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文森特·梵高的名字是和“疯癫”绑在一起的。毕竟他割过耳朵,死于开枪自杀。
但在看传记《梵高》后,我对这位画家的印象有些改观,觉得他远远不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么简单。
想跟大家说一些书里的故事,这可能会让你心中的“天才”更立体。
01 家庭梵高的家族在荷兰比较有威望。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牧师,叔伯中有海军司令,也有大画商。这或许决定了文森特·梵高的天赋异禀。
但这个家族中也不尽是优越条件,他母亲来自于一个有精神疾病遗传史的家庭。母亲虽然没有被确诊为精神疾病,然而她的情绪却显得异常。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环境,母亲的情绪不稳必定会给年幼的文森特·梵高造成伤害。而这应该还不是最痛的伤,更痛的或许是,他被家人当作替代品一般对待。
他有位被父母喜爱的哥哥,早早夭折。家人给了他一个与哥哥一样的名字:文森特。
比较戏剧的是,梵高的生日(1853年3月30号)也是他那位哥哥的忌日。
从小时候开始,梵高的性格就令人难以捉摸,他外表安静,却会迸发出暴躁的脾气。他的弟弟妹妹,基本上都排斥他、畏惧他。
幸好,有位叫提奥的弟弟愿意接近梵高,常常为之打抱不平。
提奥在幼时就已经发现,梵高对自然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感受力,绘画作品里面有着温柔、细腻。这也是两人能亲密相处的原因之一。
02 事业弯路1869年,15岁的梵高开始工作,大画商叔叔把喜欢绘画的他安排到一个画行分店。
刚开始工作时,梵高态度认真,又有天赋,能记清店里的每一幅画,并卖出了许多复制品。
入行第4年,他被调往古皮尔伦敦分行,看起来前途大好。可是梵高心中的理想主义之火熊熊燃烧了,此时的他已到美术馆里观摩鉴赏过许多名家的作品,还对着泰晤士桥画过不少素描。
他变得嫌弃自己出售的画,认为它们没有艺术价值,也嫌弃客户把造作当高档,甚至与客户发生过争执。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画行的经理辞退了他。
离开画行,梵高在荷兰做过一段时间的书店职员、监理会学校教员。过程中他对神学产生兴趣,1978年7月,他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福音传道委员会。
同年12月,梵高被派往博里纳日为穷苦百姓讲道。在那里,他将食物和衣服分享给矿工,教矿井里的孩子念书,还照顾患病者,自己却因缺少食物而日益消瘦、精神状态差。
后来矿井里发生了瓦斯爆炸,梵高不顾自身已是十分虚弱,躺在干草上为死者举行了仪式。
可这件事却令牧师们觉得他野蛮,有损教会形象。于是,梵高的工作又一次失去。
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生活后,梵高才终于找到灵魂寄托:学习画画。
梵高第一次对女子产生爱恋,是在调往伦敦后。当时他爱恋着房东的女儿厄休拉·洛耶。
但这位姑娘却给他带来了一个沉痛的消息——她已经订婚。
求爱被拒令纯爱boy梵高的世界天翻地覆,他郁郁寡欢得厉害,居然不理智地继续对厄休拉表忠心,这种来势凶猛的爱让房东一家都很抵触,他们赶走了他。
之后梵高时常步行很长的路到厄休拉家门口,即便饥寒交迫,也想张望她的身影。然而他连门都不敢敲。
梵高第二段爱恋的对象,是他的表姐凯·沃斯。那时梵高已失去教会的工作。
对凯表白时,凯正处于丧夫之痛中,“绝情”地拒绝道:“我永远不会爱你,我会一个人过一生。”次日,凯就在没有道别的情况下离开了梵高。
为此梵高激动地赶到凯家里,期间他癫痫病发作,手放到了点燃的蜡烛上,此情此景当然会吓到凯的家人。这样一来,求爱的结果又是:没戏。
后来,在纽恩南写生期间,梵高又认识了一位叫玛戈特的女人。这回他终于遇到一个很爱他的女人,只是,他并不爱他。但那份难能可贵的来自异性的爱,让梵高意外和感激,他曾萌生与玛戈特结婚的念头。
但结婚的最大阻碍是双方家庭都很反对,在如此考验前,本就没有全身心付出的梵高想到了放弃。
性格刚烈、天性敏感的玛戈特自然能感受到男友的动摇,为此她竟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做法——偷偷约梵高见面,见面时她突然服毒,之后痛苦地倒在地上。
虽然玛戈特后来有被医生救活,但梵高因此身负骂名,陷入痛苦。他不想再给家人添麻烦,所以决心远走他乡,去往有印象派的欧洲文化中心巴黎。
也许孑然一身,就是画家梵高最终的命运吧。
04 成为梵高刚正式提笔绘画时,梵高总是临摹大师作品,向一位牧师学过绘画基本功,还求画家亲戚安东·莫夫担任老师,画了许多以旷工为原型的作品。
之后,他痴迷于描绘家乡的田园生活。《吃土豆的人》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而到达法国,更是令梵高大开眼界。他认识了不少画家,如高更、乔治·修拉、塞尚,他的作品一度深受高更和修拉的影响,调色板变得丰富明亮。
可以说,没有印象派就没有后来的梵高。但他在勤学苦练印象派的同时,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毕竟他对人与自然的敏感性和观察力都太强了。
作画的时候,梵高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追求作品的精准,只追求激情,并希望人们能感受到作品里的生命力。在阳光强烈的南方小镇阿尔,他连帽子都不戴,只想好好感受,好好作画。
这种状态对艺术创作无疑是有益的,可同时也在消耗着这位画家的健康,他的神经质越来越明显。在邀请高更与自己一起在阿尔生活后,梵高总是情绪异常,最终为挽留住想离开的高更,他不惜割耳。
事后梵高被诊断为癫痫病。医生告诫他不要陷进情绪里,否则损害太大。但他只休养了一阵子,就又回归田野,投入到作画之中。因为那种太过平常的生活无法提供什么创作灵感。
随之而来的,是幻听,妄想,还有出格的暴戾行为,梵高只好进入圣雷米的疗养院。
在疗养院,梵高依然不愿放弃艺术,他请求医生提供一间小画室,后来又请求医生让他到外面作画。
出院以后,他创作的时候为顾及身体有所节制,却无法再控制错乱的神志。
1890年7月,梵高在画了最后一幅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后,开枪自杀。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了这位伟大的画家。
在了解梵高时,我常常感到惋惜。
他有着令人惊讶的天真和纯粹,这种感性,能造出令人震撼的艺术。
然而他的性格和热爱都太强烈了,这令他像个边缘人,在传统社会里得不到认可,同时距离他那个年代的艺术世界又有点远。
敏感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桎梏。一个高敏感的天才,命中总要伴随着无尽的失去。
作者:肖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