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1081天了。因为美国的对乌政策,可能会在下周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被讨论。所以,为了准备这次会议,乌军不管顿巴斯前线的连连失利,硬是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苏贾市东北部,集结了预备队,主动发起了反击。虽然这次反击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果,但确实把库尔斯克地区的局势推向了大决战的边缘。乌军在反击,俄军也在准备他们每月10号例行的大反攻。结果就是,两边现在集结的旅级部队数量都超过了十五个,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眼看就要开始了。
前线打得火热,后方的活动也跟着紧张起来。根据央视新闻等媒体的报道,北约新上任的军事委员会主席、意大利海军的德拉贡上将访问了乌克兰,见到了泽连斯基总统和乌克兰军队的总司令瑟尔斯基将军。
这次访问,乌克兰可是下了一番 功夫。他们给德拉贡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参观,让他见识了乌克兰的远程无人机和导弹制造能力。同时,乌克兰还趁机向北约提出了两个重要请求:一是希望北约成员国直接投资乌克兰的远程无人机生产线,增强对俄罗斯的打击能力;二是敦促欧洲国家把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5%。从军事角度看,乌克兰这一招真是两全其美。一方面,通过展示无人机和导弹的实力,乌克兰表明自己在俄乌冲突中并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而是有能力进行反击的。这不仅能鼓舞国内士气,还能获得更多国际支持。毕竟,在前线,乌军唯一能和俄军抗衡的就是无人机部队,而远程导弹攻击俄本土也是乌军在不对称战争中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乌克兰把自身的安全和欧洲的安全紧紧绑在一起。他们用俄罗斯威胁为理由,迫使欧洲国家增加国防开支,加快军事化进程。这样,乌克兰就能为长期消耗战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合法性和底气也更足了。
从政治角度来看,基辅的举动迎合了白宫新主人要求欧洲增加军费的意愿,也满足了美国军工集团通过乌克兰战争继续赚钱的心愿。毕竟,如果欧洲扛起了乌克兰战争这个大锅,顶住了俄罗斯军队这颗定时炸弹,他们对美国武器的需求量就会像天文数字一样激增。不过话说回来,基辅这样高调地行动,整个欧洲都能听到声音。所以,乌克兰的“军工外交”策略能不能成功,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首先,北约成员国会不会响应乌克兰的呼吁,加大对乌克兰军工产业的投资还不确定。毕竟,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现在可是跟乌克兰关系不好的。另外,欧洲国家在经济下滑的压力下,能不能把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5%也是一大难题。
总的来说,乌克兰这次搞的“军工外交”,是为了应对俄乌冲突,争取更多国际支持。但对前线的乌军来说,这招管不管用,还得看美国新政府有多想赶紧从这场战争中抽身。如果美国铁了心要快速撤退,就算欧洲想接手也不行,那样的话乌军撑不了多久。但如果美国新政府愿意让前线继续打下去,直到把一方打服,那欧洲就得接手,乌克兰也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就不只是说说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