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有22万员工,王传福要管这么多人,能记得住吗?
问这话还是对管理不熟悉啊,管理是一级一级来管理,以现在的一般公司为例,董事长只需要管总经理和财务部经理2个人就行了,总经理只需要管各部门经理就行了,一般公司也就是五六个部门,总经理就管五六个人。
然后各部经理就管理下面的副经理和车间主管,大一点车间主管只需要管几个小组长就行,一般不超过10人,小一点的车管主管直接管理员工就行,少则几十人,多则近百人。
按一级一级来管理,不要越级管理,根本不需要管很多人,皇帝也是如此。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不需要管所有人,只需要管几个重点人物就行了。
皇帝秦朝是三公九卿制,皇帝只需要管三公九卿就行。
秦朝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秦朝的九卿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丞相管政治,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皇帝想过问政治方面的事情,就问丞相,想过问军事,就问太尉,想过问监察,就问御史大夫。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手下有很多属官,皇帝不需要管这些人,如果有事情需要办,皇帝直接交待三公,如果出了差错,皇帝直接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就行。
九卿与三公互不隶属,皇帝可以直接管理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皇帝需要祭祀了,直接找奉常来安排。
皇帝有三公九卿来管理天下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事关皇帝的安全,皇帝一般亲自掌控。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同样事关皇帝的安全,也会亲自掌控,甚至都不会让太尉插手。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皇帝需要马匹出门了,就直接太仆。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级别较高的案件,一般由廷尉审理,皇帝需在过问,直接找廷尉就行。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有这方面的事务,皇帝直接让典客处理。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的宗族一般很多,直接找宗正处理就行。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相当于财政部长,皇帝要知道一年的收入情况,就找治粟内史。
皇帝身边有宦官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章邯就是少府,皇帝需要处理或了解之方面的事,直接就找少府。
秦朝的皇帝,只需要记住12个人(三公+九卿)就行,就能管理整个国家。
至于其它一起上朝的官员,能记住就记住,不能记住也无所谓,不出事就没必要记得,即使出了事找他的上级领导就行。
哪怕上朝的有几百人,皇帝也只能看到站在前面的官员,大多就是三公九卿,至于站在后面的,皇帝可能不认识。
商议事情时,皇帝主要和三公九卿一起商议,商议好了之后,再交给三公九卿执行。
除此之外,秦朝皇帝身边还有一些近侍官员,比如中车府令,这是掌管皇帝车驾的官员,赵高曾经担任此职,而且赵高还兼管符节、玉玺等职责,如果不兼职,就得有一个专门的人来管理。
三省六部制皇帝需要下诏书,都需要在诏书上盖上印玺,这个时候赵高就在拿出玉玺盖章。
皇帝主要的工作就是决策,然后由各级部门负责执行,至于安排工作,就更简单了,皇帝决策好的任何命令,交给三公+九卿就可以处理了,不需要再增加人员。
刘邦统一天下后,分封了143个列侯,这么多人,刘邦哪里记得住,不需要刘邦记住,他手下有人专门管理这些官员,把他们的战功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战功来分封,封完之后,刘邦都不认识其中的人也有可能,有些可能就是脸熟,叫不出名字,有些可能连人也没见过。
汉朝初期实行的也是三公九卿制,到汉武帝时期,由于丞相权力过大,汉武帝想分丞相的权力,于是设置了内朝,任命一批官员,作为皇帝的近臣,以区别三公九卿所领衔的外朝。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内朝皇帝的近臣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尚书。
此时的汉朝皇帝就要管理多一倍的官员了,看起来人很多,实际上以内朝为主,皇帝主要和内朝官员商议事情,并做决策,决策好了之后,就交给外朝的官员来执行,外朝就变成纯粹的执行机构。
到了东汉时期,三公已经变成了司徒、司空、司马,东汉的外朝已经被边缘化了,位高而权轻,皇帝只需要和内朝官员商议好,然后交由尚书台处理就行了。
汉朝皇帝只需要记住自己身边最重要的20多个官员就行了,就算有不认识的官员也没有关系,总有人认识,制度发展到汉朝,所有的官员职责都已经分得很清楚。
隋唐以后,官制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
门下省负责审议,长官是纳言,中书省负责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或侍中,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是尚书令。
皇帝只需要掌控身边几个关键人物,就能管理天下尚书省下设置六部,六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长官是尚书和仆射。
皇帝只需要记住三省长官与六部长官就行,哪怕皇帝不认识某个官员,只要问一下吏部就行,自然会有人告诉皇帝的。
唐朝也有三公,但多为虚职,没有实际职责,位高而权轻。
三省和六部之下有一大群的官员,皇帝想要全部记住也是不可能的,唐朝皇帝只需要记住9个人(三省+六部长官)就能管理整个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