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强行废除汉字75年,过年春联却用拉丁文写,只有一字没有改过
世人皆知越南曾是汉字文化圈重要的一员,使用汉字长达1800多年之久。可谁又能想到,这个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度,在上个世纪却突然与汉字"分道扬镳"。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越南人依然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只不过如今的春联上写满了拉丁字母。然而,在这些陌生的字母中,有一个汉字始终未曾改变,它静静地躺在春联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这个字为何能在75年的岁月长河中独存?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汉字在越南的千年渊源
公元111年,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设交趾郡,从此汉字正式传入越南。谁能想到,这一场军事行动,竟让汉字在越南扎下了千年之根!
那时候,越南士子们争相学习汉字。不少人还专门跑到中国求学,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阮攸的年轻人。此人可了不得,180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国子监苦读四年,回国后写下了《翦灯新话》,用流畅的汉字记录下了自己在中国求学的点点滴滴。
更有意思的是,越南古代科举考试竟然也用汉字。1075年,越南李朝开始效仿中国,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考生们挥毫泼墨,写下一篇篇优美的汉文文章。有趣的是,越南的考生也和中国考生一样,最怕考场遇到"破题"难,常常为一个字的用法争得面红耳赤。
说起越南的汉字,可不能不提"字喃"。这可是越南人自己创造的文字,用来记录越南语。1174年,越南阮朝的陈仲金发明了字喃,他把汉字拆开重组,造出了许多新字。比如"tr?i"(天)这个字,就是把"天"字的部首拆开来写。这种独特的造字方法,让越南人既能保留汉字的韵味,又能表达本土语言。
越南的文人们用汉字写下了无数佳作。1802年,阮朝开国皇帝嘉隆帝下令编修《大南实录》,这部浩大的史书全用汉字书写,记载了越南的历史沿革。更有趣的是,越南的民间故事《金云翘传》,也是用汉字写就的,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
汉字的影响力深入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河内三十六行街,商铺的招牌上都写着漂亮的汉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请文人写春联,用工整的汉字祈求新年吉祥。就连寺庙里的经文、碑文,也都是用汉字刻写。
有趣的是,越南的村落里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习俗:每当有人过世,家属都要请人写"神主牌"。这块牌位上工整地写着死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全都用汉字书写。这些神主牌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研究越南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越南的皇宫里,汉字的地位更是显赫。朝廷的诏书、奏折全用汉字,大臣们议事时也要用汉字记录。甚至连皇帝的年号都用汉字命名,比如"嘉隆"、"明命"、"紹治"等等,都是典型的汉字年号。
二、胡志明与汉字的矛盾情缘
说起胡志明和汉字的关系,还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历史!世人都知道他废除了汉字,却鲜有人知,这位越南国父其实是个地道的汉学家。
1917年,胡志明来到中国广州,在那里遇到了不少中国革命者。他不但能用流利的中文与人交谈,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当有人问起他的汉字功底,他总是说这要感谢他的父亲。原来,胡志明的父亲是越南的一位举人,从小就让他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打下了扎实的汉字基础。
1942年,胡志明在中国广西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狱中的日子里,他写下了133首诗词,这些诗词全部用汉字写成,被收录在《狱中日记》里。这些诗词不但工整,而且意境优美。其中有一首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这句著名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处境,可见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熟稔程度。
1954年,胡志明当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他经常亲自用汉字给中国领导人写信。有一次,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毛主席同志",落款是"胡志明敬上",字迹工整,显示出他深厚的汉字功底。
更有趣的是,胡志明在会见中国代表团时,常常即兴写对联。1960年,他在河内接见中国文化代表团时,挥笔写下"越中一家亲,团结战斗情"的对联,引得在场人员连连称赞。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精通汉字的领袖,却在1945年9月下令推行拉丁化新文字,完全废除了在越南使用了近两千年的汉字。这一决定让许多越南知识分子感到震惊。当时的河内大学教授陈荣光就曾说过:"废除汉字,就像砍断了越南文化的根。"
不过胡志明本人在推行新政策时却显得很坚定。1955年,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新的越南文字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了推广新文字,他甚至亲自编写教材,教老百姓认识拉丁字母。
有趣的是,即便在全面推行拉丁化新文字的时期,胡志明自己仍然保持着用汉字写作的习惯。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他亲笔题写的"勤俭建国"四个大字,这幅字一直保存到今天。每当有中国客人来访,他还会拿出自己珍藏的毛笔,写几个漂亮的汉字。
1969年,在胡志明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还用汉字写下了遗嘱。这份遗嘱后来被译成越南国语,但原稿依然是用汉字写成的,足见他对汉字的深厚感情。
三、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文字变革
说起越南文字的变革,还得从1858年那场改变越南命运的战争说起。那一年,法国军舰开进了岘港,打响了法国侵占越南的第一枪。
谁能想到,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越南的政治命运,还彻底改变了越南人的书写方式!法国人刚占领越南时,看到街上店铺的招牌、官府的文书、寺庙的经文都是汉字,顿时犯了难。一位法国官员在报告中写道:"要统治这片土地,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文字。"
1861年,在西贡担任总督的邦纳尔颁布了第一道关于推广法语的命令。这位总督可不简单,他规定在越南南圻地区的学校里,必须教授法语和拉丁化的越南文。对于那些坚持使用汉字的学校,他干脆下令关闭!
更有意思的是,1864年,一位名叫张永记的越南商人想在西贡开一家商铺。他按照传统,在店铺上挂了一块写着漂亮汉字的招牌。没想到法国巡警却上门来,要求他必须同时挂上法文店名,否则就不准开业!
1868年,在河内的一所教会学校里,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越南学生用汉字写了一篇文章,被法国教师罚站了整整一天。这位教师说:"在这里,只能用拉丁字母!"
