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前几天,很多电影评论人,业界人士都在恭喜舒淇成为奥斯卡的评委。
由此舒淇成为继巩俐和张曼玉之后,第三位完成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评委的华人女演员。
2008年舒淇是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
2009年舒淇是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委。
2023年她任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2024年担任奥斯卡评委。
奥斯卡的官方列出了她的两部代表作品,分别为《刺客聂隐娘》、《最好的时光》,导演均为侯孝贤导演。
单独看这个阶段的舒淇,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红了二三十年了,知足了。走至今天,她已然别有洞天,她成了公认的女神。
在我眼里,舒淇身上有娱乐圈里少有的豁达。
侯孝贤导演说自己欣赏舒淇身上有一种「纯实感」,网友说她有种顽强的生命力。
这长达十几年内心的和解之路,舒淇用她的赤子心走完了。
她没有被偏见诋毁绑架,她不畏人言,也从没有为别人的目光停留和辩解过,而是拼尽全力地活成了自己。
翻看舒淇的过往,你会发现,那里始终站着一个星光熠熠的少女,这个少女的故事,励志且动人。
1976年,一个女孩在台湾呱呱坠地,厚嘴唇,大嘴巴,宽额头。
她出生那年,妈妈才18岁,小孩生小小孩,未必会养小孩,亲密交流的情况从未出现过。
父母的小学学历,使得他们很难拥有更为宽阔的眼界,更专注赚当下的钱,无力顾及她。
大人给小女孩取名叫“林立慧”,她的童年,有压抑的底色。
在家,听到钥匙开门的声音,她会本能的跳窗逃走。
听到爸爸摩托车的声音,她会有多远跑多远。
如果不跑,她就要挨打,就会挨骂。
她常常被妈妈打得满巷子逃,别人看她都像个笑话。
对她来说,家是一片灰暗,外面才是一片光明。
林立慧从来不觉得自己美,从小妈妈只会嘲笑她嘴巴大,皮肤黑。
大概在十几岁的时候,她出车祸,回到家,锁骨还有身上其它部位有很多伤,而妈妈看见她,只是一直骂骂骂。
14岁就离家出走,各种街头混迹的林立慧读书到中学时,因家境窘迫而停止学业。
16岁签约台湾巴比伦公司做模特和广告女郎,也拍过全裸写真。
她觉得既然决定拍了,就不要扭扭捏捏。
她也坦然地说拍写真让绝对是红的一个捷径,因为只要拍了就必然上头版。
出写真集的时候,出版社问她要不要用自己的真名林立慧,舒淇拒绝了。
她想取一个有点气质、文化的艺名。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人的要求是“琴棋书画”,于是她便从中取了两个字,取艺名“书琪”。
由此,开始了她的成名之路,众所皆知——脱。
脱是一条捷径,脱衣服就可以上杂志,用最快的速度让人记住你。
「我就赚钱,我也不晓得到底会变得怎么样,这个圈子又不是我的。」
不是苦大仇深,而是像野草一样痛快地疯长。以“我要有钱”为目标轰轰烈烈、有血有肉地活着。
这个女孩的走红,是偶然,也是必然。
九十年代,正值台湾娱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她青春,靓丽,不失性感,最重要的是,她太想赚钱了。
赚钱了就自由了,赚钱了就可以离开父母,赚钱了就不用看着大人的脸色过日子了。
娱乐圈的橄榄枝一抛,她便稳稳地接在了手里。
顶着压力,拍完了自己的处女作《灵与欲》。
这部三级片,让她声名大噪,大街小巷,都知道了“硬盘女神”书琪,包括她的父母。
那年,关于书琪的流言蜚语,满天飞,亲戚以她不齿,面对家人,她闭口不谈。只是每月每月的往家里寄钱。
