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南宋末年是一段悲壮与英勇同在的时期。这段时期中,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等英雄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
国家的命运,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平静的生活,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可惜的是,他们最后没能达成所愿,为国家挽回生机。更惹人泪目的是,在南宋兵败后,发生了十万军民跳海殉国的悲壮一幕!国都灭了,还有尽忠的必要吗?又是什么催使他们作出这样的决定?
历史的进程,并非个人力量可以扭转,南宋朝廷的腐败与疲弱,使得国家逐渐陷入绝境。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入侵,国家危在旦夕。然而,即使如此,心怀报国之志的英勇之人,也会在此时选择站出来,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文天祥便是其中之一,散尽家财也要组织军队,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抗元之战。
公元1278年,文天祥因孤立无援被元军俘走,在昏暗腐臭的牢房里关押三年之久。元军多次迫使他劝降张世杰,而他的立场坚如磐石。
即使元朝用其家人作为威胁,他虽泪流满面,却仍宁死不屈。就连忽必烈本人也想收服文天祥,他说:“你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留下来当我的宰相吧。”对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和名利,文天祥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
实在没有办法的忽必烈只好对他说:“那你想要什么呢?”文天祥昂首回答:“只求一死!”
船行至珠江口的零丁洋,张弘范又想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写了一首诗给他,便是那首感人肺腑的《过零丁洋》。
随着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另一边的抗元名将张世杰与陆秀夫等人,带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继续在海上抗元。
公元1279年,南宋军在广东崖山迎来了抗击蒙古军的最后阶段。元军三面包围崖山,为了对抗元军的火船,张世杰效仿赤壁之战中的办法,把几千多条战船连在一起,再将其涂上泥浆,把帝船置于中间,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
然而元军占据了所有的海口,断了宋军的退路,断了海上的补给,没过多久,元军便攻破了南宋军的防守。
眼见海面上风雨大作,本想率领帅船突围的陆秀夫已经失去战斗意志,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与无奈。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只能拿命为国家尽忠。
在最绝望的时刻,陆秀夫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他身穿朝服,对着小皇帝行了最后一个大礼,然后坚定地说:“国事至此,陛下应该为国捐躯,不要自取其辱”,说完,便背着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十万军民也跟着纵身一跃,毅然殉国。
谁能想到,那一天,文天祥亲眼目睹了这场无比悲惨的海战。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捶胸顿足,痛哭失声,甚至不顾一切地冲向船头,只求一死,却一次次被看守他的元军拦住。
直到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刑场,他至死都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最后留下一纸遗言:“庶几无悔”,足以可见他在世时的坦荡与忠诚。
在陆秀夫跳入大海的那一刻,已宣告了南宋正式灭亡。然而,他和文天祥一样,他们宁死也要坚守的东西,便是那颗强烈的爱国心,更是华夏民族骨子里的道义。
也许有人会问:“国都灭了,还有尽忠的必要吗?”十万军民集体跳海为国尽忠,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人会选择投降,而后卧薪尝胆,也有人会像陆秀夫这般自杀殉国,忠于本心。但有时候又会想,投降难道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行为吗?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们都不愿受辱,那么自己又如何能苟活?
正是这样一种民族气节,促使十万军民将生死置之度外,毕竟比起性命,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坚守,需要守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战争中可以被打败,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和精神是不会被征服的。越是在绝境危难中,就越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英勇与刚强。
正如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随着历史更迭,改朝换代,依然被数不清的忠贞志士代代传承,绵延至今。这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与民族道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