝来说生儿子就是天字第一号大事

所以在历史上的任一王朝的任一君主死后,他的儿子都是天然的、没谁可以撼动的接班人选,哪怕这厮是个像司马衷那样的傻子。再如在三国时谁都知道诸葛亮的才能胜过刘禅千倍百倍,就连刘备病逝前托孤也近乎赤裸裸的暗示他可以取而代之: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第五》)

可刘备越是这么说,诸葛亮即便有这个心也没法这么干了,否则名声和下场恐怕比那个“曹贼”还得惨。更何况在家天下的传统观念下,哪怕是全天下最疯狂的“丞相粉”,恐怕脑子里也冒不出那个堪称大逆不道的念头。而诸葛亮的结局,也注定了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刘备有信心压制住诸葛亮的前提,是他得先有个儿子,否则什么都是空谈。

但皇帝要生出儿子,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两汉29帝中,没生出儿子就挂掉的有13个,占比达到了惊人的45%;两晋15帝没儿子的有7个,比例是更高的47%;南北朝加一块有过63个皇帝,27个没儿子,占比43%;唐朝不愧是帝制时代的巅峰,24帝中除了打酱油的李重茂和亡国的李柷外不但个个都能生出儿子,而且人均能生10个出头,“产量”堪称空前绝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两宋,虽然18帝中有15个都有过产出,却又有5个倒霉的皇帝儿子统统夭折,结果还是有将近一半的皇帝驾崩后找不到亲儿子接班。

那些特别能生的帝王,好像也大多生了个寂寞

帝位交接大多靠刀子不靠儿子的元朝不去管他,明清两朝的情况相对较好——前者生不出儿子的只有一个朱厚照,还有个朱由校虽然生了仨但一个都养不活;后者前9任皇帝人均能生12个儿子,简直比唐朝还猛,可到了最后3任载淳、载湉和溥仪却接连绝嗣,那场景凄惨得跟早已经风雨飘摇的“我大清”差不多是一个德性。

而史上受“生不出儿子”或“养不活儿子”这俩问题困扰最严重的,则是东汉、两宋和明这3个朝代。

其中看上去问题最严重的非东汉莫属——东汉14帝中除了开局的刘秀、刘庄和刘炟还挺能生,从第4任刘肇开始到亡国的刘协在116年间就生下了区区13个儿子,养活到可以接班的更是只有4个。话说这还得感谢那个当了一辈子傀儡的汉献帝刘协,要不是这厮一口气生下了7个儿子(虽然没有任何意义),刘秀嫡系子孙的生育能力就更没法拿出来见人了。

但事实上东汉的帝位继统一直没出过什么大问题,这就得感谢刘家祖宗在制度设计上的一大创造,即位在三公九卿之上的大将军。这些普遍由外戚担任的大将军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甚至不乏像梁冀之流的“跋扈将军”,但既无篡位的野心又有足够的能力压制觊觎皇权的世家豪强,所以一直能稳定的给那些普遍年幼且短寿的皇帝们保驾护航。

所以皇帝生不出儿子不要紧,只要有大将军在,总能在哪个犄角旮旯划拉出个刘姓宗室来接班,还能保证朝廷的运转和秩序。

东汉皇帝生儿子最费劲,但出问题的却不多

直到桓灵二帝不再信任外戚转而依赖宦官,一直被大将军压制住的矛盾才彻底爆发。等到刘宏驾崩时,哪怕接班的是他的亲生儿子刘辩,一切也于事无补。结果就是世家豪强彻底暴走,大汉朝彻底玩完。

两宋面临的问题与东汉截然不同——赵家18任皇帝中除了最后两任没成年就挂掉的赵昰和赵昺外,生儿子从来就不是难题。可难就难在,生下来容易,想养活却难如登天。尤其是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登基开始,到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宋神宗赵顼的第6个儿子赵佣(即后来的宋哲宗赵煦)降生,整整80年的时间里在北宋的皇宫大内中诞生的14个皇子中,只活下来了一个宋仁宗赵祯。

在80年的时间里,北宋的皇宫像是受到了诅咒,一个皇子都养不活‍

而两宋除赵昰和赵昺外的16个皇帝一共生下了106个儿子,能活到成年的还不到50个——这还得感谢那位堪称历代帝王中头号生育机器的宋徽宗赵佶(一共生下了79个儿女),否则这个数据将更加惨不忍睹。