到了1878年,法国殖民当局更是大动干戈。他们在西贡成立了"译音文字推广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用拉丁字母拼写越南语。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中,有一位叫做张永福的越南知识分子,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想法,比如用字母"d"来代替越南语中的"地"字音。
1898年,一位名叫阮文明的越南学者在报纸上发文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时代,应该采用新式文字。"这篇文章在知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说这样可以提高识字率,反对者则说这是抛弃传统。
有趣的是,在这场文字变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滑稽的场面。1902年,河内的一家报社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信中混用了汉字、法文和拉丁化越南文,编辑看得直挠头,最后不得不请来三个人才把信看明白。
到了1912年,法国殖民政府又出台了新政策,规定所有公文都必须同时使用法文和拉丁化越南文。在西贡,一位老文人看到新规定后叹息道:"这下子,我们的子孙可能再也认不出祖宗的墓碑了。"
这场文字变革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45年才迎来了最后的转折。在这期间,越南的文字使用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三足鼎立"状态:官方文件用法文,知识分子用汉字,而普通百姓则开始接触拉丁化的新文字。
四、现代越南的文字困境
1975年以后,越南的文字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河内的国家图书馆里,有一位老馆长曾经感叹道:"如今的年轻人走进图书馆,看到满架子的汉字古籍,就像看到天书一般。"
这种变化在2000年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河内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00名大学生中,竟然只有3人能认识基本的汉字。更让人意外的是,这3人还是因为学习日语才接触到汉字的!
2005年,在胡志明市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老人去市政府查询自己祖父的地契文书,工作人员打开档案柜,拿出一沓发黄的文件,却无人能够读懂上面的汉字。最后不得不请来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教授才将文书译出。
在越南的乡村,这种文字断层的现象更为突出。2008年,清化省的一个村子里,村民们在整修祠堂时发现了一块古碑。碑文用汉字记载着村子300年前的历史,可惜村里已经找不到人能读懂了。
2010年,河内古籍研究所发出警告:全国仅剩不到100位专家能够系统阅读古籍文献。这些专家大多已年过七旬,如果不及时培养新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将成为永远的谜。
面对这种局面,越南政府也开始采取行动。2012年,河内国家大学开设了"汉喃学"专业,专门培养能读懂古籍的人才。第一届只招收了15名学生,报名的却只有8人。授课教授黎光明说:"这些孩子们要从认识最基本的汉字开始学起。"
2015年,在会安古城的一家古董店里,店主阮文海展示了一本老账簿。这本账簿记录了他家族百年来的生意往来,全部用汉字书写。"我父亲在世时经常翻看这本账簿,"阮文海说,"但现在我们家的年轻人已经没人能看懂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古籍的保存问题。2018年,河内一座古寺的藏经楼发生火灾,烧毁了大量汉字经书。由于无人能准确判断这些经书的年代和价值,很多珍贵文献可能已经永远消失了。
2020年,越南文化部启动了"数字化古籍保护工程"。工作人员要先把汉字文献拍照存档,再请专家翻译成现代越南语。但是,具有翻译能力的专家越来越少,很多文献只能躺在数据库里,等待未来有人能够破译。
在胡志明市博物馆,有一面墙专门展示着越南文字的演变历史。从古老的汉字,到法国殖民时期的混合文字,再到现代的拉丁化文字。每天都有许多游客驻足观看,但能完整读懂这面墙上所有文字的人,却少之又少。
五、"福"字的顽强生命力
在河内的三十六行街,每到春节前夕,街边总会出现一个奇特的景象:一排排春联摊位上,密密麻麻的拉丁字母中,唯独那个红彤彤的"福"字特别醒目。
2015年,一位名叫阮文德的书法家告诉记者:"我已经写了40年的春联了,从来没有把'福'字改成拉丁文。"在他的摊位上,一张张春联写满了越南语拼音,但中间那个"福"字,却始终保持着汉字的模样。
这种现象在越南各地都能看到。2018年,在胡志明市最大的春联市场,一位85岁的老书法家阮文灵说:"我只会写这一个汉字,但这个字,我要一直写下去。"
有趣的是,这个现象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2020年,河内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做了一项调查:在100个越南家庭中,98个家庭的春联上都保留着"福"字。而当被问到为什么要保留这个汉字时,大多数人说:"这是传统,不能改。"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越南的农村,许多年轻人虽然不认识其他汉字,却都会写"福"字。2022年,在清化省的一个乡村,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们课间最爱比赛写"福"字,谁写得最像样,谁就能获得小伙伴们的崇拜。
在会安古城,有一家传统春联店,老板阮氏香每年都要准备上万张春联。她说:"现在的年轻人要求春联上的越南语要写得很有创意,但对'福'字的要求却很传统,一定要写得端正大气。"
2023年春节前,在河内举办的一场书法展上,展出了300多种不同写法的"福"字。有传统的楷书,有活泼的行书,甚至还有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的创新写法。但无论写法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着汉字的本质。
在越南北部的沿海城市海防,当地人还保留着一个特别的习俗:春节时把"福"字倒着贴。据说这是因为"福到了"的谐音,这个源自中国的习俗,在越南也传承了下来。
2024年,一位来自河内的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照片:他家的春联上,那个"福"字已经有些褪色了,但仍然端端正正地挂在那里。他写道:"这是爷爷临终前写的最后一个'福'字,我们家每年都要把它挂出来。"
在胡志明市的一个社区,居民们每年都会举办写"福"字比赛。参赛者虽然大多不识汉字,但对这个字却格外认真。2024年的比赛冠军是一位90岁的老人,他说:"这个字里面,藏着我们祖先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