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李达访苏,中央给了150卢布,李达:我要先给女排花40卢布

风中浅笑嫣然 2024-12-13 15:27:48

1961年李达访苏,中央给了150卢布,李达:我要先给女排花40卢布

世人皆知李达将军是开国上将,却鲜有人知这位将军与中国女排还有着一段暖心往事。1961年夏,一个看似平常的公务访问,却在莫斯科上演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当时的李达将军,面对中央特意安排的150卢布零用钱,第一反应竟然是:"我要先给女排花40卢布!"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开国上将,为何对中国女排如此挂念?那两瓶价值40卢布的辣椒酱,又为何成为了中国体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这背后,还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一、李达将军与体育的不解之缘

1961年春天,一场重要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结束后,李达正式走马上任,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一职。这个任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有开国将领担任体育领导职务。

从军事将领到体育主管,这个转变看似突兀,实则蕴含深意。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李达就十分重视部队的体育训练。在他的带领下,所在部队不仅战斗力过硬,军人的身体素质也十分出众。1952年,他就曾在部队中推广"体能达标"制度,这一制度后来成为了军队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任伊始,李达就开始深入体育一线调研。在北京体育馆,他多次观看运动员训练。一次,他发现女排队员们在训练后都大汗淋漓,却只能喝白开水。他当即找来教练询问情况,得知当时物资紧缺,运动员们缺乏必要的营养补给。第二天,李达就将这个问题向上级反映,并很快为运动员们争取到了每月定量的糖浆配给。

此后,李达经常深入各个运动队了解情况。在一次视察体操队时,他注意到训练场地的器材陈旧,有些已经开始松动。他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检查维修,并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器材定期检查制度。这些细节性的工作,体现出这位将军对体育工作的严谨态度。

1961年6月,李达又兼任了国防体育协会主任。这个身份让他能够更好地发挥军体结合的优势。他提出了"全民健身,科学锻炼"的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他的倡议下,许多军营开始定期举办军民联欢体育活动,既增进了军民关系,又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李达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在当时是开创性的。他提出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注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关心运动员的生活待遇。这些理念,在当时的条件下显得超前,却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期间,李达多次参加国际体育交流活动。每次出访,他都会认真考察对方的体育设施和训练方法,回国后及时总结经验,用于指导国内体育工作。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为他即将开展的访苏之行打下了基础。

二、访苏之行与中国女排的偶遇

1961年8月,李达将军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启程前往莫斯科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苏联的体育设施和训练体系。临行前,中央特意为李达准备了150卢布的零用经费,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李达就开始了紧张的访问行程。在参观完列宁体育场后,他得知中国女排正在莫斯科参加一项国际邀请赛。这支女排队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国参赛的运动队之一,由于当时国内经济条件有限,队员们的生活补给十分简单。

在莫斯科的第三天下午,李达特意调整了原定行程,前往女排队员们下榻的宾馆看望。当时的中国女排正处于起步阶段,队员们大多是年轻姑娘,第一次出国比赛,既要克服语言障碍,又要适应陌生环境。在与队员们交谈时,李达了解到一个细节: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队员们很不适应当地的饮食,尤其是缺少调味品,让训练后的饭菜都难以下咽。

这个情况引起了李达的高度重视。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翻译来到莫斯科国际市场。在市场上,他发现有专门售卖东方调味品的商铺。经过仔细询价后,李达用40卢布买下了两瓶辣椒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差不相当于他零用经费的三分之一。

让人感动的是,李达并没有因为这笔支出而减少其他必要开销。相反,他在之后的行程中始终保持着简朴的作风。在一次参观完体育学院后的午餐中,他甚至婉拒了对方提供的正式宴请,而是选择在学院食堂与普通师生一起用餐。

这两瓶辣椒酱送到女排队员手中时,立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队员们的训练积极性明显提高,比赛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在随后的几场比赛中,中国女排连续击败了几支实力强劲的对手,最终在这次邀请赛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在当时的国际女排坛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李达的这个细节很快传回国内,在体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体现了一位领导干部对运动员的关心,更展示了中国体育界在困难时期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这种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访苏期间,李达还参加了多个体育交流活动。他详细考察了苏联的体育训练系统,特别是在运动员科学训练、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这些经验后来被他带回国内,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辣椒酱背后的故事

那两瓶价值40卢布的辣椒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调味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1961年的莫斯科,这样的东方调味品并不常见。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一瓶进口辣椒酱的价格约为20卢布,这个价格相当于当地工人三天的工资。

李达购买辣椒酱的商店位于莫斯科国际市场的东区,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据当时随行翻译回忆,李达在市场上足足花了两个小时,仔细询问了多个商铺的价格。最终他选择的这家商店,是一个来自中亚的商人经营的,店主能说一些简单的中文。

购买辣椒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语言不通,店主一开始以为李达只是普通的中国游客,开价25卢布一瓶。但在交谈中得知李达是为运动员购买后,店主主动将价格降到了20卢布一瓶。这个细节后来被记录在随行人员的工作日记中。

