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未来,所以不为未来着想

袁大岛 2025-01-05 22:01:41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一种保障性的说法,

这个说法保障了个人行为的有效性,

以及对有效性所反馈的效果提出一个基于现实的,框架性理论支撑,

通俗的意思就是,

我先要看到对我来说的好处,并且我具备得到这个好处的条件,

那么我才会付出,才会为了得到好处而支付我的时间,精力等等,

但如果只是“听起来很美”,

那么不好意思,

他们说归说,

我们做归做。

未来与希望之间的关联,在如今这个环境下看来是很敏感的,

比如能看到未来,那么能不能看到希望,这里面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有些时候,希望和未来这两个东西被迫“捆绑销售”:

你想要希望?

那你就必须接受“设计好的未来”,

捆绑销售这个概念,听起来多少有些强迫的意思,

通常来说,捆绑销售往往是你想买的东西,捆起来一个不好卖的东西,

或者说,捆着一个你觉得可能有用,但实际上“无所谓”的东西。

再说的通俗点,如果捆绑内的所有东西都很畅销,

那岂不是亏大了?

俗话说的好,买的没有卖的精,

卖东西的,肯定知道这个捆绑的意义,

是让对方看起来觉得“很值”,

但实际上值不值,卖的往往算的很清楚。

所以捆绑销售这个行为本身,与其说是一种消费行为的激励,

倒不如说是一种对于“优惠”这个概念的诱导,

诚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去否定这种捆绑销售的实质价值,

但捆绑销售对于消费者而言,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前置条件,

那就是不管你捆绑什么,谁捆绑了谁,

这里面最起码要有一样东西,是我需要的,

如果说捆绑了半天,费尽周折,最后发现大家都不买单,

那么问题肯定不是消费者的,

这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两样“商品”,

不管如何折腾,最起码有一样是人们追求的,

但如果都不是人们追求的呢?

这就尴尬了,

当然,尴尬的也不是消费者,

而是那些误以为用捆绑销售这个模式,

就能让人们买单的商家:

有时候当我们了解某些问题的底层逻辑之后,

无论上层如何花里胡哨的运作,

只要底层逻辑不变,那么其本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虽然现如今,有很多铺天盖地的“运作”让人们应接不暇,

但只要那底层逻辑不改变,

那些“运作”本身的真实用意,

也就无需解释,

无需多言了。

看不到未来,所以不为未来负责,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并不难懂,

没有把握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又对自己很重要,

那么肯定不会“先负责,先付出,先投入”然后不计后果,

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是聪明人的做法,

但如今,聪明人似乎正在遭到排挤,

聪明人的做法,也正在受到有意无意的打压,

是谁,不希望人们聪明,不希望人们知道这浅显易懂的道理,

是什么样的人,不希望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希望人们不管不顾的冲呢?

如同我上述所说的那般,

这里所提到的希望,当然也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这个世道,有些事情本就是割裂的,

同样的事情,有人悲痛欲绝,

有人沉默不语,

也有人欢天喜地(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

割裂的不是认知,

而是各自的立场。

1 阅读:112
评论列表

袁大岛

简介: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