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的钟声为教皇方济各的离世而鸣,这位以改革与仁爱著称的宗教领袖,最终践行了生前“摒弃特权、回归简朴”的誓言,葬礼仪式从简,遗体被安葬于罗马圣玛利亚大殿地下墓穴,仅以拉丁文镌刻“方济各”铭文。
同时这位在任内留下深刻印记的教皇,生前留给世界的两句话,一者关乎中国,一者直指美国,这两句话不仅折射出他对大国关系的洞察,更彰显了一位宗教领袖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文关怀。
天主教罗马教皇的离世
据官方信源消息所报道,2025年4月21日,天主教罗马教皇方济各在圣玛尔大之家安详辞世,享年88岁。
这位以谦逊、革新与对边缘群体的关怀著称的宗教领袖,在长达12年的教皇生涯中,不仅重塑了天主教会的全球形象,更以跨越地域与文化的视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了独特篇章。
方济各教皇的一生充满了变革,但也伴随着各种争议,他是第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皇,也是第一位耶稣会士出身的教皇,这意味着天主教会更加走向世界,更具包容性。
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戈利奥,1936年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是1300年来首位非欧洲出身的教皇,自2013年当选之日起,他便以打破传统的姿态震撼世界。
他放弃了奢华的金饰权杖和镶金红鞋,选择穿着朴素的白衣和普通皮鞋,住在普通的旅馆而不是豪华的宫殿,用这些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反对特权和等级制度。
乘坐地铁出席活动、在街头亲吻麻风病人、为无家可归者洗脚……这些举动颠覆了人们对高级神职人员的固有认知,也让他赢得“人民的教皇”称号。
他也非常关心社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移民权益和环境保护等,他的观点和呼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甚至提前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葬礼一切从简,不搞那些繁琐的仪式,同时他的遗愿是安葬在罗马的圣母大殿,而不是梵蒂冈的宗座墓穴,选择回归最初的信仰之地。
这个选择打破了从1903年以来教皇安葬地的惯例,充分显示了他革新信仰、挑战传统的决心,这体现了他不拘泥于形式,更加注重信仰本质的精神。
梵蒂冈的东方智慧
相较于西方,教皇方济各在处理与东方世界的关系时显得更加灵活和务实,他甚至认为,未来天主教的发展将由中国来决定。
在教皇任期内,方济各始终对中华文明保持深切敬意,他曾公开表示:“中国不仅是伟大的国家,更是拥有无穷智慧的伟大文化”。
2018年,中梵达成了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此后中国官方认可的主教人数有所增长,这一协议被视为地下教会和官方教会之间关系缓和的一个积极信号。
协议的签订,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隔阂,为中国天主教社群带来新的希望。
梵蒂冈公开的档案显示,教皇方济各曾经婉拒了达赖喇嘛的三次会面邀请,这是为了避免影响中梵之间的关系,这体现了方济各审慎且注重实效的外交策略。
他认为沟通交流比直接冲突更有利于发展,宗教的作用是促进和平而不是制造对立,真正的沟通不应该受限于制度的不同,而应该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和道德追求。
因此方济各的去世消息传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深切哀悼,称其“为促进中梵交流作出积极贡献”,全球多地教堂亦升起中梵两国国旗,以纪念这位“搭桥者”。
然而在西方,方济各的改革并不顺利,争议很多,他访问美墨边境的移民营地,认为特朗普政府的“骨肉分离”政策是极其不人道的行为,还通过“移民基金会”帮助了两万多名想越境的人,这与“美国优先”政策大相径庭。
“先管好梵蒂冈围墙”的挑衅
美国保守派政客万斯在教皇生病时说了挑衅的话——“先管好梵蒂冈围墙”——这句话使得矛盾更加激化,这番言论无疑加剧了教皇方济各与西方保守派之间的紧张关系。
万斯的言论不仅仅是不尊重教皇,更深层次地反映出美国保守派和天主教廷在移民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方济各教皇一直以来都坚定地支持人道主义。
教皇方济各曾在对美国国会的演讲中,呼吁政界人士要维护人类的尊严,以充满人道主义的方式对待移民和难民。他还公开批评了美墨边境拘留儿童的做法。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教皇作为教会领袖,在伦理道德与现实情况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的态度。
俄乌冲突一直是方济各最为关注的国际事件,他曾经公开指出,北约扩张可能刺激战争发生,并建议乌克兰展现出谈判的姿态,不过这些言论引起了乌克兰方面的不满和反驳。
但另一方面,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北约国家的军事支出远远超过俄罗斯,这似乎也表明,方济各对军备竞赛可能引发冲突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普京在复活节期间宣布了30小时的停火,这被看作是对教皇方济各和平愿望的一种姿态。虽然是象征性的举动,但也透露出顿巴斯地区控制权的争夺依然激烈。
泽连斯基面临着国内政治压力,在停火问题上进退两难,这短暂的和平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矛盾,这些因素共同表明,实现真正的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充满不确定性。
方济各留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他努力促进沟通和理解,但世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都在提醒人们,真正的领导者致力于建立联系,而不是制造隔阂。
方济各去世后,教皇的位置空了出来,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谁会接替他呢?塔格莱主教倡导的“不同文化交流”思想,会不会和方济各之前的方向一致?
但无论谁将接棒,方济各留下的“向穷人倾斜、与世界对话”的精神坐标,已注定成为未来教会无法绕开的议题。
移民问题、俄乌战争、中梵协议是否续签,这些难题都像世界上的裂痕,反映了方济各生前遇到的挑战,也暗示着未来世界会面临更多困难,这些挑战都等着新教皇去解决。
结语
这位“人民的教皇”走了,但他的两句话仍在提醒世界,当权力追逐零和博弈时,人类更需要信仰的温度与智慧的包容,葬礼从简的仪式中,或许藏着更深刻的启示,唯有剥离浮华,方能触摸永恒。
方济各的去世,让中梵建交之路蒙上阴影,但其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持续发酵,而在中美博弈加剧的当下,他对中国的正面评价与对美国的批判,恰似一剂清醒剂,真正的文明对话,需要超越政治算计的真诚与勇气。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环球时报
《88岁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出版音乐专辑,还呼吁俄乌停火》——极目新闻
《梵蒂冈突发!罗马教皇方济各,21日上午7时35分去世,终年88岁》——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