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啥都发怵!没想到常用的鼓励方式,竟是夺走娃自信的“真凶”!

爸妈的心头肉 2024-07-05 08:54:07

昨天有姐妹留言问:

其实是今年开春才会的。

春暖花开了,花红柳绿了,孩子们户外活动多了,我琢磨着该让DD解锁一个新花样了。

4岁了,那就试一下学骑自行车吧。

,时长00:09

(请调小音量,并忽略老母亲的惊叹

我是真心没想到,这个技能,就这么猝不及防的掌握了!

这是他第一次“上车”,车是闺蜜当天刚送过来的,当初CC大了我把车送了她家娃,现在她家娃也大了,正好DD又能用上。

我当时正兴奋的跟小伙伴们分享呢。

转头就听到了另一句话:

“你也摘掉辅助轮试试呗?你看小弟弟也会了,你也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奶奶给你加油啊!”

原来,是一个奶奶也正带着小孙子学骑车。

大概是看着DD还小一些都能独立骑了,自己的小孙子还需要辅助轮,有些着急了。

听起来,言辞也不激烈,语气也不严厉,就很常见的鼓励。

但奶奶帮忙摘掉辅助轮,孩子就犹犹豫豫,上去又下来;晃晃悠悠蹬一下,就赶紧双脚落地,滑着前进。

奶奶的鼓励一直没停——要有自信!你可以~

孩子的退缩也显而易见——我不想骑车了!我想玩球了。

不管奶奶再怎么鼓励他要相信自己,他也不肯再碰自行车了。

有没有发现?

当孩子遭遇困难或挑战,不敢尝试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下意识的,把它归因于不够自信。

因为不够自信,所以你才不敢独立骑车;

因为不够自信,所以才不敢上台表演;

因为不够自信,所以不敢主动加入社交圈。

于是乎,我们就会不断地鼓励他们,加油打气:去吧、行的、你可以、你要相信自己!

但是!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你越鼓励,他越逃避;你越让他自信,他就越泄气。

这是为啥?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PART.1

为什么你越强调自信,孩子越不自信

想象一下啊。

有天你穿了条橘黄色裙子。

如果有人对你说:诶,你穿橘黄色好像有点显黑。

没多久,又说一遍;或者又有另外的人对你说“黑黄皮不适合橘黄色”。

本来你都没太在意今天的穿搭,但被人这么一强调,是不是就会想照照镜子,看一眼是哪不适合了?

然后也忍不住审视一下自己:这颜色真的不适合我吗?我穿着真的不好看吗?

想得越多,就越坐立难安。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我可再也不买橘黄色衣服了。

同样的道理。

你一直跟孩子说:你要有自信啊,你得学会骑车啊,你要相信你能做到啊!

本来能不能今天学会,在孩子心里没有那么重要。

就因为我们不断的强调,孩子也会陷入一种自我审视——

我为什么学不会?

那个比我小的都会了,我怎么还不会?

我为什么不敢骑?

真的是我胆子太小了吗?

我今天能不能学会呢?

这种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于自信的审视,反而会让他一直沉浸在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中。

压力水平一升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下降。

没办法,他只能选择逃避。

说实话,你没鼓励他自信、没给他加油的时候,孩子若是做不到,他也不会多么难过:

没学会就没学会呗,我下次再试不得了?

但你这样不断的强调,一旦他没有做到,反而更加证实了他!不!行!

要知道,人是不可能从「受挫状态」中获取能量的。

当孩子第一次发现——

某项技能,他学起来有些难;掌握要领不如别人快;甚至那个“别人”还比自己小时,心理能量就已经被削弱一部分了。

(同理,某个比赛/考试没能取得如意的成绩、想和别人交朋友却被拒绝...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一再鼓励他尝试、评判他不够自信,那就相当于,用他所剩不多的能量值,去搏一个悬而未定的结果。

除非你有绝对的把握,再试一次指定成,否则不建议。

孩子的尝试本来就很随机,如果结果依然不好呢?

那就是二次打击!这不就成了求锤得锤?

别说自信了。没自卑,都算孩子内心强大。

PART.2

如何让孩子“自信”起来呢

那么,怎么让孩子自信起来呢?