当然就算赵佶再能生也是生了个寂寞,还不是统统被女真人掳走、就剩下赵构这么一棵独苗?而赵构又因女真人的搜山检海惊吓过度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不得不认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为养子,使得南宋的帝统从太宗又转回了太祖一系。

帝系转到哪边看似无关紧要,可若非赵祯没儿子接班,濮王一系就没机会入继大统。那么还会不会有王安石变法,以及最终将北宋玩崩的新旧党争?就算这种事情很难说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个啥啥都玩得转、偏偏就是把皇帝当得一塌糊涂的赵佶应该是没机会上位了——在宋辽金三方大乱斗的那个年代,只要在位的赵家皇帝稍微有点脑子,也不至于会闹出个靖康之变。即便该来的还得来,北宋也不至于亡得那么悲惨和耻辱。

两宋的皇帝生儿子没问题,怎么养活倒成了天大的难题

相比东汉和两宋,明朝的数据看上去好得多,但实际问题却一点也不小。

明朝16帝中除了打头的两位外,均出自朱棣一系。但朱棣一系也分嫡系和支系,其分野就出现在生不出儿子的明武宗朱厚照这里。

在朱厚照之前,明朝的皇帝大体上是合格的。在内能维持稳定和秩序,君臣间虽有分歧但也能共处,对外则相对积极进取。哪怕是最荒唐的朱厚照也曾在应州大捷中御驾亲征、陷阵杀敌,就算是最丢人现眼的朱祁镇,人家也是在主动北伐的过程中战败才当的俘虏吧?

可自从朱厚照生不出儿子、由兴献王朱祐杬一系小宗继大统以后呢?大明朝别说主动出击了,闷头守家都成天挨揍,连京师四郊都动不动得任由外族肆意跑马。

就连接了朱厚照班的朱厚熜都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皇高祖考岁一巡边,皇兄亦圣威远震彼,乃今内逆欺,外贼侮,可嘅。”(《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六·嘉靖四十二年》)

历史已经证明,相对于朱棣的嫡系子孙,出自朱祐杬一系的明朝皇帝普遍唯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典型如朱厚熜、朱翊钧和朱由检。也正是在他们自以为高明的权术手腕下,直接把大明朝玩崩。

明朝皇帝生儿子看似没问题,但实际上问题最大

要是朱厚照能生出儿子,或是他爹朱佑樘能多生出几个儿子可以选择的话,那还有朱祐杬他家什么事?明朝的历史会不会因此而改写?

其实这事可以怨朱厚照,但更大的责任则在朱佑樘的身上——要不是他太执着于自己“从一而终”的感情而忽略了身为帝王的责任,朱祐杬一系又哪来的出头之日?

02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西魏废帝元钦外,明孝宗朱佑樘几乎是唯一一个用行动践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一生只有孝成敬皇后张氏这么一个女人。既不纳宫女,也不封妃嫔,每天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如我们今天一样的夫妻生活。

朱佑樘对感情的忠贞值得敬重,但不该因此而忽略他身为皇帝的责任

从感性的角度,朱佑樘此举无疑是值得敬重的。但他这种在当时看起来非常怪异的坚持,其实也是有渊源的,而且可以一杆子扯到他爹朱见深身上。

因为土木之变后朱祁镇被俘,时为太子的朱见深早早就卷入了皇权之争,经历过一废两册,童年几乎全是阴影,还因惊吓过度落下个口吃的毛病。

因此朱见深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从小就抚养照顾他的宫女万贞儿十分依赖,几乎到了寸步难离的程度,即位后就要册立她当皇后。可问题是这位万贞儿不但跟朱见深他妈周太后是同龄人,还比朱见深他爹朱祁镇大3岁,更是年长了朱见深17岁——你这到底是娶媳妇,还是要认个新妈?