当天下午,李达亲自将辣椒酱送到女排队员们的驻地。这两瓶辣椒酱立即在队员中引起了轰动。为了让每个队员都能享用到,教练组特意制定了使用计划:每顿饭每人限用一小勺,这样能够保证在整个比赛期间都有辣椒酱可用。

这个小小的举动,在女排队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队员们不仅在饮食上得到了改善,训练和比赛的状态也随之提升。在随后的比赛中,中国女排接连创造佳绩。特别是在对阵东道主苏联队的比赛中,虽然最终以2:3惜败,但这场比赛的精彩表现,让国际排坛开始重新认识这支来自东方的队伍。

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回国后,李达立即向体委提出建议,要求在以后的出国比赛中,必须注意运动员的饮食习惯问题。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从1962年开始,凡是出国比赛的运动队,都会配备必要的调味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经历也促使体委开始重视运动员的后勤保障工作。1962年初,体委专门成立了运动员后勤保障小组,负责解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生活问题。这个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开始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李达对女排的这份关心,在当时的体育界广为流传。许多老一辈运动员回忆,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他们在艰苦的训练中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体育界的一个传统,影响了几代体育工作者。

在莫斯科的最后几天,李达又去看了女排的训练。这时的队员们状态明显改善,训练积极性空前高涨。临别时,女排队长代表全队送给李达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关心似春风"几个大字。这面锦旗后来被李达珍藏多年,成为了他最珍贵的收藏之一。

四、访苏归来后的体育改革

1961年9月,李达结束访苏回国后,立即着手进行一系列体育改革工作。这次访问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对苏联体育体系的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新思考。

首先,李达在国家体委会议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训练理念。他指出,在重视运动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会影响训练强度,但李达坚持己见。他拿出在苏联考察时收集的数据,证明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运动员。

1961年10月,在李达的推动下,国家体委成立了运动员保障改革小组。这个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善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条件。他们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进行试点,建立了完整的运动员保障制度,包括营养配餐、医疗保健、文化学习等方面。

具体措施包括:每个运动队配备专职营养师,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的需求制定食谱;设立医疗室,配备专业医生,定期为运动员体检;安排文化课教师,保证运动员每周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些措施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

1962年初,李达又开展了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调研各省市体育队伍的训练条件。他亲自带队,先后到访了十几个省市。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各地体育队的训练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方甚至连基本的训练器材都不完备。

针对这种情况,李达提出了"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发展策略。他建议在条件较好的省市先行试点,建立示范性训练基地,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1962年5月,第一个示范性训练基地在上海建成。这个基地不仅有完善的训练设施,还配备了科研人员,专门研究运动训练科学化问题。基地建成后,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上海队在当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同年下半年,李达又着手解决体育人才培养问题。他提出要建立运动员、教练员培训制度。在他的推动下,国家体委开始定期举办教练员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这个制度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达特别重视女子体育项目的发展。他认为,发展女子体育不仅是体育事业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他的倡议下,各省市开始加大对女子体育项目的投入,特别是对女排、女篮等集体项目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到1962年底,李达推动的这些改革已经显示出成效。在当年举办的亚洲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成绩明显提升。特别是女子项目,一举夺得了多个金牌,创造了多项亚洲纪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这一年来的体育改革密不可分。

五、体育改革的深远影响

李达将军推动的体育改革,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对中国体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制改革、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

在体制改革方面,1963年初,国家体委正式确立了"三级训练网络"体系。这个体系将运动员培养分为基层、省市和国家队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考核标准。这个体系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运动员。例如,在1964年,仅北京市就通过这个体系选拔出了200多名优秀运动员进入国家队。

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更是取得显著成效。1963年下半年,国家体委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同时设立了体育教练员进修学院。这些学院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安排教练员们到一线队伍实习。第一批毕业的127名教练员中,有93人后来成为国家队教练。

后勤保障体系的改革也逐步完善。1964年初,国家体委专门成立了运动员保障局,统筹管理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医疗等各项事务。这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后勤保障工作进入了专业化、规范化阶段。

1964年是检验体育改革成效的关键一年。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虽然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参赛,但在当年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87枚金牌。这个成绩的取得,与前几年的体育改革密不可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女子体育的重视。在李达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各省市都加大了对女子体育的投入。到1965年,全国女子运动员的数量较1961年增加了一倍多。在1965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女子项目的比赛水平明显提高,多项全国纪录被打破。

这些改革的效果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三级训练网络"体系至今仍是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运动员保障体系更是不断完善,形成了现代化的科学训练体系。

在基层体育工作中,李达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各省市体育局都设立了运动员权益保障部门,负责解决运动员在训练、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积极性。

1965年底,李达再次视察全国体育工作时发现,许多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训练体系。特别是在运动员培养方面,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辽宁省在篮球项目上成绩突出,上海市在游泳项目上优势明显。

这些改革的成功,不仅提高了中国体育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体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既重视竞技成绩,也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体育界的发展方向。

从莫斯科带回的两瓶辣椒酱,到全面的体育改革,李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体育工作者的担当。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北京体育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李达购买辣椒酱时使用的票据,见证着这段改革历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