难道鼓励他还成错了?遇到点挫折就放任孩子不去尝试?

当然不是。

跟大家分享我的两个经验:

01、在挫折里捡勇气,找到孩子有力量的部分

不是不让大家给孩子加油打气,只是很多“鼓励”方式,本质上都是给孩子削弱能量。

想要让子自信起来,就得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能量充值上。

怎么充值呢——哪怕孩子遇挫了、失败了,也要从中找到孩子有力量的部分,强化它!

两脚一上去,自行车就颤颤巍巍,骑不远就歪?

“哇,我看你刚才敢把两只脚放上去了!能双脚离地了好厉害!”

主动社交被拒:“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吧?”、“不行!我们不跟你玩!走开!

“你好勇敢啊,都敢主动找朋友了,而且你还非常礼貌。妈妈反而担心另外两个小朋友,看来她们还没学会,怎么礼貌的拒绝别人,怎么友好地表达。”

换作是你,比起“相信自己,你能做到”,你更愿意听哪个?哪些话会让你更有能量?

答案不言而喻。

当孩子的心理能量恢复了,他才能自信的去迈出新的一步。

不用你鼓励“再试一下,你可以的!”他自己就去尝试了。

这个时候,还可以抓住机会,再度强化:“你试了这么多次,都没放弃,我都不一定能坚持这么久。”

恶性循环直接变身良性循环。

02、自信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心理免疫力。

意思是,当你遇到一个困难,只有解决了,下次再碰到相似的问题,我们才会有解决的信心。

也就是说,自信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这话一说出口,大家都明白。

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自信和成功的关系,本末倒置了。

以为是有自信,才能做成一件事;其实是在做成这件事之后,才拥有了自信。

再直白点说,自信的人,都因为他做成过一件又一件的事儿,慢慢积累起来的。

就譬如DD骑车这个事儿,他是纯凭着一腔自信,就能顺利驾驭自行车的吗?

不是。

1岁多开始,他骑扭扭车就能跐溜出火星子了。

后来玩滑板车,也是顺溜到起飞。

而且在自行车之前,他已经有过2年多的平衡车骑行经验,是个“老骑手”了。

以往种种征服各种运动器材的成功经验告诉他,自行车这个“新物种”,可以放心大胆试试。

所以3分钟学会自行车的过程中:

他先是用平衡车的技术把自行车滑行很远,觉得这事儿完全在自己舒适区。

然后颤颤巍巍试了试双脚开始蹬,发现有点不稳,但能hold住。

最后他骑的飞快,再次确定自己真的很棒!

孩子的自信,是这样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咱们成人不也一样吗?

去年开始直播后,很多人跟我说,哎,效果还行。

我也并不是因为有自信才播的,相反,起初我还非常的焦虑。

但,以往无数次做公众号、做短视频的经验,驱使我告诉自己,只是换了个赛道,慢慢来,我也行。

我只是技术上不成熟,不是能力上不可以。

所以现在相对的从容、松弛,也是建立在“成功经验”之上的。

第一次不也忐忑的说不出话、手脚都无处安放吗?

所以,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够自信,那我们也应该去反思一下。

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他有没有自己做成过事儿?或者你有没有给过他自己做成事的机会?

其实人类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赋能的过程。

从很小很小的事儿开始:

衣服有没有自己穿?有没有自己独立拼成过乐高?有没有收拾好一个衣柜?有没有踢进过一个球?有没有写好一个1?有没有学会一个拼音?

没有外人“指指点点”,每个娃都能在自然的成长中,收获很大的自信。

▼挑战不可能,是每个人类骨子里的精神内核

▼起初DD想跳,哥哥姐姐都拦着

▼最后,他自己完全能hold住

这种小经历,看似不起眼,却是孩子自信的全部来源。

自己做成一次,胜过别人口头鼓励一万次。

所以我们需要多给孩子空间、多创造机会,让他去做、去完成...

只有一个一个翻越困难,孩子才有机会真正累积起强大的自信。

学会放手,给娃留白。

放低期待,认真欣赏。

欣赏一个生命从0到1的过程,而不是作为一个“已成功者”,挑剔他做不到的地方。

0 阅读:0

爸妈的心头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