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闻名天下的不仅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不仅是它的“鸡毛飞上天”的“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的当代创业、创新精神,还有它身后厚重的传统儒家文化以及与邹鲁故地--山东济宁千年文化交流的多条重要路径。
这是2024年11月16日-18日济宁文史委副主任杨义堂、地方志专家刘广新、文化学者商敬洲义乌之行发现的秘密。
义乌,古称乌伤、乌孝,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隶属浙江金华市管辖。唐代的著名诗人骆宾王、宋代的著名抗金将领宗泽、元代的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清代的著名治河大臣朱之锡、现代的革命家陈望道、冯雪峰、吴晗都出自这片热土。
其中,清朝初年,出自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的河道总督朱之锡,就是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深受儒家文化滋养的集忠、孝、义、勇于一身带有鲜明义乌特点的杰出人物。
2024年11月17日恰逢朱之锡诞辰400周年。应义乌市“梅麓治水--2024河神文化义乌行”组委会的邀请,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河神文化研究学者和朱氏乡贤代表一百余人云集义乌幸福湖国际会议中心,展开了一场学习交流河神文化,纪念弘扬朱之锡精神的大会。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致辞,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院长黄杰、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大运河文学三部曲--《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作者杨义堂作主旨演讲,专家学者朱晓红、刘广新、翟嵩峰作交流发言,乡贤代表、上海电影协会会长朱中响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如果说,上午在幸福湖的大会是在专家学者和理论探索层面,对河神“朱大王”--朱之锡一生功业所作了大致的历史回顾和未来纪念展望;下午在朱之锡故里--陇头朱村文化礼堂观看的婺剧《一代河神》和村居探访则实实在在地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感受到朱之锡生命出发地的坚实、澎湃与古老。
白墙灰瓦的民居,曲折悠长的街巷,一路欢快相伴的流水,静美如碧玉的池塘,挂满枝头的柚子树,突然出现眼前的高大宽敞的明代祠堂犹如一曲舒缓流淌的音符,与舞台上跌宕起伏情绪激昂的朱之锡形象相缠绕,仿佛让人看到朱之锡在陇头朱徜徉、深思的模样。
这就是陇头朱,一个在浙东地区拥有800年历史,2800多人的历史文化名村。它在古代走出了翰林院学士1人、进士4人,举人19人,秀才100多人;现代走出了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13人、研究生24人,是义乌乃至全国闻名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朱之锡作为陇头朱的骄傲,是清代第一届进士,第二任河道总督,十年如一日,心系三河,尽忠职守,使三河水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由于积劳成疾,1666年,他死于济宁的任上,时年仅43岁。噩耗传来,两河百姓皆悲号陨涕,特别是济州士庶,或巷哭不已,或匍匐聚哭于堂,如是者累月。
康熙皇帝派人到朱之锡义乌老家祭奠,发现他家竟无余财,仅有祖屋三间,奉旨陪祭的金华府各级官员,见到堂堂一品大员竟简陋至此,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作为忠臣廉吏,造福百姓的朱之锡成为一代河神的主要原因。
那么朱之锡持正一生的精神内核或者他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呢?在康熙丙午他所写的《西溪谱序》开篇就说:“吾婺素称小邹鲁,宗法特严,不敢冒也,不敢弃也,不敢讳也!总之不离一本者近是。”这正是陈云所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是历代忠贞之士和真正的共产党人一生践履的初心使命。
义乌和济宁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陇头朱、义亭镇、义乌市两天的考察就能得到印证。
其一,周代鲁国有一个附属国叫邾国,在济宁市邹城境内,战国时期其子孙南迁,其中的一支改邾为朱,这就是朱姓来源之一。
其二,北宋末年,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带领族人追随宋高宗赵构南迁,一路经年,最终到达浙江衢州,奠定了南孔圣地,在经过的南方各地包括义乌播下了儒教文明的种子。
其三,明代的著名抗倭将领、杰出军事家、济宁人戚继光,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抗倭前线,任绍宁台参将。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组练新军,又创造攻防兼备的“鸳鸯阵”战术,灵活机动,每战必捷,世称“戚家军”,集中体现了义乌人的义勇。
其四,清代的著名水利家,被世人称为“河神朱大王”的河道总督的义乌陇头朱人朱之锡,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兵部尚书兼总督河道提督任职济宁,十年如一日,直至1666年病逝于任上,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不弘毅”的典型代表。
其五,义乌人自称小邹鲁,普遍以邹鲁文化为依归。无中生有的世界小商品之都,正是现代社会义乌人践履儒家文化,义商结合的闪亮名片。
可见济宁与义乌不仅有两千多年的人员交往史,更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北文南化、南北融合,更体现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以忠、孝、义、勇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的一脉相承。
在纪念朱之锡诞辰400周年的今天,我们深度发掘济宁与义乌之间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路,不仅在于纪念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更在于发现埋藏在他们心中的一脉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圣火。
通过义乌的朱中梁、朱中响、朱晓红、朱根喜、朱秀峰等诸先生的深度挖掘,通过济宁刘广新、杨义堂等先生的孜孜以求,虽然济宁的河道总督署现在已无只砖片瓦,朱之锡68亩的留存300年余的御敕墓园在近代化为田野,但是在朱之锡“不敢冒也、不敢弃也、不敢讳也”的倔强文字中我们仍可清晰看家邹鲁故地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一代先贤汪洋恣肆的样貌,那是我们文明博大坚实的源头,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圣火!
2024.11.25
原创 商海蠡测 亚洲诗萃2024年11月27日,原题《发现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