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天上一轮明月,桌上几碗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是人们对元宵节最朴素的理解。如果说吃汤圆表达的是阖家团圆的美意,那么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放天灯……这些形形色色的传统习俗,就构成了元宵节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难忘夜晚。都说过完元宵节,年也就过完了,作为春节的延续和高潮,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关于新年的美好期望,蕴涵着丰厚的文化意味。圆月的团圆之意,元宵的联想之形,花火的浪漫之情,游乐的欢快之声,挂灯的祈福之举……对快乐的追求,对生活的希望和朴素的信仰,透过热情喜庆的民俗活动,在这一天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富有诗意的活动是闹花灯。元宵佳节,烟花盛放,花灯缤纷,宛如人间天堂。不论城市乡村,到处都是张灯结彩。人们聚集到一起,观花灯,猜灯谜。“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闹花灯是全民的集体狂欢,也是我们民俗中最精彩的部分。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闹花灯场面之壮观,可见一斑。
从古至今,所有的节日中,恐怕只有元宵节有如此盛况吧。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相簇相携。如此良辰美景,繁华盛会,谁不出来观花灯呢?玉壶流光溢彩,鱼龙飞舞盘旋,欢闹声声,光彩点点。熙来攘往的人群笑语喧哗,千姿百态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鼓声箫声响成一片。普天同庆,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古人元宵赏灯活动兴盛,宫廷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诗中元宵佳节,处处张灯结彩,点亮了整个节日的盛景。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元宵节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有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流连忘返。
古人的元宵夜盛况空前,灯市壮观。诗人杨万里有诗:“市上人家重时节,典钗卖钏买灯球。”可见彩灯在元宵节很受人追捧。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家家燃灯,满城辉煌,笙歌处处,繁华热闹。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元宵节也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们吃汤圆、观灯、娱乐,游行,游行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高潮。在这一天人们无须辛苦劳作,放下平时的规矩礼法,所谓“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隶工贾, 无不夜游。”元宵节这几天打破平时秩序,全民出动,平民百姓可以与达官贵人摩肩接踵,所有的欢乐尽情释放,所有的娱乐尽情展示。狂欢的时间,唐代的元宵灯节是三夜灯,北宋增加至五夜,南宋是六夜,而明朝则延长至十夜。
元宵节也因此是情人节。那些平时不允许出门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这晚可以走出家门,看灯、看戏,也看人。很多美好的邂逅就在此时发生,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咏的就是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回忆。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元宵佳节,烟花盛放,花灯缤纷。品尝香糯的元宵、赏灯、猜谜、闹社火,人们尽情挥洒欢乐,庆祝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首抒情诗,以喜庆为感情基调,以狂欢为韵脚,把美好的民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