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机器人一起跑半马:用脚步丈量科技与肉身的共鸣|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4-19 22:20:51

无关胜负,彼此见证。加油,机器人,加油,人类! ▲ 4月19日,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京举行,新京报记者第一视角看“天工”冲刺。新京报视频号 文 | 王瑞锋

欲与“天工”试比高。

作为一名业余跑者,在北京亦庄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我有幸跟人形机器人“天工”同步完赛,血肉之躯和钢铁之躯,共同完成了彼此的极限挑战。

这场半程马拉松比赛,称得上是一场科技盛宴,多家科技公司早就摩拳擦掌精心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选手。当然,并非所有的机器人都能优雅起舞。比赛开始时就有机器人摔倒,随后迅速起身并向观众挥手,再次投入比赛。

在4公里处,另一个机器人忽然栽跟头把“头”摔掉,被扶起后依然无头奔跑。即便一直保持领先的“天工”,在17公里处也摔倒了,经过技术人员紧急维修后,继续出发。

▲新京报记者王瑞锋(左二)与天工机器人在半马赛场同框。图/央视直播截图

尽管“糗事”不少,一些机器人步态看起来略显扭捏,并不如人类的步态连贯,但在比赛现场,人类参赛选手和观众都对机器人报以极高的热情和宽容,不停地鼓劲加油,尽管这些机器人可能无法听懂人类语言。

“就像是人类从直立人的开始,真的让人激动。”一名观看直播的网友留言说。

科技的持续创新离不开包容的土壤,大胆尝试,允许不成熟,采集数据信息进一步研究,今天人形机器人迈出的每一小步,或许是科技与产业迈向未来的一大步。

比如“天工”稳定发挥的背后,离不开工程师们精益求精的研发与创造。据了解,“天工”配备每秒550万亿次操作算力、高精度的惯性测量单元和3D视觉传感器,并已解决基本运动控制问题,是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和研究的最佳平台。此外,“天工”还配备了高精度的六维力传感器,以提供精确的力量反馈。

这些算力,似乎是人类血肉之躯所不能及,却又是人类血肉之躯所创造。

这次比赛作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势必催生新的产业生态。试想在不远的将来,人形机器人可以辅助人类从事繁重的物流运输,险情之下展开救援,陪护老人和孩子,甚至与宇航员一起远征星辰大海,必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记者完赛后拿到了此次半马奖牌。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摄

这或许就是这场比赛的意义,不只是中国科技力量的一次展示,更是作为人类代表的工程师们用热血定义勇气,并对自身极限持续发起的挑战。

2小时40分42秒,21.0975公里,当身高163厘米、体重43千克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和我们并肩冲过终点线时,它身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串机械足印,更像是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的深度对话,是钢铁与热血的同频共振。

这也是一个隐喻:谁说人类与人工智能不可共存?双方完全可以在同一个赛道上奔跑,相互追赶,一起进步,共享胜利的荣耀。

无关胜负,彼此见证,迈步向前。加油,机器人,加油,人类!

撰稿 / 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卢茜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