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有5位副国级干部主动辞职退居二线,除了汪东兴另4人是谁?

兰台说历史 2025-02-08 22:48:54

汪东兴与陈永贵合影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将为大家介绍在1980年陆续主动辞去职务,退居二线的五位副国级干部。

他们分别是开国中将汪东兴、开国少将陈锡联、吴德、纪登奎以及陈永贵。

汪东兴

01、汪东兴

汪东兴,191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西弋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32年,年仅16岁的汪东兴就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汪东兴先后担任八路军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白求恩国际和平总医院政治委员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汪东兴一直担任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警卫工作;在撤离延安时,汪东兴曾亲率一个排狙击了追击的国民党军一个团,保卫了中央领导们的安全。

汪东兴也因此担任了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从此专门负责保卫工作。

1955年,汪东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同时也就是这一年他成为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大将的副手。

汪东兴

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汪东兴宣布辞去行政职务,退居二线。

汪东兴辞职后和夫人一直居住在西单东侧的一个胡同里,退休后的汪东兴心情旷达淡定,潜心读书,谢绝诸多活动,虽然极少出门,但是对待家乡的干部以及父老乡亲却很热情。

2015年8月21日,汪东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陈锡联

02、陈锡联

陈锡联,原名陈锡廉,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高桥陡山彭家村。

因为父亲早逝,小小年纪的陈锡联就承担起了家中的重担,与母亲相依为命,肩负起照顾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责任。

1929年,14岁的陈锡联在老家参加了陂安南游击队。

其实前一年陈锡联就想参军,但是当时游击队长詹才芳觉得他太小了,还没有枪高,于是和他约定,等他再长大1岁,游击队再接收他。

陈锡联历任连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政委等职。建国后曾先后任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1955年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退休后的陈锡联

“夜袭阳明堡”这一震惊中外、永载解放军史册的光辉战例,就是陈锡联将军一手策划和指挥的。

1980年1月,陈锡联辞去了副总理以及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务,退居二线。

退休后的陈锡联将军爱上了钓鱼,经常一个人独自走遍了北京周边各个适合钓鱼的水库。

最大的爱好就是把钓到的大鱼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同分享。

在不钓鱼的日子,陈锡联就喜欢在家里看电视,尤其喜欢看军事题材的节目。

1999年6月,陈锡联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吴德

03、吴德

吴德,原名李春华。1913年2月5日出生于河北丰润。

1933年,20岁的吴德参加了革命,最初是在唐山地区从事工人运动,在河北工人群体有不小的威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发动了开滦矿工举行起义,参与创建冀东抗日联军,坚持在河北东北部进行游击战。

新中国成立后,吴德先后担任了燃料工业部副部长、天津市市长、吉林省书记、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80年4月,吴德辞去了人大副委员长一职,主动退居二线。

退居二线的吴德

退休后,吴德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家侍弄花草、临摹毛主席的诗词,极少外出。后来还是胡耀邦的劝说下,才在长女吴铁梅的陪同下

1992年,79岁的吴德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查发现患上了罕见的血液病。在与这种罕见的血液病抗争了三年后,吴德还是病逝了。

临终前,吴德对家人说:“国家帮了咱太多太多,你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努力报效祖国……”

纪登奎

04、纪登奎

纪登奎,1923年3月出生于山西武乡。

1937年抗战爆发后,15岁的纪登奎弃笔从戎,参加了牺盟会。

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期间,他长期在华北地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27岁的纪登奎被任命为河南省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成为当时极少数不到30岁的厅级干部。

不久之后,就连最高领导人都知道了许昌有一个年纪轻轻的“老革命”。

1975年1月,48岁的纪登奎被任命为了国务院副总理,他也成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理。

1980年2月,纪登奎主动辞去了相关职务,正式退居二线。

纪登奎

纪登奎退休后,从西单搬到了灯市口东街一个不起眼胡同里的四合院里。

纪登奎退居二线后经常和妻子一块去王府井34号的市场买菜肉粮食油盐酱醋,还爱找同时退休的吴德聊天。

纪登奎因为退休时年纪相对“年轻”,所以还被委托调查是否可以发展旅游业挣外汇;纪登奎为此还专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比如一个外国人在北京待一周大概会消费多少;并且结合罗马尼亚以及南斯拉夫的经验,建议在北京筹建条件更优越的涉外宾馆。

1988年,纪登奎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5岁。

陈永贵

05、陈永贵

陈永贵,1914年出生于山西昔阳大寨。

相比于汪东兴等人,陈永贵辞职时间要更晚一点,他是在1980年9月才辞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的。

这里说一个小花絮,陈永贵的户口一直到他辞职后才和妻子以及小儿子转到了北京。

原本陈永贵是住在交道口一座四合院里,但是陈永贵觉得自己已经辞职了,再住在这里不合适,于是就向有关方面打报告,要求把这座四合院腾给其他还在一线工作的同志。

陈永贵

开始陈永贵的报告没被批准,最终在陈永贵的一再要求下,陈永贵一家从交道口的四合院搬到了木樨地的一座公寓楼里。

陈永贵退休后,常有当年昔阳的熟人去看他;根据这些熟人回忆,陈永贵退休后在饮食习惯上还是保持了当年大寨的风格:

那天清早,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进了他的家门。陈永贵正蹲在沙发上,端着个粗瓷大碗,喝昔阳人爱吃的小米加面条煮的糊糊。老伴正在厨房里忙活,小儿子已经出去上学了。他见我进来,一手端着碗,一手拉着我进了客厅,让我在沙发上落座。我仔细看了看他,外表没有多少变化,还是穿着黑色对襟的夹袄,宽大的黑裤子,家做的黑布鞋。脸上还是满满地像用刀子刻出来似的皱纹,又密又深。精神仍然十分健旺,年过七十的老人了,可并不见老。抬手动脚都十分利落,说话声音洪亮,吃起糊糊来呼呼有声。

1986年,陈永贵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顺便说一句,陈永贵的小儿子后来移居澳大利亚;孙女陈春梅后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督察局担任副局长,著有《我的爷爷陈永贵》一书。

END

参考资料:

《走近汪东兴》,人民网;

《“小钢炮”陈锡联传奇人生》,叶介甫,人民网;

《纪登奎的特殊经历》,霞飞,《党史博采》2009.3;

《吴德口述: 十年风雨纪事》,吴德口述、朱元石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最后一次看望陈永贵》,陈大斌,人民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