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授衔仪式。
此次“大授衔”,共授予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中将175人、少将802人。
实行军衔制,是我军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是首次授衔,中央对此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尽管在正式授衔之前,中央已经过充分的衡量和准备,但在实际授衔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在此期间,有很多高级将领认为自己的军衔评高了,多次写信给中央要求降衔。
比如粟裕原本是拟定授予元帅军衔的,但他力辞不受,最后被授予了大将。
还有徐海东将军,当他听到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后,心里很是不安,他给周总理说:
“……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听说中央准备授我大将军衔,感到有愧。我请求能将我的军衔降低一些。”
事实也确如徐海东所说,他从1940年初,就因身体原因一直处于休养状态。
所以他觉得授予大将心中有愧,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其实恰好相反,徐海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更何况他也是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累病的。
当然,除了徐海东本身的贡献外,中央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是陕北红军方面的代表。
熟悉红军长征历史的读者都知道,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还有一支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抵达陕北,即由徐海东任军长的红二十五军。
1935年9月中旬,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27军胜利会师后,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为中央红军主力提供了落脚点。
在陕北红军中没有人入选元帅,不可能再没有人入选大将,所以无论如何,徐海东这个大将军衔是辞不掉的。
除了粟裕、徐海东外,徐向前、谭政、许光达、陈奇涵、李聚奎、徐立清等多位将帅,也都曾力辞军衔。
既然有主动让衔的,自然也有主动要求提衔的,许世友、王近山、钟伟等个别将领最为典型。
后两位我们日后再说,我们本文着重来说一下许世友将军。
据说,在许世友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后,心中顿感不平,于是找到周总理,直言要求授大将衔,结果周总理只说了一句话:“粟裕也只是大将呀!”
听到此话,许世友顿时无言以对,只能接受此安排。
当然了,这虽然很可能只是一个坊间传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都觉得许世友将军无论从资历,还是战功上来说,都足以被授予大将军衔。
首先从资历上来说,在红军时期,许世友就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第4军的军长,抗战时期又历任129师386旅副旅长、胶东军区司令员等职。
不过,同为红四方面军出身的王树声,却也只被授予大将军衔。
要知道,王树声将军当时可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其职务比许世友要高。
从战功上来说,许世友似乎可以入选。
济南战役中,许世友作为攻城部队总指挥,仅用了8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济南,歼敌10余万人,生擒时任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
除此之外,许世友还打了很多硬仗、恶仗,经历的大小战役、战斗数百场,可谓战功赫赫。
不过,彼时的许世友也只是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麾下一将而已。
在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是其麾下的第九纵队司令员,在“攻济打援”时,许世友是其麾下的攻城总指挥。
所以,如果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的话,那么许世友被授予上将,也就无可厚非了。
当然了,不管是主动让衔也好,还是主动要求提衔也罢,都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
因为从待遇上来说,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而自大将以上,可算得上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所以,这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几十年的将领,为此有一点小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细心开导一下,也就没有什么了。
周总理坚持不能授粟裕元帅军衔。
许封上将已是天花板,实事求是地封,中将已不算低。
大将就10个名额怎么都轮不到许世友,萧克都是上将,哪个还有资历摆谱?
先去看看大将都是什么资历和战功吧
许世友授大将至少多出十位元帅
那三项标准,不达标可不行啊!
王进山 钟伟 这不是晋西北铁三角吗? 孔二愣子咧? 😂
当时的名单还在,初步考虑的元帅名单,就没有粟裕,哪儿来的粟裕谦让元帅。而且当时对许世友说的是,萧克也只是上将。
上将10人,
粟裕两让华野司令兼政委时就已经把元帅之位让掉了
光凭功劳粟裕封元帅一点问题没有
不要拿王树声和许世友比,华东粟裕手下随便一个请出来一位都比他强。
王震都只是上将,资历压许世友一头。王震任旅长时,许世友任副旅长。
粟裕都是打出来的战功!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豫东之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386旅陈赓是旅长,许世友是副旅长,中间还差个政委呢,抗美援朝陈赓是志司副司令员,才是个大将,所以周总理应该提陈赓才行
华野的真是普遍评低了一级
大将最低也得兵团司令!
我们那里的彭雪枫,不死的早的话也肯定是大将,毕竟是三十三位军事家之列,能文能武。
你老领导陈庚也只是个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