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周总理担心苏联动用核武器,毛主席反问总理:你读过明史吗?

慧言说个史 2024-11-26 03:58:39

1969年,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发生过一次特别的对话。

当时我党和我国正处在相当危急的关头,危急到如果不作部署,整个国家都可能被人一锅端的地步。

然而当周总理找到毛主席,询问对策时,他的回答却耐人寻味。

他问周总理,有没有读过明史。

明史里面,有对于毛主席来说很特别的东西存在。

当时中国的处境为什么会危险至极?毛主席问明史,究竟又有何用意?

1969年出现的问题,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甚至更早,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人们,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当然取得过很多成就,同时也吃过不少亏。

历史经验告诉他们,无论何时何地,中国都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自己的事情,得由自己来做主。

不结盟,不认大哥,不需要保护伞,中国的底线一目了然。

可这个底线,无疑和苏联的要求不太相符。

苏联想把中国当成一个普通的、成不了气候的社会主义国家。

踩着中国的肩膀,进一步成为东方阵营的领袖,和美国打擂台。

中国可从来没有燃烧自己成全霸权主义的癖好,所以对于苏联的要求,我们经常是不予理睬。

到了1958年,赫鲁晓夫在毛主席面前提到。

中国和苏联可以联合设置长波电台,还能组建联合舰队,共同应对西方威胁。

他这话一出,毛主席就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盘。

所谓长波电台,管理权一定在苏联手里。

正好,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用长波电台来搜集中国的情报,打探中国的消息。

要是受到质疑,他们还能理直气壮反驳,这不是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吗?

至于联合舰队,那就不用说了,指挥权当然也在苏联手里。

这就意味着,中国海军从此以后将不再是完整的中国海军,而是苏联海军的小弟,得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小九九如此明目张胆,毛主席当然不会踩坑。

于是赫鲁晓夫恼羞成怒,从他开始,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中苏的关系一直处在恶化当中。

到了1969年,一个更让他们深感威胁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总统尼克松莫名其妙转变态度,有着向中国示好的趋势。

如果中国接受美国的示好,朝着西方靠近,那么苏联的计划,才真是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1969年上半年,再也无法忍受的苏联,在我国东北边境搞出了珍宝岛事件。

不过,自以为无敌的苏联并没有威慑中国,自己反而吃了失败的哑巴亏,从而更加怀恨在心。

勃列日涅夫咽不下这口气,又想到中国的核武器刚刚试验成功不久,还不算太过先进。

计划对中国展开核打击,把中国一锅端。

大概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苏联方面并没有刻意隐藏消息,中国当然也就知道了对方的打算。

党中央的领导人们,纷纷被勃列日涅夫发疯一般的想法震惊得不轻。

核武器不是普通的打击式武器,它造成的破坏是摧枯拉朽的,是震天动地的。

而且核污染还会扩散,影响中国周边的地方。

苏联要是真这么做,那就是在和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为敌。

但凡一个脑子够用的领导人,大概都不用使上这种阴招。

但偏偏勃列日涅夫的脑回路可能有点问题,他不仅要这么做,还要大张旗鼓,唯恐天下不乱。

他肆无忌惮,但中国却不同。

那么多中国人民的性命需要考虑,每一个人都很珍贵,中央不得不做好应对准备,最大程度上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周总理着急忙慌找到毛主席,想和主席好好商量一下,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谁料毛主席根本不慌,相当淡定从容,问了周总理一个问题,有没有看过明史。

毛主席博览群书,对历史有很深的研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周总理当然也是清楚的。

只不过他不明白,在这个紧急的关头,毛主席提历史干什么。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明史里面,其实就有毛主席需要的东西。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战略,概括起来就是“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简单来说,拉长战线,充分把准备工作做到位。

想办法拓展物资储存空间,尽可能多的积累粮食之类的必备物资,以应对各种危险复杂的局面。

至于朱元璋所说的缓称王,这并不适合中国。

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我们一直以来的诉求,都是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包括现在也是如此。

有没有称王的能力,这不是要紧的。

有没有称王的心,这才是对于和平来说至关重要的。

当毛主席的想法被周总理得知,被广大领导干部得知时,大伙儿眼前一亮。

原本以为相当被动的局面,现在看来,倒也不是全然没有破局的办法。

为了落实这个想法,大家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老革命的同志们必须抓紧时间,离开北京,分散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分散到不同的城市,坐镇不同的地方。

一旦爆发激烈冲突,他们这些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同志们,全部都是中流砥柱。

至于毛主席自己,他不肯走,暂时离开北京都不行。

他要坐镇首都,坐镇全国,要用自己的生命,守护最热爱的东西。

如同他担心着其他老同志一样,大伙儿也都担心着他。

但大家都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的坚守,于是不再坚持。

深挖洞,挖的是智慧,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储存模式。

广积粮,积的是力量,厚积薄发,事后才能见真章。

毛主席从历史中学习哲学,从哲学中总结经验,在最危险的处境中,总结出了最适合中国去尝试的规避方式。

按照他的部署,全体领导干部分别就位,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动员起来,大家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至于苏联方面,他们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响应速度如此之快,而且还把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给牵扯了进来。

他们想对中国进行核打击,那么中国就来个极限一换一。

大不了把这片广袤的土地让给他们,中国人全部冲去苏联。

先把基础设施和交通要道全部破坏,让苏联人连回家的办法都没有。

而且要是苏联,敢对中国扔核弹,那中国就敢对美国做打击。

民间有句俗话,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既然各方都默认中国无法胜利,那么中国也就无所顾忌。

疯狂的勃列日涅夫一听,这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疯狂。

这场蓄谋已久的故意针对,也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干涉之下,最终化为乌有。

1969年的危机,并不是毛主席第一次从历史典籍中寻找答案。

往小了说,以前遇到国民党背叛革命,遇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毛主席都能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思路。

往大了说,开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历史也给予过毛主席不少灵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书中也自有答案。

少年时代的毛主席专程来到闹市当中,在喧闹的环境里沉浸于书香。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进入北大红楼,在图书馆里求知若渴。

忙着革命的毛主席,每天都能抽出时间翻阅书本。

书,是他拥有的,也是他留下的巨大财富。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北京地下城往事:毛主席九字方针“深挖洞”(图)》

2、1969年珍宝岛冲突 苏联欲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国家人文历史》 2010年第8期45-47,共3页

3、40年前中国如何避免苏联的核打击——《百姓生活》 2009年第11期57-57,共1页

0 阅读: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