所以周太后死活不同意这码事,朱见深只能改立万贞儿为妃,但却始终专宠她一人。原配吴皇后不服气,找万贞儿打了一架,结果就被朱见深给废了,从此整个后宫没人再敢招惹万氏。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已经58岁的万贞儿病逝,41岁的朱见深悲痛得嚎啕大哭并抑郁成疾,几个月后就急匆匆的撒手人寰,到泉下追随他的爱人去了。

不过朱见深虽然对万贞儿用情专一,但也没有忘记身为帝王的责任——仅在《明史》有载的有封号的后妃,他就有18个,并与她们诞下了14个皇子。其中万贞儿只给他生下过1个,还早夭了。

朱见深父子在感情方面的特立独行,大概都是缺乏安全感之故

所以后来朱佑樘的儿子朱厚照绝嗣,还可以找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顶班——这就得感谢朱见深的先见之明,提前准备好了“备胎”,否则大明朝的帝系传承还不知道要再偏出几条街去。

而朱佑樘幼年时的经历,比他爹朱见深还凄惨。

朱佑樘的生母纪氏,本是广西瑶族土司的女儿,后被明军俘获送入掖庭担任女官。一日朱见深偶遇纪氏突然就来了兴致,便将其拉进小黑屋里宠幸了一回。谁知经此春风一度后纪氏居然怀上了龙种,这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万贞儿醋性大发,逼着纪氏堕胎,幸亏在被废的吴皇后及宦官、宫女的保护下,纪氏才生下了朱佑樘。即便如此,面对万氏的搜查,年幼的朱佑樘不得不在宫人的保护下成天在皇宫大内里打游击,靠吃百家饭才得以活命。

一直到6岁的时候,朱佑樘才以皇子的身份公然露面:

“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明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生母纪氏和对他有活命之恩的宦官张敏在同年突然暴亡。死因有说自杀的,也有说是被万氏谋害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对年仅6岁的朱佑樘的又一次巨大的伤害,也很难说对他日后的心态产生了何种影响。

同时,或许是幼年时长期与那些出身民间又性情淳朴的宫人近距离接触的经历,让朱佑樘对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对深宫大内的尔虞我诈和冷酷无情深感厌恶和抗拒。所以起码在爱情观上,让他跟别的皇帝都不一样。

朱佑樘与张皇后间的感情确实令人羡慕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张氏被选为太子妃,同年九月朱祐樘登基,随即册立张氏为皇后。在现有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这对帝后在此前有交集的记录,但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朱佑樘与张皇后非常恩爱。二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为此朱佑樘不立嫔妃,视其他女人如无物——虽然根据《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孝宗一朝内宫曾册封过5位夫人。但“夫人”在明朝并非妃嫔的封号,而是外命妇或内廷女官的头衔。

因此在朱佑樘的一生中,确实有且只有过一个女人。

这对张皇后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在今天也是段佳话。但是对于大明王朝而言,其带来的后果就让人一言难尽了。

从成婚到驾崩,朱佑樘跟张皇后共同生活了18年,共诞下了两子一女。不过次子朱厚炜刚满周岁就夭折了,所以除了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朱佑樘根本没有别的人选。

而朱佑樘偏偏又死得早(36岁),导致朱厚照年仅15岁就得接班。一个半大孩子哪怕再天资聪颖,也难免贪玩爱闹,尤其是缺乏跟那些滑如油、精似鬼的大臣们斗心眼的经验。而明朝又在制度上严格限制后宫及外戚参政,所以性格本就有点一根筋的朱厚照只能跟满朝大臣孤军奋战,最后不但死得莫名其妙,身后名还被抹得比煤球还黑……

要是朱厚照的身后还站着一大帮亲兄弟,比如朱由检之于朱由校,试问士大夫们还敢不敢如此肆无忌惮?

朱厚照所谓的“荒唐”,朱佑樘这个当爹的要负上很大的责任

但对于皇帝而言,儿子的数量通常跟老婆的数量成正比。朱佑樘只肯娶一个,所以朱厚照注定只能孤苦无依。

所以有时读史至此,我总是慨叹朱佑樘为啥不能学学他爹——你专宠一人没问题,但就不能捏着鼻子再找几个女人,哪怕是像朱见深推倒纪氏那样的呢?

要是能多有几个儿子,朱佑樘父子的身后事又何至于那么惨?你看看在大礼议事件中,这爷俩都被朱厚熜折腾成什么样了?

更重要的是,要是帝统没有因此而变歪,大明朝的后来还会那么窝囊吗?

