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国际能源署主办的“国际能源安全峰会”拉开帷幕,全球能源巨头齐聚伦敦之际,中国以“日程冲突”为由的缺席,引发了国际舆论的诸多猜测。
有观点将中国此举与特朗普高调参会直接关联,甚至暗示这是对美国的“无声抗议”,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中国缺席的背后,实则是地缘政治角力、能源战略自主与全球治理理念的三重博弈。
国际能源安全峰会的临近
2025年4月24日至25日,由英国政府主办、国际能源署(IEA)支持的“国际能源安全峰会”将在伦敦兰开斯特宫召开。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本届峰会聚焦“能源安全与气候转型的协同路径”,旨在探讨技术革新、供应链重构、矿物资源竞争等新兴风险对全球能源体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强调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发展中国家则关注能源可及性与经济成本,而东南亚作为未来能源需求增长引擎,其清洁能源投资需求与制造业崛起,将成为讨论焦点。
据相关报道,此次的峰会预计吸引了超75国代表、主要能源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中参会名单的存在却引发了多国之间的博弈。
中方因“日程冲突”未能出席,这一决定背后暗含多重考量,作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龙头(光伏产能占全球80%、风电装机量居首),而中国缺席则是直接削弱了峰会的行业代表性。
同时此举或回应峰会潜在的政治化倾向,美国高调派员参会,意图将能源议题与地缘政治挂钩,中国或选择以行动主导全球能源转型,而非在西方框架下被动对话。
其中美国以IEA最大出资国身份深度参与,但特朗普政府“亲化石燃料”的政策立场与峰会“气候转型”目标形成矛盾。
其派员参会或旨在推动油气出口、阻碍清洁能源共识,加剧峰会内部分歧,英国对美国的“夹带私货”策略表示不满,凸显英美在能源政策上的微妙裂痕。
同时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未被邀请的俄罗斯,其直接缺席的现状也凸显了峰会的地缘政治色彩。
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与供应网络对世界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实施能源制裁,此次峰会也将其拒之门外。
这一举措不仅使峰会失去关键对话方,更暴露了能源议题与地缘政治的深度捆绑,当能源供应国被排除在讨论桌外,所谓“能源安全”的解决方案注定无法全面客观。
西方对俄能源制裁与俄转向OPEC+的合作,映射出能源安全与地缘冲突的复杂关联,而峰会讨论“能源安全”时排除主要供应方,或使议题讨论陷入片面化。
日程冲突下,中国能源战略的主动选择
中国官方给出的“日程冲突”理由并非托词,4月下旬正值中国外交高峰期,国内首届《能源法》可持续燃料峰会同步召开,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共商清洁能源发展。
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恰恰彰显了中国对本土议程的重视——当西方主导的峰会聚焦化石能源与地缘政治时,中国正以法律框架推动能源转型,践行“双碳”目标。
这种“务实优先”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国际议程设置的话语权争夺,本届峰会虽冠以“气候转型”之名,实则难掩其地缘政治色彩。
英国未邀请俄罗斯参会,却高调拉拢化石能源巨头,暴露出其“选择性气候治理”的本质,这种将能源问题与意识形态捆绑的做法,与中方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背道而驰。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在光伏、风电、电动车等领域的技术与产能均居世界首位,对一场刻意排除关键能源国、忽视发展中国家诉求的会议,自然缺乏参与动力。
特朗普政府此次派员参会,美国此举意在维护其化石能源出口利益,通过峰会平台施压盟友继续依赖传统能源,阻碍清洁能源技术合作。
但在气候危机迫在眉睫的当下,这种“开倒车”的立场不仅引发国际社会质疑,更暴露出美国能源政策的双标逻辑,对内推动页岩油开采,对外却高举“绿色转型”旗帜,实则以能源武器维系霸权。
而中国也早已看穿其“夹带私货”的本质——自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以来,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反复无常早已透支国际信任。
与其在西方舞台上被动应对攻击,不如以“缺席”表明立场,中国推动能源转型的坚定决心,不会因个别国家的政治操弄而动摇。
以行动重塑能源格局
尽管峰会汇聚行业巨头与政策制定者,但其政治化倾向削弱了合作潜力,而真正的能源转型突破,或需超越地缘博弈,以中国-东南亚清洁能源合作、德国储能技术创新等务实案例为蓝本,构建更包容的治理框架。
伦敦峰会或成为观察全球能源秩序演变的重要窗口,但真正的转型动力,仍来自技术突破与跨国协作的加速度。
当西方仍在纠结于“谁该参会”的地缘游戏时,中国正以实实在在的成就改变全球能源版图,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清洁能源合作,到金砖国家能源转型的技术输出,中国始终以行动践行多边主义。
中俄在天然气管道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深化合作,更印证了“非西方阵营”在能源治理中的自主选择,而这种以合作而非对抗推动转型的路径,恰恰是对当前全球能源困境的更优解。
在能源安全与气候危机交织的当下,本次峰会不仅是一场技术对话,更是大国战略意志的碰撞,中国以“务实行动”替代“外交站台”,既展现了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力,也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结语
中国缺席英国峰会,折射出全球能源治理的深层矛盾。当某些国家沉迷于政治作秀时,中国正以技术突破与产能优势,成为气候危机的真正“解题者”。
这场“缺席”与“在场”的对比,或许能让世界更清醒地认识到,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不在于某个会议的座次,而在于谁在真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负责。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英媒称中国将缺席英国能源峰会,“美国想夹带私货”》——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