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金星在意大利豪宅举办私人演唱会的照片曝光,引发网友热议。照片中,她身着华服与亲友谈笑风生,似乎全然未受国内舆论的影响。

自2023年因“舞台举旗事件”被封杀后,金星辗转法国、意大利等地,频繁参与当地文艺活动,甚至登上法国电视台接受专访。


然而,这些看似光鲜的海外行程,却暗藏争议——她在采访中声称“为中国艺术奉献半生却遭打压”,被指刻意迎合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叙事,引发国内民众强烈反感。

二、
回看金星的成名之路,“毒舌”标签曾是她的流量王牌。从炮轰章子怡“演技套路化”,到调侃张艺谋“有钱就生孩子”,她以犀利言论收割热度,却也因“双标”行为饱受诟病:允许自己批评他人,却对公众的质疑勃然大怒。

这种矛盾在2024年达到顶峰——舞台举旗事件中,她一边在海外塑造“被迫害”形象,一边在国内社交平台辩称“制止了违规行为”,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摧毁了公众信任。笔者认为,这种“既要流量红利,又逃避责任”的投机心态,正是其路人缘崩塌的核心原因。

三、
早年,金星曾以“爱国耿直姐”形象圈粉无数。她公开批评移民明星“忘本”,在韩国海关因国籍歧视当场发飙的往事更被传为美谈。

然而,如今的她却因海外言论被贴上“双面人”标签。有网友翻出其早年访谈发现,她多次强调“文艺无国界”,但近年却将国内演出受限归咎于“制度问题”。

这种从“爱国”到“诉苦”的立场转变,与其说是价值观崩塌,不如说是利益权衡下的选择——当国内市场关闭时,迎合海外舆论成为她维持热度的唯一出路。

四、
金星事件折射出明星“人设经营”的深层危机。一方面,公众对“真性情”的追捧催生了“毒舌文化”;另一方面,流量至上的逻辑让部分艺人迷失于“争议变现”的捷径。

值得警惕的是,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若选择以煽动对立、贩卖悲情的方式博眼球,终将反噬自身。近年来,从吴某凡到李某峰,多位顶流因突破道德法律底线跌落神坛,金星案例则提供了另一重警示:即便不触及法律,价值观的投机同样会被时代淘汰。

五、
目前,金星虽宣称“计划回归国内舞台”,但民众的抵触情绪并未消退。某平台调查显示,72%的网友认为“公众人物一旦失信,不应轻易被原谅”。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也非避风港——法国媒体近期已减少对她的报道,网友调侃其“利用价值耗尽”。

这场风波或许印证了一个真理:靠人设和炒作筑起的高楼,终会因根基虚浮而倾倒。 对于金星而言,与其继续扮演“受害者”,不如直面问题、真诚反思,或许才是挽回形象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