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和大清,到底谁是那个倒退的帝国呢?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高干历史观点 2024-12-31 21:01:12

文|老达子

本文共3211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有一个教授在讲到明清史的时候,随口问了一个问题:“明朝和清朝,你觉得谁更强?”一个学历史的学生站起来就说:“明朝啊,看看郑和下西洋,那才叫国威浩荡!”

结果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不服气地插嘴:“别吹了,明朝就是个内乱的泥潭,还是清朝牛吧,康乾盛世谁能比?”

这还没完,讲座结束后,几个教授凑在一起吃饭,话题不知怎么又绕回来了。

其中一位教授举起酒杯笑着说:“咱们今天吃饭的这个地方,原来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旧粮仓。而这杯子,你们知道清朝康熙皇帝用的茶杯是什么样的吗?”

另一个教授摇摇头,他放下杯子继续说:“康熙喝茶的杯子其实很普通,是景德镇的一种青花瓷,造价不高。他还特别嘱咐别太奢侈,因为财政紧张。你说,这盛世真的‘盛’吗?”。这话让大家沉默了好一会儿。

饭局上的一杯茶,点出了明清两代的关键问题:究竟是明朝的内乱更致命,还是清朝的自负更可怕?明朝和清朝,到底谁才是那个真正倒退的帝国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答案很复杂。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下这个话题吧~

回顾整个大明王朝

先说大明吧~

明朝是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这位“布衣天子”出身贫寒,靠一身本事从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他建国之后,整顿吏治、减免税赋,还搞了个“里甲制”,用来管理百姓。

明初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火得不行,直接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那时的江南地区的经济是真的繁荣,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都出现了。虽然全国范围内土地兼并严重,但经济发展的势头还是很猛的。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老爷子更是不得了,派郑和下西洋,那船队浩浩荡荡,带着大明的威仪,走遍了东南亚,甚至远达非洲,那可是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啊!

再说文化,明朝那可是文人墨客的天堂。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都是那会儿的产物,还有汤显祖的《牡丹亭》,从这些作品就能看出来当时的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了。

但这份辉煌,没能持续太久。明朝的根基出了问题:皇权和文官集团争权不断,太监干政频频,尤其是到了晚明,整个朝廷几乎被党争搞得四分五裂。

《明史》中记载了一件很典型的事:天启年间,大臣魏忠贤权倾朝野,竟然把自己的名字列入祀庙,称为“九千岁”,朝中大臣却无人敢言。这种“政治腐烂”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急剧下滑。

经济上,明朝后期也开始吃老本,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了活路,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至于军事上,明军前期还能抗击北元,但到了晚期,辽东战事连连失利,最后被后金(清朝前身)打得溃不成军。

回顾整个大清王朝

再看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者努尔哈赤那可是个传奇人物。清政府接过大明的接力棒,初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清朝初期的几个皇帝,比如康熙、雍正、乾隆,都算是励精图治的主儿,尤其康熙,既平定了三藩,又收复了台湾,还抗击沙俄,一度让清朝成为东亚的霸主。

但清朝的强盛,同样有很大的局限性。《清实录》中提到乾隆晚年时的自诩:“朕之盛世,前古未有。”然而,这份“盛世”背后却暗藏隐患,比如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开始吃紧。

然而,后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浪潮,科技与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经济就逐渐衰落了。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尊严受损。

从那以后,清政府就成了列强眼中的肥肉,谁都想上来啃一口。

清朝的奴隶制色彩太重

回到问题本身,老达子的答案是清朝。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觉得明朝前期相比唐宋的确显得更保守一些,但这其实是因为明朝是一个恢复期。当时华夏文明经历了元朝的统治,很多传统的制度和文化断层了,明朝就像是从这些断层中重新生长出来的。

比如,明代涌现了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最著名的莫过于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尤其是在晚明,整个社会风气其实挺自由、松散的。

但到明中后期,思想逐渐解放、发展,反而比唐宋时期有了更多突破。你看看明朝的小说,“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这种话随处可见。

