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暖宝

梦易聊历史 2023-03-08 11:40:01

现如今冬天怀里揣个暖宝并不是啥新鲜事,这东西没啥科技含量,插上电,将暖宝里的油加热,利用油的缓慢散热让人们外出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近温暖,方便实用价廉物美。可是古代没有电,但是古人也能用上暖宝,这就神奇了。

没有电就用别的加热方法。学会了用火之后,人类有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最好的基础。据考证最早在30万年以前人类就有了明显以取暖为用途的用火痕迹,随后各种火塘、火炉等取暖工具就纷纷出现,甚至还有类似今天地暖的取暖设施,充分展现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但这些取暖方式的热源都是固定的,人们只能围坐取暖,能随身携带的暖宝就显得奢侈了。

现在的暖宝几乎全部采取电加热的方式,那么,可以随身携带的暖宝用什么做热源并且既能发热持久又不会引起烧伤就成了最难解决的问题。

秦汉时期人们发明了一种熏笼,用竹条编成笼子,内置小炉,炉内放上烧好的炭,再覆上香料,用炭火将香料的香气熏出来,用以熏香衣物,这种熏笼为了操作需要大多制作成小巧轻便的形状,并且用竹条加以保护,保证炭火和炉子不直接与衣物接触以免烫伤衣物。随后人们依照熏笼的构思加以改良,制作出一种名为火灯笼的取暖设备,加上提梁,这样便可拎在手里随走随用了。

这种手炉拎在手里的外有竹条保护的手炉可以随身携带又不会直接烧坏衣物,冬天外出也可以保证温度了,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如果步伐太快或是手臂晃动幅度过大,炉子里的炭火就会冒出火星或者干脆打翻了炉子,制造出一场小小的火灾,并不安全。

武则天时,皇家研制出一种暖被窝的香炉,小巧精致,同样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用铜铁保护,又利于热量传导,内部便很别致了,特别之处在于其里面有三到五组相互垂直的轴梁组成,炭火炉就架设在这几组轴梁之上,这样一来无论炉子怎样晃动颠倒,火炉都会由于轴梁的旋转而保持水平,避免了睡梦中不小心踢翻了香炉而火烧被窝的危险。

这样结构巧妙的暖被窝的神器流入民间之后立即就衍生了暖宝的功用而不仅仅只用来暖被窝。人们将铜铁的外罩上镂出孔洞,加强了热量的散发量,并将火炉改良为上下两部分,以篦子分开,上半部为点燃的火炭,下半部则为盛放余烬的灰膛,如此保证了炭火最大的热量散发性又避免了火星四溢的危险。电视剧《甄嬛传》就有不少镜头中出现了那些娘娘小主们手捧火炉的场景;《红楼梦》第六回中凤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拨手炉里的灰”;第八回里也有黛玉正因为贾宝玉到薛宝钗处去而吃醋,小丫环雪雁便过来打岔圆场,给黛玉送上一只小手炉,黛玉于是一面“抱在怀中”一面继续吃贾宝玉的醋的描写。

宋朝中期以后,用水做热源的手炉便闪亮登场了。人们开始用烧开的热水代替木炭降低暖宝成本,用铜打制出双层胆的圆壶,内层注入开水,用盖子封好,如有少许渗露则滴入外层的空格里,并且外层的存在又避免了开水壶水温过高可能会导致烫伤的弊病。这种内外两层以水为热源的手炉在南方常被放进被窝里,人们称之为“脚婆”,北方则多用来外出时御寒,因其以水为源,称为“汤婆子。”

还有一些贫困人家连铜铁都用不起,干脆自家烧陶制壶,内盛热水,就像一个大号的茶水手壶,这种陶制的手炉因其热时烫手冷时冰凉,加上怕摔易碎且形状粗糙,都是在低层小民之间使用,与豪门贵族用的锡铜雕刻制作精美的手炉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冬天仍可以随身携带的暖宝的实用性让其千古不衰,直到解放后依然成为众多北方人生活的必需品。

有时候真得感叹一句,咱老祖宗生存有道啊。

0 阅读:3

梦易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