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月薪不如农民工,父亲疑惑:读书不再能改命了吗?

千灯的畔 2024-11-06 10:39:21

穷人靠读书改变命运,这曾是每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深信不疑的真理。

但,看完纪录片《父亲》后,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年的韩胜利,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老韩夫妻很高兴,满怀期待地问儿子工作情况,没想到大失所望。

原来,韩胜利的工作是去青海户外铺电缆,干的是苦力活,每月工资只有600元。

老韩实在想不明白,自己砸锅卖铁供出来的大学生,还不如老韩在西安干苦力挣得多。

难道老韩父子当初深信不疑的那句“读书改变命运”,错了?

01

经济拮据下的精打细算

2002年,西安市蓝田县梁峰村的老韩家,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这本是一件大喜事,但一年7000多元的学费,让老韩夫妻发了愁。

老韩家只有5亩地,一年到头勉强温饱,根本没有积蓄。

为了不让父母为难,韩胜利说自己不想上大学了,要进城打工,但老韩不同意:“咱娃考上了,砸锅卖铁也得念。”

于是,老韩变卖了家里的粮食和牛,凑了3000元,又挨家挨户地敲门,你100,他50地借。东拼西凑之下,终于凑够了7000元。

但,这只是一年的学费。

为了挣钱,老韩决定去西安打工挣钱供儿子上学。父子俩就这样互相支撑着,来到了西安。

老韩没什么技术,只能干苦力活,辛苦不说,钱还特别少。

为了省钱,老韩差不多一个学期才去学校看儿子一次,平时吃饭,基本上是家里带的馍馍,再喝点白开水凑合。

每次韩胜利来看父亲,老韩才会带儿子吃一碗素面,改善伙食。

韩胜利有样学样,也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一日三餐,韩胜利的花费不会超过6元钱。早餐是1元钱的馍馍,午餐和晚餐是米饭加一两个素菜,再加上食堂免费的绿豆汤,每顿都在2元左右。

每隔2天,他才舍得吃一次荤。

如果实在馋了,他就安慰自己,多吃青菜,对身体好。

即使如此,每个月200元的生活费,也没有富余。

他从来不买新衣服,只有两套衣服换着穿。

宿舍的同学们有5部手机,3台电脑,而韩胜利最珍贵的家当,是一块别人不要了的手表,

室友实在看不下去,直接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他,还把宿舍里的唯一一部座机电话让给他用,当他的“私人电话”。

虽然生活上有室友帮衬,可韩胜利每个月仍然要精打细算,才能扛过处处需要开销的大学生活。

但韩胜利却从来不觉得苦,只是感激父母的付出,想尽一切办减轻他们的负担。

02

诉苦式教育刻下的自卑寡言

对于穷人能说,用钱的地能省则省,但学费无论如何都省不了。

每到开学,韩胜利都很煎熬。他知道又到了父亲低三下四借钱的时候了。

这一切父亲从不隐瞒他。

他看见过父亲随身带的小本子上记的账,父亲时不时也会跟他讲自己的借钱“窍门”:

“一次跟一个人借太多不行,我每次都朝他们30、50地借。

我先问他们今天接到活没有,如果他们接到活了,我就多借点;

没接到的话,我就少借点,积少成多嘛。”

“你看,这是这次为你借的钱,崔牛50元,红旗50元,李卫卫200元,满仓100元,韩亚兵190元……”

听着父亲的话,看着一张张发皱的人民币,韩胜利的脑海里出现了父亲低声下气向别人借钱的情景。

都是社会底层的人,谁又比谁容易?想到父亲遭受的拒绝,韩胜利的心里感到阵阵愧疚。

他想做点什么,帮父亲减轻生活压力。

思来想去,韩胜利决定用课余时间捡瓶子卖钱,攒生活费。

最初,他拿着塑料袋穿梭在同学中间,问别人“这个瓶子还要吗”,后来他有了经验,干脆守在操场,等运动的同学喝完水,直接去把空瓶捡走。

他还会翻校园里的垃圾桶,如果发现瓶子,就一起捡回来。

有时,看到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韩胜利很不好意思,但想到一个瓶子能卖一毛钱,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权当别人没看见。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在贫穷面前,自尊不值一提。

