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海关总署通报了两辆进口豪车自燃事件。
调查结果发现,自燃的罪魁祸首是启动电机里的逆变器存在工艺缺陷。由于内部存在微小的气孔,湿气在气孔处凝结,造成“凝露”现象,水蒸气变成了液态水后,逆变器里的电子元件发生短路,导致启动电机局部严重发热,最终引发车辆自燃,大规模召回给当事车企造成了巨大损失。
一辆燃油车里有3-4万零部件,一辆电动车里也有1-2万个,一个再小的零部件如果不幸失效,就有可能酿成一场大祸。为了降低安全隐患,整车厂除了提升零部件品质和装配工艺之外,往往还会进行大量的仿真和实车试验,模拟各种魔鬼工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早在1924年,通用就在密歇根州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总面积4.6平方公里的专用汽车试验场,在此后的100年时间里,整车厂不断给自己上难度,建设了更多的试验场,搭建了更严苛的试验体系,试图覆盖各种极端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湿热环境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也是最不该被忽视的那个。
(正在进行湿热环境测试的试验车)
往小了说,一辆车上某个零部件有可能因为局部的工艺缺陷造成湿热循环下的“凝露”现象引发一场大火;往大了说,一辆车长期行驶在湿热环境下也会导致金属部件的腐蚀、电气系统和非金属材料零件的老化、空调系统发霉,进而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当下极其内卷的中国汽车行业里,有的车企为了降本选择在零部件质量上妥协,有的拼命压缩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试验周期,试图用“早产儿”抢占市场,出现问题之后再通过OTA来打补丁。但也有的车企仍然选择潜下心来打磨核心技术,完善试验体系,为用户的每一次出行保驾护航。
01、极限工况测试,不只是极冷和极热
如同高考一样,一辆车在量产上市之前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其中很多是在专业试验场里。
为了最大程度验证整车可靠性,这些试验场里通常会集中修建各种各样的道路设施,其中包括可供汽车长时间高速行驶的环形跑道、对车造成强烈颠簸的凸凹不平的坏路、检测操控稳定性的圆形广场以及坡道、ABS(制动防抱死系统)和噪声试验路等。
有人说,汽车安全是设计出来的,但在做试验的人眼里,试验往往是高于设计的。
如果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设计方案存在缺陷,那么就要按照试验结果更改设计方案。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试验场没有覆盖到的问题,反过来,车企也需要去对应的优化,改进试验标准和方法。通过长期积累和市场反馈,才能不断提升整车安全性能。
但再先进的仿真技术和试验场地也无法还原出所有的真实路况,一辆车上市前还需要经历极端环境的考验,最常见的就是三高:高温、高寒和高原。
这些极端气候会直接影响整车性能,降低车辆可靠性,比如动力下降、制动力衰退、充电效率低下、制冷效果差、爆胎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车企通常会在吐鲁番、牙克石以及漠河等地进行“两冬两夏”测试的原因,目的就是全方位验证产品性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媒体愈发关注汽车安全,尤其极端环境测试,但基本上都将注意力放在了高寒和高温,比如行业媒体和权威机构从2021年开始就连续四年发起大规模的“夏测”和“冬测”,引发了广泛关注。
(正在进行高温、高寒测试的试验车)
相较于高温、高寒和高原,很少有媒体会关注湿热环境下的测试。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亚热带和温带,也只有海南、台湾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有些测试项目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知晓结果,比如续航达成率、冰雪爬坡、低温充电、ACC制动等等。
湿热环境下的腐蚀、老化等测试往往要以年为单位,很难在短时间里看到成绩和结果,但它又对当下整车性能保障、车企长期出海战略颇为关键。
比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像底盘这样暴露在外的金属零部件容易生锈和腐蚀,影响机械性能;像橡胶密封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也容易老化和变形,从而失去弹性,影响密封性;高温高湿也容易造成车内滋生霉菌,影响舱内空气质量。
对电动车来说,湿热环境对零部件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在电动车里面,动力电池、驱动系统的功率密度都越来越大。这些零部件工作时候会产生高温,同时又存在冷循环系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就容易产生文章开头提到的“凝露”。如果零部件存在缺陷,就会引发短路和自燃,让企业和消费者都蒙受巨大损失。
在中国车企出海的过程中,重视湿热环境才会走得更远。
一个冷知识,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热带,其中泰国、印尼、墨西哥、巴西又是中国车企出海遭遇欧美封锁之后转战的重点市场。想要在这些市场立足,就必须要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气候环境,而这就必然需要有一个立足中国,但又能辐射全球市场的产品开发和试验体系。