90年代初,导演王晶正在找女主角,恰巧在台湾写真集上看到了书琪,当即拍板,去台湾,签女郎。
第一次面试,书琪就鸽了他八个小时。
攀谈中,王晶了解到书琪的故事。她原名林立慧,16岁辍学养家,一开始做模特,后又签给黑社会大佬柯俊雄,没什么钱,一直得出去工作。
书琪对签约很感兴趣,但首先要解决一件麻烦事:与黑社会大佬解约。
王晶联系上柯俊雄,对方漫天要价:500万解约费。
几乎是天价。王晶和好友文隽抱着合同,翻来覆去地看。灵光一现,他们发现书琪签约时未成年,合同不合法。
一分钱没花,哥俩就把书琪带去了香港。
经纪人文隽觉得“书琪”这个名字不好看,便改成了“舒淇”,还和她签约了6部大尺度戏。
拍完《玉蒲团之玉女心经》,又拍《红灯区》。
拍完两部后,王晶有些后悔,他找到文隽:“我们错了,不要浪费她的天赋,后面我们就拍正常的戏给她演,不要让她跟艳星混在一块。”
此时,舒淇已一夜成名。王晶却选择,不要继续消费舒淇的名气。
很多黑道也找上门来,让王晶安排他们和舒淇吃饭,价钱随便开。王晶统统拒绝了,并且撂下一句:“看清楚,我们不是那种人。”
他把舒淇推荐给准备拍《色情男女》的尔冬升。
彼时的她,未满20岁,还是个初出茅庐,只拍过几本人体写真和一两部情色电影的新人演员。
影片中,她与张国荣这样的大咖搭戏,饰演了一个三级片女星。
这个角色几乎就是当时的舒淇本人。
那个裸身披长纱的画面,诱惑到极致,暧昧且美好,把三级片女孩的媚与悲处理得恰到好处。
1997年,舒淇凭借《色情男女》获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此后彻底与三级片告别。
一时间,无数人看到了这个女孩,她有了更多资源,开始接更多戏。
她几乎全年无休,卯足了劲儿拍电影,一连三年拍了25部。
那时候的舒淇,终于有了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十年后,舒淇遇到了她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伯乐侯孝贤,以及一部证明她自己的好作品《最好的时光》。
这部电影,成功让舒淇获得“金马影后”,从梁家辉手中接过奖杯的她,难以自抑、泪如雨下。
拍这部戏时,她陷入抑郁情绪,暴瘦近20斤。
后来,舒淇告诉记者,之所以激动到失态落泪,是因为终于有个奖项,可以向父母交代了。
这些年来,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她一直背负着不小的压力与各种冷嘲热讽,但她很少在人前展示脆弱。
金马奖沉甸甸的奖杯,不只是一份属于演员的认可,更带给了她莫大的安全感。
舒淇不用脱衣服也能演好戏。
她把奖杯拿回了家,既是送给妈妈,也是送给过去的自己,女孩从此便身披铠甲。
还记得,原来舒淇上《康熙来了》宣传电影,蔡康永问她: “当演员快乐吗?” 她的眼泪便夺眶而出,她说自己演苦命的女人累了 。
又过了一个十年,舒淇再次与侯孝贤携手,出演了由他导演的《刺客聂隐娘》。
用仅有几句的台词,去塑造一个独立、坚决、孤独的女刺客聂隐娘,这不容易。
一个刺客,面对那些可杀却不忍杀的人,不借助台词,去隐晦地传达出情绪。
舒淇完整地完成了。
演《聂隐娘》时,面对大量的高难度动作戏,接近40岁的舒淇,也一一克服了。
所以,在侯导的镜头里,我们有幸看到了久违的那个灵气的舒淇。
前前后后20多年,主攻文艺片的舒淇,演了数不清的边缘人物,用表演让一个个颓废敏感的灵魂,变得生机勃勃。
演戏,是舒淇的修行,既然是修行,就难免会苦涩。
但,她不仅没成为大众眼中颓靡的文艺女,相反她活成了众人眼中那个洒脱率性、又美又酷的大女人。
从“三级片艳星”到“文艺片女王”,励志是大众赋予舒淇演艺事业的“标签”。
时至今日,坊间还在流传和舒淇有关的那句“我要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回来”。
