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里的张廷玉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协助雍正皇帝进行“摊丁入亩”改革的著名大臣张廷玉后人的情况。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廷玉,家世非常的显赫。
安徽桐城张家是一个从明穆宗隆庆年间一直富贵到明末,延续了接近300年的书香世家。
桐城张氏发迹于张廷玉的高祖父张淳,他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9年)考上了进士,并且官至陕西布政使;明朝中叶巡抚还是中枢派驻到地方的临时性职务,布政使就是一个省最高行政官员。
从张淳开始,桐城张氏就保持了每一代至少都有一个四品以上的高官。

收藏于故宫的张廷玉画像
张廷玉的叔祖张秉贞是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的进士,崇祯十七年官至浙江巡抚,后来他在杭州率浙江文武官员投降清朝,在清朝官至兵部尚书。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也很厉害,他在清圣祖康熙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清圣祖康熙帝非常信任张英,称赞他:“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这也是为什么张廷玉能深得清世宗雍正皇帝信任的原因。
张廷玉去世后,张廷玉的后人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电视剧里的张廷玉
01、张廷玉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张若霭、次子张若澄、三子张若淑以及四子张若渟。
这里要说明一下,张廷玉的伯爵其实不是清世宗雍正帝的封的,是清高宗乾隆帝在乾隆二年十一年,张廷玉辞去了总理事务的头衔后,清高宗封他和清世宗雍正帝另一位宠臣鄂尔泰为三等伯爵的。
而且可能是清高宗对张廷玉不贪恋权势的奖赏,他还特别允许张廷玉的三等伯爵的爵位世袭罔替。
证据是乾隆四年,清朝官修《明史》终于成书了,于是以张廷玉为代表的修撰班子给清高宗乾隆帝上表称贺,这就是《上明史表》;而张廷玉的头衔里就有“世袭三等伯”:
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世袭三等伯臣张廷玉等上言
如果不是皇帝允许,张廷玉是肯定不敢自己给自己加一个“世袭三等伯”的头衔的。
只不过就在这一年,清高宗乾隆帝可能觉得让张廷玉一个文臣世袭三等伯好像不太合适,于是在加封张廷玉为“太保”的同时,取消了“世袭”的待遇,张廷玉的伯爵从可以传给子孙变成了不能传:
四年,加太保。寻谕:“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命自兼,不必令若霭袭。”又谕:“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
只是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乾隆十一年跟着皇帝西巡山西时染病,回京不久就去世了。

安徽桐城张氏祖宅
清高宗可能觉得有点对不住张廷玉,于是下旨允许张若霭去世时以三等伯爵的礼仪下葬,因为张若霭的谥号是“文僖”,所以后世又称张若霭为三等文僖伯。
张廷玉与清高宗乾隆帝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张廷玉死前他的一切荣誉几乎都被清高宗剥夺殆尽,但是这并不代表清高宗乾隆帝对张廷玉的儿子们就刻薄。
相反,可能因为清高宗觉得自己对张廷玉太过苛刻,所以反而对张廷玉的儿子们另眼相看。
张廷玉的第二子张若澄是二甲出身,还是那种排名很靠后的二甲进士,按照当时的潜规则他是没有资格担任内阁学士的;尤其是他父亲还被清高宗剥夺了生前一切荣誉。
但是清高宗却表示:“张若澄非他臣可比”,特旨晋升张若澄为内阁学士。
而且清高宗越是到晚年,对张廷玉的后人就越好。

清高宗云锦织像
比如乾隆五十四年,清高宗再次破格提拔张廷玉的小儿子张若渟为工部侍郎,并且明确表示提拔张若渟就是看在他爹张廷玉的面子上:
张若渟虽非科甲,但尚谨慎,且系大学士张廷玉之子,特加擢用,以示朕眷念旧臣之意。
后来张若渟在清仁宗嘉庆朝官职刑部尚书,是桐城张氏最后一位尚书级别的高官。
也就在这一年,清高宗还召见了张若渟的儿子、张廷玉的孙子张曾谊,勉励他好好当官:
汝曾祖英、汝祖廷玉皆为贤相,汝家世受国恩,非他臣可比。看汝颇能办事,好好居官。
不过,安徽桐城张氏自从张若渟之后,就开始衰落了。

桐城张氏祖宅航拍
02、安徽桐城张氏的衰落源自于太平天国起义。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虽然张廷玉的孙子、曾孙在官场已经显示出颓势,但是曾孙里依然出现了三品浙江按察使、四品道员这样的中高级官员。
但是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桐城,成了桐城张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虽然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军收复了桐城,但是桐城张氏祖宅已经彻底毁于战火;张廷玉的后人们光是重修桐城祖宅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虽然之后,张廷玉的六世孙张绍华也曾经担任过清朝山西布政使,但是桐城张家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事实上桐城张氏祖宅的复原工作前前后后花费了数十年,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08年才彻底竣工。
按照张廷玉十世孙张泽国的说法,这次修缮工程耗光了张绍文、张绍华几兄弟所有的积蓄和俸禄。
只是张绍华兄弟没有想到的是,桐城张氏祖宅修缮好没几年,清朝就倒台了,民国建立后张廷玉的后人几乎没有军政要人,绝大多数后人都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发展。

桐城张氏祖宅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张廷玉的后人里留在桐城的就更少了,桐城老宅也被国民党军无偿征用,成了国民党军的“怀(宁)太(湖)师管区”临时宿舍。。
新中国成立后,还留在桐城的张廷玉后人就更少了,大多数后人不是去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去了海外。
还留在桐城的张廷玉后人就没有多少了。

张泽国(左)
目前还留在桐城的张廷玉后人,就只有张廷玉的十世孙张泽国先生,他也是张廷玉后人里行政级别最高的。
张泽国先生退休前曾担任安徽桐城市文化局副局长、桐城市博物馆馆长,正处级。
以上就是张廷玉后人情况的一点简单介绍,大家有什么想讨论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END
参考资料:
《桐城张家:清代政治世家频现家族式清廉》,程真,澎湃新闻;
《张廷玉:为何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的重用》,中国经济网;
《张廷玉年谱》,张体云,安徽人民出版社;
桐城是县级市,文化局副局长就是副科,充其量就是正科级[汗]
文化遗存。有机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