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听人说,隔行如隔山。退休群体的生活,就像一座藏着无数故事的神秘花园,不真正走进他们的圈子,还真不知道里头有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感慨。今天,咱就来聊一下退休群体里那些奇特的现象,保准你看完会有不少感触。
昔日权在手,如今难放手在退休的人群里,有这么一群人,以前在县里某局当过局长、副局长。那时候,他们在台上作报告,说一不二,听着下属恭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别提多威风了。可退休之后,离开了权力的舞台,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心里空落落的,一时半会儿实在是适应不了。
为了找回那种被人捧着、受人尊敬的感觉,他们到处找机会,一头扎进各种协会,弄个兼职、挂个职位。不管碰上啥会议,只要跟自己能沾上点边,就非得上去讲几句不可。在老年大学,台下坐着的都是惦记着回家给孙辈做饭的大爷大妈,哪有心思听他们长篇大论啊。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出于礼貌,还鼓鼓掌,可没一会儿,人就陆陆续续走光了,最后只剩下他们自己在台上尴尬得不行。同事生日宴上也是一样,大家本来就是来吃个饭、聚聚的,他们倒好,在台上讲个没完没了,也不管别人早就不耐烦了,只想赶紧开吃。
说到底,他们就是太舍不得曾经的权力了,对自己的身份也没有重新认清楚。退休了,就意味着从权力的中心退出来了,可他们就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还想在新的圈子里找回以前的那种权威感,找到自己的价值。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价值可不是靠当官当出来的,而是要看一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品质。他们这么执着于权力,不仅让自己下不来台,还招人嫌,说白了,就是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文化圈里“镀金”,实则内里空空还有一部分人,退休前整天忙着开会、批文件,虽然工作单调,但积累了不少人脉。退休之后,靠着这些人脉,轻轻松松就在文化圈里有了一席之地,一下子就成了所谓的“文化人”。他们整天忙着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今天发表个文章,明天展示下画作、书法,看起来可文艺了。
但他们好像忘了,要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靠认识几个人、弄个头衔就能行的。拿着钢笔就以为自己是作家,拿着画笔就觉得自己是书画家,背着相机就把自己当成摄影师,这不是闹笑话嘛。他们追求的,不过是“文化人”这个名号带来的虚荣心,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好好学文化、搞艺术,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出现在社会上一种很浮躁的文化风气。很多人只看重表面的东西,觉得有个文化人的头衔就了不起了,却忽略了文化真正的内涵。退休本来是个静下心来,好好充实自己、追求精神富足的好时候,可他们却把文化当成了炫耀的资本,完全搞错了方向。时间长了,不仅自己没办法真正体会到文化的魅力,还会让别人对文化产生误解。
强行“文艺范”,实则东施效颦另外,有一些退休的朋友,特别喜欢给自己打造一个“文艺范”的人设。他们以前工作的时候习惯了对别人指手画脚,退休了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刚加入广场舞、太极拳的队伍没几天,就觉得自己是大师了,对别人的动作挑三拣四;连五线谱、简谱都不认识,在合唱团里却装模作样地当指挥;方言重得要命,还跑去综艺演出当主持人。
在微信朋友圈,以前只发些官方的宣传内容,显得自己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现在呢,每天都转发一些做人做事的鸡汤文,或者国内外的新闻,好像这样就能显得自己很有学问、很文艺。其实啊,他们这么做,就是想在新的社交圈子里得到别人的认可,可又太盲目自信了,根本不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本事。他们不明白,真正的文艺气质,是从心里对艺术的热爱,加上长期的积累慢慢形成的,可不是靠装模作样就能有的。
当然了,退休群体里也有很多实实在在、不张扬的人。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坚持自己的爱好,有的人一直坚持写作,有的人痴迷于书法绘画,有的人热爱音乐艺术。工作的时候,这些爱好就是他们放松心情的小天地;退休了,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还真做出了不少成绩。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什么叫热爱和坚持。
退休,其实是人生的一个新开始,是让我们回归真实的自己,重新去探索生活乐趣的好机会。希望退休的朋友们都能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悠闲和美好,可千万别被虚荣和盲目冲昏了头脑,浪费了这难得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