放在清朝,作者早就死了,恐怕连坟头都得被翻出来鞭尸,而海瑞直接上奏批评嘉靖皇帝,说皇帝“家家净”,但皇帝反倒没怎么对付他。

再看看被誉为“圣君”的康熙,他非常反感中国人每天吃三顿饭,认为一天两顿就够了。

还有一次,首辅王锡爵回家乡遇到顾宪成,谈到皇帝觉得自己和百姓总是对着干,顾宪成很严肃地反驳说:“不是百姓和皇帝作对,而是皇帝总是和百姓作对。”这话听起来特别现代吧?

到了明朝后期,大家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着想。那时候的思想就是不再是“肉食者谋之”的那种状况,而清朝反而又回到了“肉食者谋之”。

其实,清朝虽然沿用了明朝的制度,但从许多方面看,它的统治仍然有很强的奴隶制色彩。

等到清朝末期,洋人进攻,炮声四起,老百姓以为又是官府屠城,于是纷纷逃避。在百姓眼里,清朝的统治者和洋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记得当时,八国联军进城,百姓居然主动帮洋人挑担,这就能理解为什么清朝末年的许多怪事并不是因为百姓不爱国,而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和老百姓早已割裂。

如果要在明清之间选择作为你生活的时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明朝。

虽然说在明朝我也会面临民族压迫,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明朝的民族压迫影响的最多也就是5%的人,而清朝几乎整个国民都受到了民族压迫,差不多99%的人都在这种压迫下生活。

明朝经历了重大变革

相比清朝,明朝是经历了很大的政治改革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重大变革,得从秦朝说起~

秦朝通过中央集权、郡县制和流官制,彻底取代了上古三代时期的分封制和家族政治,改变了自古以来的家族土地制度(井田制),换成了以自耕农和地主为主的小农经济。

不过,这种变革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秦朝虽然开了个好头,但并没有完全搞定,之后的汉朝在继承秦朝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有时温和,有时则采取强硬手段,经历了无数次地方和宗室贵族的反叛,以及中央政府的强力回击,才逐步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而明朝面对的变革,其力度一点也不逊色于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虽然分封制和家臣制度被废除,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得大世家和贵族掌握着几百年的知识、经验和人脉,这些人基本上是政权的核心。

直到唐朝末期,世家贵族的权力才真正受到制约,进入了所谓的“五姓七望”局面。

换句话说,从秦汉到唐朝,官员的任命既有世家贵族的参与,也有武勋贵族的影响,两者既互相制衡,又共同维系了政权的稳定。而“出将入相”的制度设计,也使得这种平衡得以延续。

后来,私盐贩子黄巢来了。那些“五姓七望”的世家贵族成了最好的打击目标,被黄巢一窝端了。

因此,明朝的首要历史任务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在此之上,明朝还要完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责任,那就是继续推动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弥补前朝未能解决的问题。明朝的许多痼疾,正是在缺乏经验和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科举制度的文官集团缺乏有效的制衡,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失衡。唐朝时还有贵族文官和武勋贵族的制衡,而明朝则没有这种力量制约,导致了科举文官的权力过于膨胀,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危机。

可是满清的解决方案与明朝完全不同。清朝并没有通过制度创新来平衡文官和武官的关系,而是通过建立满洲贵族的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了一种类似“五姓七望”的集权体系。满洲贵族主导了政治和军事,文官集团始终处于被压制的位置。

这种制度虽然在清朝初期有效解决了财政和政治问题,但它依赖于满洲贵族的特殊地位,一旦清朝灭亡,满洲贵族的统治集团也随之消失。

换句话说,满清的制衡体系并没有历史价值可供借鉴,因为它本质上是依靠民族身份建立的,不具备长期的政治适应性。

老达子说

如果说明朝只是个普通的封建王朝的话,那清朝却又回到了奴隶制社会,相比之下,自见分晓~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