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行诡道”的先轸传奇(三)

爱爱历史 2024-08-16 02:35:36

话说春秋时期交战讲究先礼后兵。那时候的人们淳朴,战争的目的只是比个高低,而不是拼个你死我活;“火拼”的理由大多是“不义”“失信”之类的;双方开打后仍有回旋余地,一方实力不济,要么赔礼道歉,要么割让土地,要么请出周天子说说情。从细节上看,先要互递战书,之后就是“约期阵列而战”,即约定好时间地点,等到双方列好阵型,一鼓之后才能攻击等。最著名的就是“宋襄之仁”的故事。到了春秋中后期,“约战”慢慢被历史所抛弃,代之而起的是讲究谋略和“尔虞我诈”。

回到前述。在朝堂上,群臣们均认为秦国攻灭滑国是对晋国的挑衅,不教训秦国将无以面对其它附属国,也会被各诸侯轻视。晋襄公犹豫之时,正卿先轸首先分析说,秦、晋是两个相邻的大国,日后必有一战。此语一出,君臣频频点头称是。先轸接着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意思是秦国不仁,晋国也无需讲恩惠,否则就是违背天意。

于是,晋国下定了一战的决心。

晋国自然是由正卿先轸为统帅。先轸的忠诚度那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还以谋略著称于世。其时,“五贤士”中的狐偃已经去世,赵衰更多的是主持内政,魏武子只是一介武夫且有过错在身,贾佗的特长是礼仪典章,故先轸能够商量的人并不多。

先轸和儿子先且居商议时,首先就“吃定”秦军返回时必走崤函古道。因为秦军去袭击郑国时借的就是此道,他们怎么都不会想到晋军会来伏击;现在灭了滑国,战利品不会少,舍近求远也不是好的选择。其次是把伏击点设在离主峰不远的肴山两侧。崤山山脉绵延几百里,那里裂开一条缝,最窄处仅能一辆战车通行;此处设伏,哪怕有十倍的秦军也是枉然。

此役,先轸知道不能有半点纰漏,其动用了五军的精锐约七万人,指挥官全部是年轻少壮派,另有姜戎五千兵士助阵,还请晋襄公着丧服亲自督军。

设伏第二天,秦军带着抢来的玉帛、粮食和人口取道而过,结果全军覆没,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员大将被俘。

《公羊传》对此役的叙述是: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崤之战后,秦军三员大将被送到都城,晋国后宫的怀赢公主坐不住了,其当即去找晋襄公求情,晋襄公一时心软,就下令放了秦国这三员大将。此举为以后秦晋交战埋下了祸患。

先轸回到都城马上就面见晋襄公,当得知三员秦军大将被放走后,其立马跳起来指着晋襄公大骂,之后还将口水直接吐到晋襄公身上。晋襄公自知理亏,连声说:先元帅教训的是,先元帅教训的是!

后世称先轸首开“兵不厌诈”模式,把抛弃“先礼后兵”的“帽子”加给先轸实在是有失偏颇。远的不说,齐国管仲反复多次实施的“经济战”就不是战争吗?

第二年,白狄部落和晋国之间发生“萁之战”,先轸率军设伏大败狄军。晋军停止追击时,阵中突然冲出一辆战车直奔敌阵,只见战车上的人光着膀子,大家定睛一看,正是三军统帅先轸。晋军副帅马上命令击鼓进攻,可是太晚了,战神先轸被敌人的乱箭射死。大家都知道,先轸如此是为了挽回晋襄公的威势啊。

后话,公元前624年,孟明视率秦军东渡黄河,夺下晋国几座大城,算是报了仇。

2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