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女性苦难史:“妇、婚、娶、妻、妾”5个字

李老白读书 2025-01-09 13:55:13

作者: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妇”字本身是种固有偏见

上野千鹤子在《无薪主妇》一书中说,她是研究"女性学"的。

为什么取名为"女性学",而不是"妇女学"呢?

她解释道,这是因为妇女的"妇"字,本是女人拿着一个扫把的象形文字,这是一种固有偏见,因此摒弃用这个字。

1975年是国际妇女年,联合国在《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倡导:

"消除固有的基于性别而分的一切做法。"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女性做家务"这一观念本身就是一项"基于性别而分的做法。

因此在日本,连"国际妇女年"的翻译,最后都改成了"国际女性年"。

所以上野研究的课题,就被命名为"女性学"。

说起汉字原本的象形含义含有性别歧视的话题,我想起另几个字。

比如:

02

“婚”

什么叫做婚呢?

许慎说:"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意思是古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因此"婚"字从"女"从"昏"。

为什么是黄昏时娶亲呢?

这就要说到"娶"字了。

03

“娶”

"娶"字在最初的时候,是通"取"的。

比如《周易》的"勿用取女",还有《诗经·齐风·南山》里的"取妻如之何",用的都是"取"字。

什么是"取"呢?

"取"的左边是一只耳朵,右边的"又"字古代是手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猎取耳朵"的意思。

古代打仗会根据杀敌取耳的数量计算战功,这就是"取"的本意。

问题是,结婚和打仗杀敌也隔得太远了吧,就不能换个别的字来用吗?

这就是后世的思维的原因了,要知道,在最初的时候,结婚和打仗还真挨边。

因为在上古时期,人类实行的是"抢婚制"。

在原始社会中,不同部族之间是不同婚的,谁都不愿意把自己族里的姑娘嫁给外族。

怎么办呢?抢呗。

部族里面精壮能干的小伙子组织起来,一起去另一个部族抢媳妇。

这种抢亲制中今天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遗存。

因此,这就叫取。

那跟"婚"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抢亲这种事,得挑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成功率才高。

白天自然是不行的,还没接近就被发现了;

但晚上也不够好,虽然隐蔽性是强了,但黑麻麻的连姑娘的脸都看不到,那得抢错了。

因此最合适的时间就是黄昏时分了。

天色还没彻底变暗,适合远远地挑选心仪的姑娘;

等抢到手往回跑时,又有夜色作为掩护,不容易被对方追上。

所以一个"婚"字,一个"娶"字,都是上古时期抢婚制的体现,其实对女性来说还真不算友好。

04

“妻”

多说一个"妻"字。

在上古时期,通过抢亲娶回来的女子,就成了妻子。

甲骨文的"妻"字,左边是一个头发很长的女性,右边是一只手,一把揪住她的头发,想把她抢回去做媳妇!

到了金文里,"妻"字中的手深深地插进头发里,更加充分体现出抢亲的特点了。

"妻"字告诉我们,原始社会中的妻子不是迎娶回来的,而是抢回来的。

05

“妾”

有的人以为妻子=女奴隶,也就是战争中的女战俘。

这是不对的。

上古时期的部落战争中,被俘虏的人会成为胜者的奴隶。体现在甲骨文中,男奴对应的是“臣”,女奴对应的是“妾”。

从“妾”的字形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个下跪的女人的形象,女人的头顶上是一把平头铲刀。

用刀干嘛呢?给奴隶刺字。

奴隶主要任务是给主人干活。

但是那些有几分姿色的女奴除了干活外,还要给主人表演歌舞,甚至满足他们的肉体需求。

因此,“妾”字就逐渐演化出我们现在熟知的意思,即男子在妻子外所纳的女人。

06

老白说

知道了这些知识后,你是不是也和上野一样,看待这几个汉字的态度就不太一样了呢?

之前聊婚恋,聊家务劳动对女性的剥削的时候,有读者提到婚姻制度的问题。

它确实是有些问题的。

因为婚姻制度在设立之初,不是为了什么爱情之类的东西,更是更赤裸裸的抢亲制。

当时的婚姻充满了对女性的野蛮行径,而这些行为,就留在了我们的汉字里。

当然现代的婚姻,以及这些汉字的含义都发生了转变。

随着文明的发展,很多落后的制度和习俗逐渐被摒弃,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当今的制度当然也不是完全体,它不够完美,但相较以往而言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但也正因为它不完美,才值得不断改进。

全文完,欢迎关注、点赞、在看,谢谢您!

参考资料:

上野千鹤子,《无薪主妇》

孟琢,《汉字就是这么来的》

李晓愚,《汉字的故事》

您可能还想读:

上野千鹤子:当我说家务是无薪劳动时,先反对的是女性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原因其实只有一个

老白读书目录(12月)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