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朝结束统治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当时国内百姓在军阀的压迫下民不聊生,孙中山先生为了能让国家摆脱危难,于是便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随后与吴佩孚、孙传芳等各路军阀作战,并在1925年东征打出了威名。

当时国内也涌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加入了共产党阵营,身为共产党代表的周恩来同志在接到党中央命令后前往上海动员工人武装起义,而他却在后来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在生死攸关之际却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救了下来,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周恩来同志入狱呢?又是谁冒死将周恩来同志从狱中救出来呢?


4月11日,国民党第26军某师师长突然给正在工人纠察队工作的周恩来送来一封信,表示希望他前去商议重要事宜。纠察队的同志们看到信后纷纷认为可能是个陷阱,劝告周恩来不要前往。然而,为了解决上海危机和国共党之间的隔阂,周恩来还是决定第二天前往。

次日,当周恩来前往会议地点时,上海所有群众组织的会议都遭到国民党的疯狂镇压和清剿,导致出现了许多流血事件。周恩来并不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仍然坚持通过谈判等和平方式缓解两党关系。

然而,一进入会场,周恩来就听到枪声,本想出去看看工人们的情况,但他已被困在会场,国民党迅速控制住他。面对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一向文雅的周恩来也怒不可遏,直接掀翻桌子,摔碎花瓶和茶杯,国民党方面甚至差点拔枪。

幸运的是,第29军师长斯烈的弟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非常尊敬周恩来。在他的斡旋下,斯烈没有直接动手,但仍然抓住了周恩来。周恩来迟迟不归,共产党方面意识到了危险,立即与国民党第26路军党代表赵舒联系,请求解救周恩来。

赵舒是一位纯正的军人,对斯烈的无耻行为非常不满,他训斥了斯烈一番,并逼迫他立即释放周恩来。在赵舒的帮助下,斯烈勉强释放了周恩来,危机似乎暂时解除。

然而,周恩来离开后仍然担心被镇压的同志们,于是匆忙返回,试图挽救同志们。可这一去又遭殃了,当时的工人纠察队等地早已被国民党占领了,并且当时国民党部队正在大力搜捕共产党人,这让周恩来再次陷入了危险之中。

很快周恩来就在路上被26军的士兵捉住。对于普通人而言,面对如今这种情况已经没有生路可退。然而,作为未来新中国的奠基人之一,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显而易见。早在黄埔学校时期,他就赢得了黄埔学生的心,因此,周恩来被捕后,许多黄埔学生都想救他。

当时,国民党士兵将周恩来交给26军第1师第7团的团长鲍靖中手里,当时,鲍靖中并不知道被捕的是周恩来。鲍靖中是黄埔四期的学生,他一直反对反共,并非常尊敬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将他们视为偶像。

起初,鲍靖中以为捉住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没有打算伤害他,只是想随便询问一番。然而,当他仔细辨认后,才发现被捕的是他的老师周恩来,这让他吓坏了,因为周恩来可以说是共产党的代表人物。

鲍靖中立即把其他人赶出去,向周恩来表示歉意,并解开他的绑缚。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鲍靖中是团部的指挥官,但他也明白国民党中有很多黄埔军校出来的学子,如果在护送周恩来逃跑时候被发现了,自己与周恩来都将逃不掉,但鲍靖中为了救敬重的老师,决定冒险试一下,于是便给周恩来换上了自己士兵的衣服,希望通过掩人耳目的方式将周恩来从团部救出去。

与此同时,有关周恩来被捕的消息传到师部,有一名国民党高层建议立即枪毙周恩来,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先询问正在住院的薛岳,然后再商议后续。在这个讨论过程中,第1师代理政治部主任酆悌有了自己的想法。

酆悌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也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与鲍靖中一样,他不想伤害周恩来,所以在讨论中坚决反对枪毙自己的老师。后来,他甚至悄悄离席,准备释放老师。

正当酆悌走在路上时,碰巧在路口拐角处偶遇了偷偷带周恩来逃跑的鲍靖中,这时局势马上紧张了起来,因为鲍靖中知道酆悌也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学子,更是第一期的学员,也认识当时担任主任的周恩来。

当时,酆悌也看出鲍靖中身后的正是自己想要营救的周恩来,没想到已经有人抢先自己前来营救了,当时两边都没说话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酆悌当时还在考虑要不要相认一下,但现在这个情况不适合,于是便假装没看到,简单的与鲍靖中聊了两句就快速离开了,而鲍靖中也知道了酆悌是没有恶意的,就这样,鲍靖中成功的将周恩来从团部给救出来了,随后便想办法将周恩来送出了上海。

随后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同志都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还在这条道路上结识了伟大的毛主席,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而当时拯救周恩来的酆悌成为了军统十三太保之一,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培养对象之一,他本人也曾一度担任长沙警备司令。然而,酆悌最终卷入了“文夕大火”的事件,被处决。至于鲍靖中,他在抗战期间担任国民党第二十军团副师长,后因伤辞去军职,没有参与内战。

建国后,周总理依旧记得当初拯救自己于危难中的鲍靖中,于是便委托别人帮忙寻找其下落,最终经过多年的寻找,周总理与鲍靖中终于在南京再次相见,两人都感慨万千。

周总理也向这位救命恩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周恩来的坚韧和人格魅力,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的无私追求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的坚持和付出铸就了新中国的伟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