02、用最严标准,打造最高品质
出海立足全球市场,需要的是全球验证、全球标准和全球研发,这样的前瞻布局,吉利已经领跑行业并付诸实践。用全球高标准打造全球高品质方面,吉利一直以来都是国内车企中最不遗余力的那个,今年也收获颇丰,接连打造了吉利银河E5、星愿以及星舰7 EM-i等拥有全球爆款潜质的产品。其中,星舰7 EM-i上市13天就交付破万辆,星愿上市80天交付突破5万辆,银河E5自8月3日上市以来累计销量超 7万辆。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吉利一直以来对于全球化的战略决心、对全球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体系化的精心布局。目前,吉利已在全球拥有5大研发中心,未来将建成16个全球试验基地,放眼中国,这样的体系化高额投入称得上首屈一指。在不断提升自身试验能力的基础上,吉利更是作为国际汽车标准合作组织(IATF)的第十个汽车集团成员、第一个亚洲会员,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助力中国汽车可持续发展。
对吉利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能集全球研发力量开发出符合全球不同国家标准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之后又能通过服务全球用户来验证产品品质,反哺研发和试验体系,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这不仅体现了吉利作为大厂的前瞻性,更需要深厚的技术底蕴作为支撑。
不要小看试验场的建设成本。
一座汽车试验场,少则投资几千万,多则几十亿。由于汽车工业起步时间晚,中国第一座试验场直到1987年才在海南琼海投入使用。在自主品牌普遍孱弱的年代,建设一座大型综合试验场的优先级并不高,往往是选择“以租代买”。
但随着中国车企强势崛起以及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它们也发现“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永不过时:想要打造品质好车,先要试遍魔鬼烂路。
吉利已经打造了多个试验基地,包括杭州湾中央试验基地,黑河高寒试验基地,吐鲁番高温试验基地,欧洲试验基地等。其中,吐鲁番基地是中国汽车品牌首个全球高温试验测试基地,而黑河基地是中国汽车品牌首个专属高寒试验基地。
(吉利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试验体系)
当其它车企普遍都临时靠租场地来进行湿热环境测试时,吉利又揭牌了海南湿热试验基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试验基地就在三亚学院内,是吉利首个基于产教融合打造的创新示范基地,既满足了车企的试验需求,又能让学生近距离参与实践。
吉利打造的这些基地,覆盖了从极寒到极热、从高海拔到平原地区、从干燥到湿热的各种极端环境,具备全球领先的整车与零部件试验能力。这样的能力和魄力,从传统大厂到新势力,全覆盖的没有几家,更不用谈试验基地的校企联动和试验工况的与时俱进。
而吉利的每个基地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专注于不同的技术和环境测试需求。揭牌不久的海南湿热试验基地,凭借三亚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可以模拟整车和零部件加速暴晒的老化过程及其他湿热环境适应性试验,弥补了试验室测试条件单一的不足,从而确保吉利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过去五年,是中国车企出海最迅猛的五年,汽车出口量从不到100万辆飙升到2024年的500多万辆,吉利的出口量也从7万辆飙升到今年的40多万辆。
这些试验基地陆续投入使用,意味着吉利的试验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也将会为吉利接下来的国际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今年9月,一支由银河E5组建的车队从中国贵州出发,途径云南、老挝、泰国。在旅途中,银河E5穿越崎岖山路、泥泞土路等各种复杂路况,在老挝更是经受了百年一遇极端天气的考验。一路披荆斩棘,行程长达3735公里,最终成功抵达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银河E5在老挝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洪灾)
吉利用最“笨拙”的方法证明了国产车的硬实力和高品质,而银河E5之所以能扛住旅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除了依靠GEA本身的架构底子和高品质的零部件之外,还离不开试验场上一次又一次魔鬼测试。
03、尾声
从字面意思看,车企的本职工作是“造车”,但要造出一台好车靠的绝对不仅仅是“制造”这个环节而已,一台好车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看不见的工作和代价。
以试验体系为例,遍布全球的试验场看似和消费者无关,消费者在购车时也很少去了解这些,但车企每一次的试验和无数次的循环,恰恰关乎到全球用户的每一次出行。保障他们的安全,对得起他们的信赖,这是吉利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承诺。
注:全文转载自《远川汽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