03

虽然在历史上几乎只有朱佑樘这么一个一夫一妻的范例,但专情且深情的帝王却并不少。只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并非像朱佑樘这样“自私”,非得将个人感受凌驾于江山安危之上。

像如今总被人拿来恶搞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成天在大小银幕上跟什么夏雨荷、魏璎珞以及乌拉那拉·如懿之类的女人爱得死去活来。但事实上弘历一生挚爱的女人有且唯有一人,那就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乾隆皇帝其实没那么风流,相反既深情且长情

所以当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富察皇后在东巡返京途中重病不治时,弘历简直都疯狂了,整个大清朝也随即被他的疯狂折腾得鸡飞狗跳。

先是因为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丧礼时“无哀慕之诚”,被大发雷霆的皇帝老爹直接剥夺了继统的资格,导致永璜被吓死;此后又因皇后的梓宫太过巨大而无法通过城门,弘历再度暴走,差点拆了京师的城墙;一个月后,因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出现笔误,礼部尚书阿克敦被以大不敬之罪判处秋后处决(临砍头时又上演了一出“刀下留人”),刑部上至满尚书盛安、汉尚书汪由敦,下至侍郎、主事等大小官员则因“党同徇庇”全部革职留任。

六部拆了两部,足够发泄弘历的丧妻之痛了吧?这才哪儿到哪儿!他很快又找到了借口——各省的满人大员,凡是没有主动奏请赴京“叩谒大行皇后梓宫”的,统统各降二级或销去军功记录。因此受到处分的包括两江总督尹继善,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湖广总督塞楞额等50多名满族大员。这还没完,等到六月富察皇后祭典时,可能是因为没有先例可循,地方上的文武大员来的太少,这下又把弘历惹毛了。

皇帝要找大臣的毛病,那可实在是太好找了。比如剃头。按照满人习俗,丧礼之后百日不剃发以示悲痛,但是在朝廷正式颁布的《礼典》中并无相关规定,像雍正皇帝胤禛去世时这事就没人管。

可是弘历偏拿这个茬儿说事,谁能拦得住?于是锦州知府金文醇成了第一个倒霉蛋,被判斩监候,紧接着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革职发配、湖广总督塞楞额被赐死。再然后翰林院在撰拟皇后祭文时,弘历又吹毛求疵,这回连大学士张廷玉、德通、文保、程景伊等重臣都统统被罚了个遍。

反正弘历丧妻,心情不好,那么大伙就谁也别想好过……

乾隆死老婆,大伙都得跟着倒霉

如果说这是任性,那么后来的就是长情。

富察皇后去世后,她曾长居过的长春宫被弘历封存,还一直保留着原有的陈设和器物。每年皇后的生辰和忌日,弘历都会亲临凭吊。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了40多年。

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堪称是乾隆朝的第一宠臣,但也是能臣。皇帝姐夫有啥搞不定的难题,交给小舅子保证能给他办得妥妥帖帖。比如在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中,最难搞的征伐准噶尔、平定金川之乱和讨伐缅甸之役,傅恒都出力甚巨。后来乾隆仿前唐故事,悬百名功臣画像于紫光阁,傅恒便荣居首位。

不过乾隆自己却认为,傅恒能获此殊荣并非因其功,而是皆因富察皇后之故:

“朕之加恩傅谦兄弟者,乃因皇后加恩,并不因其为大学士公傅恒之兄弟也。即大学士公傅恒之加恩,亦由于皇后,而况其兄弟乎?”(《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五十》)

更别提弘历最自矜的“诗才”了。这位后世人们口中的“打油诗之王”尽管文学水准让人一言难尽,但也不乏佳作,尤其是在深情流露之时。

比如写给富察皇后的悼亡诗: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排遣闲情历村墅,殷勤正务祝宁盈。

明朝便近方山驻,秀色遥看云表横。”(《四依皇祖南巡过济南韵》)

因为富察皇后在济南发病并导致去世,所以弘历对此地耿耿于怀,此后9次过济南而不入——这首诗在水准上难比苏轼、元稹的那些极品悼亡诗,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毫不逊色。

因富察皇后之故,弘历连济南这座城市都恨上了

更有他在富察皇后百日丧期时作的一篇《述悲赋》。虽然才思文笔可能不算顶级,但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刻骨铭心,故被郑重的全文载入《清史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虽然弘历对他的富察皇后爱之深、念之切,但毕竟身为皇帝还得承担责任。于是两年后在太后钮钴禄氏的催促下,不得不立辉发那拉氏为皇后(就是那个“如懿”),为此弘历还三番五次的跑去长春宫在富察皇后的灵前解释——俺真不待见那娘们,可是老娘有令,真没办法。

