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圣人和凡人有这4种区别,看看你是哪一种人?

代菩提心觅 2024-10-01 13:42:34



《道德经》中有一章,是老子内心思想的独白,堪称本书的灵魂。

在此章中,老子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进行了深刻剖析。

他认为圣人和凡人最根本的区别,就看是否遵循“道”。

圣人遵循大道,所以他们自然、自由、无为,活得非常洒脱。

而凡人舍弃了大道,就等于失去了自然与自由,走上了一条永不满足的欲望之路。

那么“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具体是有哪些表现呢?《道德经》的第二十章揭晓了答案。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学习一下这4个区别,以期向圣人的标准靠拢。

01

凡人喜欢区分,圣人没有分别

第二十章开篇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唯”是恭敬地回答,“阿”是很随口敷衍地回答,凡人一听到敷衍的回答就觉得不舒服。

而在圣人看来,严肃恭敬的回答和敷衍随意的回答是相同的,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在回答你。

而那些所谓的“美与丑”,“善与恶”又有什么分别呢?只是人们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制定的。

就是因为人们太有分别心了,瓜子脸,小蛮腰就是美,所以才有那么多整容的。

还有,人们喜欢大肆宣扬善良,于是就有很多人明里打着善良的名号,做公益捐款之类的,背地里却做着诸多恶事。

而圣人是没有这些分别心的,他们只是自然而然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对于善良的人,圣人报之以善良;对于不善良的人,圣人也是报之以善良。

他们以此唤醒了不善者心中的善意,培植出了更多善良的种子。

他们超越了贵与贱、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等世俗观念,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就无所谓得和失,也就不会有凡人的那种痛苦和烦恼了。

02

凡人纵情声色,圣人淡泊无欲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老子说:“世人都那么浮华,熙熙攘攘,奔赴着一场又一场的盛宴,观看着一处又一处的景色。

而我呢?却淡泊无欲,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像婴儿一样纯净,像浪子一样毫无挂碍。”

凡人喜欢美景、美餐,喜欢借助外在的事物而享乐,而一旦外在的事物消失了,他们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

而得道的圣人明白,外在的境界都是转瞬即逝的,而太过刺激的生活会扰乱人心智。

所以他们选择远离这一切,保持一颗淡泊恬静的心境。

圣人追求的快乐超越了凡人的那些生理感官的愉悦,他们追求的是那种“怡神养性”,超越时空,消融物我,自由自在的精神快乐。

03

凡人喜欢占有,圣人看淡物质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凡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以至于东西多得用不完,而圣人却把东西让给了别人,所以似乎少了一些东西。

“圣人”在“凡人”的眼里,是多么愚笨的人啊!

表面上看,凡人拥有的很多,有了一间屋子住,还想要更多的高楼大房;

有了舒适温暖的衣服穿,还想要丝绸锦缎;有了能吃饱又有营养的饭食,还想要山珍海味。

最后他们的东西多得堆成山,而物质的东西太多,其实是一个累赘,因为很多东西是你不需要的。

反而因为要收拾、打扫,耗费了很多本来应该用于享受生活的时间和精力。

而圣人呢,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不会让太多的物质把自己拖累。

房子呢,一套,够住就行;衣服呢,三五件,够穿就行;食物呢,粗茶淡饭,吃饱就行。

圣人看起来物质拥有的很少,但他们的内心却十分充实,他们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装表自己。

04

凡人爱好表现,圣人大智若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一般人都表现的很聪明,而圣人看起来好像很糊涂;一般人都好像看得很清楚,而圣人却把所有的东西都深藏于内,而不显于外。

因为圣人的思想像大海一样壮阔,又像狂风一样什么都挡不住。

众人好像都很有作为,而圣人却显得愚昧笨拙。

但其实是凡人太自以为是了,觉得自己明察秋毫,机关算尽,觉得自己聪明机巧有能力。

而圣人深知,这些在大道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你再算,能算得过命运?你再精明,能逃得过天道?

所以他们选择糊里糊涂,顺其自然,表面看愚钝浅陋,其实是大智若愚。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在这一章的最后,说明了圣人为什么和凡人有这些区别,因为圣人是以守“道”为贵。

圣人整日处于大道之中,清静无为,无欲无求,自然也就无忧无虑,逍遥自在,这才是真正的至乐境界。

而凡人呢,被是非、声色、物欲、机巧牵着鼻子走,过着颠倒的生活,在尘世中苦苦挣扎。

凡人在迷途中,觉悟不了大道。圣人说什么,凡人可能听不懂,都可能是对牛弹琴。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佛陀无话可说,只是拈花微笑。

感谢阅读,点个赞吧!加油,一起走在“道”上的人。



0 阅读:29

代菩提心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