其实,看着同学们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尽情运动,韩胜利的眼里总是流出羡慕,转而变成落寞。

他不是不想跟同学们交流,只是拮据的生活在他的骨子里刻着下了深深的自卑,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截”。

他不敢说话,也不爱表现,只有把头低到尘埃,隔绝外界的一切,似乎才能保护自己。

他从来不参加同学聚餐,也不参与任何有消费的娱乐活动,在同学之间像个“隐形人”。

班里的女同学回忆起韩胜利时,几乎清一色地表示,跟他基本没说过话,对他没有印象。

在贫穷面前,社交是奢侈品。

现实的残酷就在于,生活从来不会因为贫穷对你笑脸相迎。

一转眼,韩胜利大四了,拿着简历到校招会上求职,可沉默寡言的他,足足在会场里转了2个小时,都没有投出一份简历。

他又跑了几次招聘会,只有两家愿意接收他,工资600元还不包吃住,韩胜利觉得不如意,可后来,竟连一家也没有了。

看着同学一个接一个自荐成功,韩胜利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其实,韩胜利的失败,除了自己自卑和不擅社交的短板,和父亲的“谆谆教诲”也有很大的关系。

03

精神重压下走不出的思维困局

大学四年里,老韩对韩胜利提出最多的要求,就是“不要去上网”。

因为在新闻里看到过不少孩子因为沉迷网络荒废了学业,老韩免不了要为儿子担心。

而老韩不知道的是,学习通讯专业的韩胜利,网络知识和电脑技能是专业必需品。

如果接触不到网络,所学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

但韩胜利为了不让父亲担心,竟真的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

因为从小,父亲就是他的榜样,听父亲的话肯定不会错。

他想为父亲减轻经济负担,父亲却不同意他周末去兼职打工,韩胜利只好瞒着父亲在校园里捡瓶子攒钱。

其实,对韩胜利来说,与其牺牲大把的时间在操场上寻找几个空瓶,不如花时间做些“性价比”更高的事情。

那句“我爸不让”,把他所有的可能,都扼杀在了摇篮里。

当时,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已经设立了助学贷款,但不知是“贷款”二字吓到了他们,还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总之,韩胜利并没有申请。

只是韩胜利已经如此懂事了,老韩的满意度也没有因此提高。

他总是拿着小本子,念着对儿子“鼓励”的话:

“胜利我儿,你要知道今天的付出是为了明天的回报。如果不是为了明天的回报,也不会有今天的付出。你现在每天都在20、30元地付出去,希望你将来能有所回报……”

“胜利我儿,如果没有你的努力,你考上大学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也是不可能的。希望你早日成才,那才是你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

每每听着父亲的话,韩胜利都会想到父亲的辛苦,一家人的不易,他总是对自己说,“一定不要辜负父亲的希望,不要辜负全家的希望”。

然而,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韩胜利的成绩并不理想。

光是英语四级,他就考了3次。

第一次差了20多分,第二次差了10多分……每次老韩得知儿子考试没通过,都要唉声叹气一番,韩胜利就越发沉默寡言。

他在心里一个劲的埋怨自己,为什么这么没用,为什么不能让父亲满意。

因为背负着家庭的希望,韩胜利在择业时小心翼翼,巨大的试错成本让他每一步都下意识地选择最稳妥的路,反而浪费了很多机会。

而在失去机会后,韩胜利也不再争取,直接把要求一降再降,工资标准从600元降低到300元。

再后来,即使是保安、服务员、保洁员这样的体力工作,只要包吃住,就算不给钱,他都都愿意干。

可他仍然一无所获。

毕业相当于失业,韩胜利对自己很失望,感觉自己没给父亲一个交代。

老韩也很失望,大学生竟然连个像样的工作也找不到,这大学念的,还有什么意义?