弘历有多不待见“如懿”?此前除了富察皇后,他从不允许任何妃嫔在自己身边留宿。现在辉发那拉氏也当上了皇后,觉得自己也该享受这样的待遇,结果却被弘历毫不客气的撵走。更气人的是,这厮还动不动就在新皇后面前搞创作,比如“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之类的悼亡诗感慨人不如故,这谁能受得了?辉发那拉氏终于被气疯,威胁要剪掉头发出家,然后弘历就发话“皇后疯了”,随即收回其册宝,在事实上将其降级为“答应”。

此时已经无人再能逼迫弘历立后,于是乾隆朝的后位一直空悬。直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为了给永琰这个太子面子,他才追封其生母魏佳氏为孝仪皇后。而此时这位“魏璎珞”已经去世20年了,所以大清朝还是没有皇后。

在弘历的一生中有过43个有封号的妃嫔,恐怕绝大部分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下那17个儿子。而在他的心目中,配得上皇后这个位置,恐怕永远只有那么一位。

与之类似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很渣,但对长孙皇后确实没得说

因为那些打着戏说招牌的影视剧,弘历给人留下了风流的印象,但事实上这位乾隆皇帝在女色方面相当严谨保守。与之相反的则是李世民,几乎就是个纯粹的花心大萝卜,而且口味还颇重——不但熟女(韦贵妃)萝莉(徐贤妃)来者不拒,而且对二婚(又是韦贵妃)、姊妹花(还是韦贵妃和她妹子韦昭容)什么的也毫不忌口。尤其是对仇敌家的闺女兴趣浓厚(杨贵妃、杨妃、阴妃、杨婕妤),甚至连兄弟媳妇都不肯放过(巢刺王妃)。

正是因为如此博爱,所以李大帝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女人,这才有了生下35个儿女的辉煌战绩。

然而哪怕再渣的渣男,内心中也有柔软的地方。而长孙皇后,就是李世民永远的白月光。

理由可以扯出很多。比如长孙皇后的寝宫叫立政殿,而李世民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早晨在立政殿起床洗刷刷后,李大帝要么就地开始办公,要么就溜达到两仪殿去开朝会(每月的初一、十五)。午饭后,他又要在立政殿召集重臣议事,晚上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还要留在立政殿就寝。

也就是说一天十二个时辰中,李世民几乎每时每刻都要跟他的皇后腻歪在一起。当然这么说也是不准确的,当君臣在立政殿议政时,长孙皇后为了避嫌通常要躲出去;而到了晚上,她偶尔也要连哄带骗的把皇帝老公撵到别的妃嫔那里去过夜,省得留下专宠善妒的恶名。

再比如作为马上皇帝的李世民向来龙精虎猛,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下长子李承乾到贞观八年(公元634)诞下幼女新城公主,15年间他就一口气生下了13子21女,平均一年能生出2.3个娃。这种生娃的效率在历代帝王中就算不能独步古今,也绝对堪称一流水准。

长孙皇后之死,使得李世民性情大变

可是贞观八年却成了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起到李世民病逝的又一个15年里,他只生下了一个儿子(曹王李明,母巢剌王妃)。

要知道贞观八年时李世民才36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年富力强的年纪。哪怕他驾崩时也只有52岁,这个年纪对于皇帝生娃来说根本不算事,你瞧瞧人家康熙皇帝63岁还能生儿子,乾隆皇帝65岁还能生闺女呢。

可李世民为啥突然就生不出娃了呢?

问题可能就出在贞观八年这个年份上了。

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了3子4女,相较于后者的35个子女来说数量不算多,但是他的长子和幼女都是长孙皇后所出。而自长孙皇后生下新城公主之后,李世民就生不出娃了。

而长孙皇后正是在这一年身染重疾,并在两年后不治去世的。

参照史上的那些特别能生的同行,以李世民在贞观八年前的生育能力,绝对是既为雄主又为雄性的典范。可是长孙皇后的早逝带来的悲痛,极大的伤害了他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在此后的史书中,“上不豫”等记载不时出现。

如果长孙皇后没有早逝,贞观盛世也未必截止23载,那样的话大唐朝的历史会不会是另一副模样?