但后来的采访证实,她自己其实从来没说过这句话,不过她说了“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很屌的”。
接着,她又说了一句更令人欣赏的话:“我从来就没想过要把脱掉的衣服穿回来。”
许多年后,电视上有人采访她,提起她那段艳星史。
她打断对方:“我只想说,我不会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谢谢。”
人一旦拥有了强大的心脏,就不会再惧怕别人再提那些被视为“谈资”的过往。
现在的她演戏越来越快乐,戏路也不断开阔,她说自己要演到90岁。
已经风光了二三十年,不红了又怎样呢,相比于美和外貌上的漂亮,演得好比较重要。
随着舒淇越来越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生活中的她却把自己明星属性越来越去除。
她应该是娱乐圈最爱晒素颜的人,雀斑、过敏、瑕疵,照片晒得无比自然。
也曾多次发过自己白头发的照片。
她倒是无所谓。
直接发生图,告诉世人:让你们渐渐地看我老去。
这种态度,主打一个淡然自在。
一直以来,她都是大大咧咧,率性,以真实示人。
她会坦然告知世人,她曾年少轻狂,也坦然告诉世界,她的降落和升腾。
就连结婚,也是走一个“舒服、随性”。
2016年,冯德伦向舒淇求婚。
在结婚启事里,冯德伦随性表白: “嗯是的,我们相识了20年,相恋了四年。”“嗯是的,我毫无反顾的娶她了。”“嗯是的,我们结婚了~”
没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爱上彼此的。
似乎第一次的相逢,即是注定好的缘分。
1997年到2016年,舒淇爱过别人,冯德伦也有过几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他们心性相近,本就适配。
后来,他俩从最佳好友变成了最佳夫妻。
他们是娱乐圈里的清流,没有一掷千金的婚礼,没有高调宴请宾客, 在一座古堡前,冯德伦对舒淇说:“不如我们结婚吧。” 舒淇笑着点头。
他们的婚礼没有钻戒、也没有婚宴,婚纱是品牌之前送的,头纱、西装和裙子是街边买的。除此之外,只有一把玫瑰。
一起搞怪,扮着鬼脸,舒淇在闹,冯德伦在一旁看着她笑,满眼柔情。
他们就这样把婚结了,在此之前这件事没有任何预兆,甚至连她的经纪人都不知道,被质疑20多年后,女孩终于收获了幸福。
小S听闻后笑着说:嗯,这很舒淇。
婚姻幸福的同时,舒淇的好友圈也经营的小而稳定,林熙蕾、林心如、陈坤……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普通而快乐。
爱好越来越多,追选秀综艺、打游戏、买玩偶,她疗愈了自己的阴影,也让镜头前的明星舒淇愈发真实,和娱乐圈形成了一种难得的保持距离的自洽。
她的那份真性情,才是不惧岁月的力量吧,这位氛围感美人,的确独一无二。
其实有好几年的时间,舒淇情绪低落,她自己也承认,“我得过忧郁症”。
她用一年时间,闭门疗伤,学心理学。一个人,面对自己的黑与疼,和自己对话,和往昔和解。
渐渐地,她走出。
她的身上,有了一种易碎、易摧折的美,如芍药已开,风情盛放。
我一直不觉得舒淇完美无缺,但她天下无双。
她踉踉跄跄地开始,后来在漫天敌意中,熠熠生辉地长大。
她赤裸着走向我们,最终璀璨着升到高空。
她所行之路,已步步生花,她回首之时,风景一生独好。
舒淇成功地把那些至暗时刻换成了下半场的精彩纷呈,把没得选的日子,过成了无数种选择。我很佩服她的生命力。
要改变的不一定是这个世界,也许是我们看它的方式。一个人通向好日子的路,说到底,只是一条我们认识和解自我的路。
祝福大家,都爱自己造的那个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