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I共舞: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性之光——从郑渊洁隐退看纸质书的未来与人类的方向

2025年2月28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宣布停止更新所有社交媒体,回归平静生活。这位曾以一人之力撰写《童话大王》36年、买下10套房存放读者来信的作家坦言“写不过AI的自己”,纸质书需求式微的现状更让他选择转身投入“AI做不了的事”。这貌似像是AI技术革命下人类文明的阵痛一样。
一、AI的崛起:工具还是对手?AI的冲击已渗透至文化领域。郑渊洁曾尝试用AI生成稿件,结果发现其文字“缺乏灵魂”。这与《AI未来进行式》的论断不谋而合:AI擅长优化目标函数,却无法选择目标本身;它能模仿逻辑,却无法创造真正的情感共鸣。例如,郑渊洁笔下的“舒克贝塔”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而AI生成的童话角色即使情节精巧,也难以复制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然而,AI并非人类的敌人。正如郑渊洁在90年代小说《生化保姆》中预言的生化人,技术本应服务于人性需求。当前AI已助力教育、医疗等领域释放人类潜力:教师可借助AI批改作业,转而专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医生通过AI诊断工具提升效率,将时间留给患者的心灵抚慰。技术的中立性提示我们:AI淘汰的不是人类,而是重复性劳动;它淘汰不了的是人性中不可替代的想象力、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
二、纸质书的困境与重生
郑渊洁停刊《童话大王》时,曾用“孩子遇险”比喻作品被侵权之痛。如今纸质书面临的危机同样深刻:碎片化阅读侵蚀深度思考,电子媒介冲击实体出版。但纸质书的消亡并非必然。郑渊洁存放读者来信的十套房,象征着手写时代的温度——信纸上的字迹、油墨的气味、翻阅的触感,构成了不可数字化的情感仪式。
纸质书的未来在于重新定义价值。它不必与电子书竞争便捷性,而应成为“反算法”的精神堡垒:一本精心设计的童书能通过插画与装帧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一本纸质诗集能让读者在慢节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正如郑渊洁所言,教育应培养“AI不具备的能力”,纸质书亦可成为抵抗技术异化的文化锚点。
三、共生之道: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性坐标面对AI,人类需要一场“二次复兴”。郑渊洁的转身提供了启示:他停止社交媒体更新,却未停止创作,而是将重心转向需要人性深度的领域——维权斗争、家庭教育、文学思考。这种选择暗合“3R”生存策略:二次学习(Relearn) 掌握AI工具,二次定义(Recalibrate)人机协作模式,二次复兴(Renaissance),激发人文创造力。
具体而言,个体需培育三种核心能力:
想象力驱动创新:郑渊洁通过《生化保姆》预见人机关系,其成功源于对人性与科技的跨界思考;同理心构建联结:纸质书的价值不在载体本身,而在其承载的情感互动,如读者与作者通过文字达成的心灵对话;批判性思维抵御异化:当AI生成内容泛滥,人类更需要独立思考,像郑渊洁一样“在光明与黑暗间寻找平衡“。结语:技术终将臣服于人性郑渊洁的隐退不是终点,而是新文明阶段的起点。AI可以写出流畅的文章,却写不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的反叛;它可以计算最优解,却无法理解一位父亲为保护孩子想象力而对抗体制的勇气。纸质书或许会减少,但只要人类仍渴望故事的温度、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它们就永远不会消失。
未来,我们无需恐惧AI,而应像郑渊洁一样,在技术的缝隙中坚守人性的光芒——那里有创造的激情、反抗的勇气,以及属于每个时代的、不可复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