04

由于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使得古代帝王想要多生娃的话,只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话通常希望渺茫,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广种薄收。所以历史上那些生出一大票儿女的帝王,通常在后宫中也装满了一大票的女人。相反哪怕某个后妃的“易孕体质”再如何强大,其产出也很难满足一个王朝和帝王的需要。

即便是这些史上最能生的后妃,也未必能保证一个帝国的传承需要

就像长孙皇后,哪怕她生下8个儿女的数量几乎可以傲视历代后妃,但可惜儿子却只有3个。所以在他老公练废了李承乾和李泰这俩大号以后,就剩下了李治这么一个选择。万一这个熊孩子也不靠谱可咋办?那就只能让庶子上位接班了——而庶子接班的麻烦可就大了,除非是李隆基那样的强人。中晚唐时帝权羸弱,甚至可以被随意废杀,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嫡庶不分才导致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不足。

而古来帝王中唯一能做到“不负江山不负卿”的,恐怕就是隋文帝杨坚了——他与妻子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婚后“誓无异生之子”(《北史·卷十四·列传第二》),而且说到做到,所有的5子5女均为独孤皇后所诞。而且在独孤伽罗生前,杨坚没有纳过任何嫔妃,唯与皇后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连朝政都不避着她,时人称之为“二圣”:

“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一》)

对此看不过眼的唐朝史官甚至将已过花甲之年的独孤伽罗称为杨坚的“宠妇”,称她的行为是“擅宠”,二者间的深情和长情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相比朱佑樘和张皇后,老杨颇有些晚节不保的狼狈——因为一时兴起跟尉迟迥的孙女出了把轨,独孤伽罗一怒之下杀了“小三”,老杨能做出的最激烈的反应也就是离家出走了一把,结果还迷路了,最后还得乖乖的回家跪搓衣板……

像杨坚和独孤伽罗这样爱情与儿子双丰收的,史上仅此一例

而在独孤皇后去世后,杨坚又纳过3个夫人。不过此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很快就去世了。

当然,这对帝后能长期维持“二人世界”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独孤皇后非常能生。5个儿子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足以让杨坚心里踏实,至于这几个儿子后来有多不靠谱,那就不是这老两口所能预料和干涉的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宋英宗赵曙和宣仁皇后高滔滔。

跟杨坚一样,赵曙也是个“妻管严”,面对强势的妻子哪怕排除掉二人情义深厚的因素,估计他也没胆让别的女人进门。

别说赵曙了,连皇太后也过不了高滔滔这一关。

赵曙即位后,三宫六院虚置,专供高滔滔这一尊大神,连曹太后都看不过眼去了。话说曹老太太可不光是太后、算高涛涛的婆婆,还是后者的亲姨妈。可即便如此,高滔滔也丝毫不给面子:

“治平时,英宗疾既愈,犹不得近嫔御。慈圣一日使亲近密以情谕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宣仁不乐曰:‘奏知娘娘,新妇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宋人轶事汇编·卷二·高后》)

不过赵曙就是个病秧子。当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底他再次病危时,一心深爱丈夫的高滔滔终于做出妥协,亲自挑选了3个女人入宫试图“冲喜”。结果却是然并卵——新人嫁进门还不足一个月,赵曙就撒手人寰了,估计也没时间和精力跟新人干点啥。

赵曙和高滔滔是真正的青梅竹马,相濡以沫

所以赵曙应该跟朱佑樘一样,与高滔滔也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但区别是高滔滔比张皇后能生啊,人家诞下了4子2女还都养活了,足够让老公后顾无忧。

所以朱佑樘和张皇后的爱情吧,佳话是佳话,就是有点费江山。

6 阅读:3834
评论列表
  • 2022-06-22 09:47

    张皇后还是有点拎不清主次,不催老公多生,也不催儿子生孙子。 然后,跟嘉靖同学比手腕,最后被无情碾压。封建王朝的核心还是皇帝呀。

    凌空之下 回复:
    无语,不是一个女人生的儿,即使是嫡子朱厚照没了,也还不如堂的,因为不是一个妈生的只会照顾老子也就是朱佑樘的荣光在,张皇后和朱厚照的就不用想了,也许还没有堂弟有良心对张皇后和朱厚照的荣光呢
  • 2022-06-23 13:33

    你怎么知道朱厚照就生不出呢?他只是死得早罢了

    开元 回复:
    早什么,天启二十三岁挂了,还生过三个儿子只是夭折了,正德直接生不出来女儿也没有
  • 2022-06-23 12:44

    女人还是要儿子多

倾听的历史观

简介: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