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领导人群体中,法国总统马克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直以语惊四座而闻名。

在上任之初,他就曾经发表过“北约已经脑死亡”这样的论调;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他又因为要求欧盟在战后为俄罗斯提供“安全保障”而饱受争议;今年4月份访华之后,他更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欧盟不应该被卷入台海冲突这场不属于欧盟的冲突,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这让马克龙承担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马克龙之所以能够一直以来在西方社会语出惊人,是因为马克龙具有极强的戴高乐主义倾向,而戴高乐主义要求法国在国防、经济、外交等国家重要领域维持独立自主,不让法国受制于人,同时对一切外部力量保持警惕,防止看似友好的国家和团体做出与自身利益不合的决策。
此外戴高乐主义还有一个核心观点,即“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思维要求欧盟努力实现欧洲一体化,使欧洲成为一个单体的强权,防止美国力量进入欧洲,最终使欧洲成为一群美国的附庸国。

马克龙今天的欧洲战略自主原则就基于这样的思维。这导致他很难接受“北约团结”带来的美国控制欧洲结局,因而经常与美国“唱反调”。
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马克龙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戴高乐主义思想,和美国唱起了反调。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6月25日就播出了其主播扎里卡亚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采访视频。在这则视频中,马克龙表示,他认为中美的合作在解决一些全球问题上至关重要。
扎里卡亚询问马克龙此前发表台海问题言论之后,一项欧盟外交委员会公布的民调数据就显示,多数欧洲国家的受访者希望不要卷入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冲突,这个结果印证了马克龙观点的正确性?
马克龙对此断然否认,他表示,他对民调总是非常谨慎,因为有时候民调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他认为必须根据每个人的长期利益来设计战略,法国的首要议程应该是解决全球问题。

而他认为,全球议程的首要任务是努力解决现有的危机,消除不平等和贫困,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因此,全球各国需要合作,尤其是中美之间。如果中美之间在这些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全球议程并解决这些问题。他建议对那些会加剧中美之间分歧冲突和紧张的关键因素,应该找到一种方法,“安静讨论”,建立中美之间的共识,以缓和紧张关系。
马克龙还声明,法国对台海局势赞成“维持现状”,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他向中方表明了这一点,也相信这是美国总统拜登的立场。

他还强调,他没有在中美之间偏袒任何一方。对于美国,马克龙认为美法是北约盟友,而且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两国也是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只是历史和同盟关系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马克龙则认为,从人际关系和友谊角度出发,法国希望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并且必须与中国合作,以解决诸多全球问题。
尽管他认为中法两国“并非在所有价值观上都相同”,但法方还是希望找到正确的相处方法,并相互尊重。法方愿意让中国融入全球秩序。
而他之所以一直坚持要让欧洲和欧盟更加独立自主,也是因为这一点对全球秩序非常重要,欧洲人必须建立起维护自己领土和邻国和平的能力。他希望欧洲人民在科技、国防和能源方面处于独立境地,因为这是“日常生活的关键领域”。
这一系列发言将马克龙的戴高乐主义思维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警惕每一个外部盟友,即便是同欧洲关系最亲密的美国。马克龙并没有否认法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但是刻意强调了美法之间是“经济竞争对手”。

而对于中国这个已经被欧盟定义成直接竞争对手的国家,马克龙则保持了更强的谨慎,他在对中国的描述中没有使用如同对美国一样亲密的字眼,反而用所谓的台海“维持现状”来压中国,提醒中国法国手中仍然有这一块筹码。
但在警告中美两国的同时,马克龙又不愿意放弃任何有效的经济合作机会。马克龙的务实观点贯穿了这场采访的始终,他不愿意承认民调,只愿意从自己的长期理性思维出发,提出优先解决全球问题的观点。
而在解决全球问题上他,又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共同出力,放下两国的争执,先解决各方之间共同的问题。

同时,他在建立合作关系上还发表了有悖于西方、更倾向于中国的观点,表明他仍旧希望利用来自中国的力量达成同美国的政治关系平衡,防止美国真正建立起对欧洲的控制权。
总的来说,马克龙的政治诉求非常复杂,他希望在欧美之间平衡斡旋,从而为欧洲争取到发展空间,让欧洲在多极化时代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他的一切从务实出发,而且坚持法国利益至上、欧洲利益至上。
为此,他可以毫不顾忌地将美欧之间的深层矛盾直接表述;把中国的主权利益摆到台面上当成筹码,同时让中国成为欧洲抵抗美国的“挡箭牌”。但是他又愿意为这些行为支付相应的代价,同中国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
可以说,在2011年萨科齐结束戴高乐主义之后,马克龙已经完全将法国的治国理念搬回到了戴高乐主义的轨道上,因为戴高乐主义的本身核心就是欧洲至上、法国至上。
这对中国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种戴高乐主义思维虽然趋向于自我中心,但却减少了意识形态对国家交往的影响,如果一切都能务实化、利益化,中欧之间的交往无疑会轻松很多。
但中国仍旧需要保持警惕,现在欧盟内部并非所有人都支持马克龙,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仍旧巨大,马克龙如果只坚持这种自身务实化的态度,而不去改变欧洲泛滥的政治正确,最终,欧盟还是会陷入分裂。

而且马克龙的戴高乐主义本身在当代的欧洲就存在很多争议,法国《世界报》此前就报道指出,片面提倡戴高乐主义而轻视东欧诸国的安全保障,不但无法完全整合欧洲力量,还会导致欧盟陷入分裂。马克龙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