直到一年后,韩胜利终于有了工作,去青海铺电缆。

虽然不太理想,却是自己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临别前,老韩故作轻松为儿子打气,可他心里,却早已不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了。

当被问起是否还会让孙辈读书,老韩摇摇头:“不读了,读了也没用。”

04

“韩胜利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老韩父子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唏嘘。

作为穷人,他们想跨越阶层吗?

想,当然想,非常想。

可老韩变卖家产,还欠下一屁股债,供儿子念完大学,只换来了一个扎心真相。

穷人的孩子,似乎命中注定要成为“穷二代”。

其中的原因,不由得我们深思。

不得不承认,由于经济压力,老韩父子时刻都在为温饱疲于奔命。

老韩一个月再怎么努力,也就能挣700多元,韩胜利在校园里再怎么认真捡瓶子,也只能凑够几天的伙食费。

在别的同学抓住机会实习,为自己增添社会经验的时候,老韩和韩胜利还在为了下个月的生活费担心,至于大学生们需要的“软实力”,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除此之外,老韩洋洋得意的“算账”式的教育,才是让韩胜利自卑到骨子里的元凶。

每次父子俩见面,老韩几乎都在给儿子“算账”。

或许老韩的本意是想激励儿子“努力学习”,但在韩胜利心里,那些数字就像父亲干力气活时抡起的锤子一样,重重地砸在他心上。

他当然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否则,学通讯专业的他,不会连个手机或者电脑都没有,也不会每天吃最便宜的素菜,花大把的时间去翻垃圾桶捡瓶子。

有时候,为了一个瓶子,韩胜利能在操场边守上一个小时。其中损失的时间成本,不言而喻。

对于富人来说,所有的付出都是成本,有时候无形的成本,往往比有形的更加珍贵。

对穷人来说恰恰相反。他们只能看见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根本不会做长远的打算。

更可怕的是,老韩的认知,阻碍了韩胜利的发展。

当初,只是“听说”通讯专业是热门,老韩就果断让儿子选择这个专业。至于这个专业的必需技能、就业方向,老韩一概不知,只是叮嘱儿子“好好读书,少买资料,千万别上网”。

但他不知道的是,面向社会的年轻人,只会读死书,是不够的。

他亲手折断了儿子的翅膀,却问儿子为什么不会飞翔。

其实,所谓贫穷遗传,不只是指家庭条件,还有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穷人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处境。

想要摆脱这个处境,真的很难。

但并不是每一个“韩胜利”,都无法跳出命运的怪圈。

2007年,这部影片在清华大学放映时,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士边看边抹眼泪,最后甚至哭得死去活来,好一阵才平复过来。

在交流环节里,他哽咽着说,自己当年来到北京的时候,跟韩胜利几乎一模一样,但现在的自己,凭着努力,已经开上了奥迪A8,也算实现了人生逆袭。

个中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位男士说,自己当年,可能就是另一个韩胜利;而韩胜利,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或许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他的话让人心酸,也让人充满希望。

据说,韩胜利的故事,在最近几年有了后续。

有人说,自己在不久前见过韩胜利,他已经回到了西安,从月薪1500元的小职员做起,现在已经是年薪20万的项目经理了。目前已经娶妻生子,真正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也有人说,韩胜利根本没有逆袭,还是每个月拿着600元的工资,在青海小心翼翼地讨生活。

我们更愿意相信,前者的说法是真的。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问题,穷人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能,但很难。

那些被贫穷的铁链拴在社会底层的人,只有在摆脱家庭的精神压力后,经过漫长的努力,走过一段又一段弯路,抓住一切机会积累有效资源,才能爬出那道名为“贫穷”的沟壑。

这是一代又一代“韩胜利们”唯一的逆袭之路。

0 阅读:0

千灯的畔

简介:有用有趣有关,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