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快递业务量突破千亿件大关,快递行业“量质失衡”的问题日渐突出,相关的消费投诉持续上涨。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4 年,平台共收到近20 万件快递行业相关投诉,累计涉及金额高达3.58 亿元。
源于消费保数据研究院
万元手机不翼而飞,仅获千元赔偿?
此前,广东深圳的夏女士购入一台价值 11000 元的全新 iPhone 13 Pro Max,通过某快递公司从深圳发往江苏。然而,对方迟迟未收到包裹。夏女士联系快递公司后获悉,快件已丢失。快递公司仅同意按照保价金额,赔付1000 元。这一事件,再度将快递行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4 年,平台共收到近 20 万件快递行业相关投诉,累计涉及金额高达 3.58 亿元。其中,圆通快递备受瞩目,以24088件投诉量位居行业第二,投诉占比12%。
值得关注的是,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邮政业用户申诉情况通告中,主要快递企业的平均申诉处理综合指数为97.72,而圆通仅为96.81,低于平均水平。
此外,消费保投诉平台显示,圆通的投诉解决率仅为20.26%,相比之下,同为“四通一达”的申通投诉解决率则为56.07%,中通快递投诉解决率为74.01%。
源于消费保
日均投诉23,圆通速递变“开盲盒”?
记者调查得知,近30天内圆通快递的投诉量高达683件,平均每天约23件。其中,超六成投诉集中在“配送延误”“破损赔付争议”以及“服务态度差”这三大问题上。
消费者梁先生投诉称,包裹送达时,他发现包裹内的物品却并非自己所购商品,经过与圆通快递客服沟通查证,圆通方面承认是收件揽收员操作时疏忽,将两单快递的单号贴错,导致原邮件丢失。
为此,梁先生要求圆通调取库房分拣环节的监控视频。然而,圆通客服态度敷衍,拒绝提供。而当梁先生向工单客服索要其工号时,对方也不予回应。最终,圆通方面赔付了100元。梁先生表示,即便没有经济损失,但圆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令人不满。
事实上,此类快递错发事件并非个例,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纷纷吐槽。那么,究竟是个别快递人员工作态度问题所致,还是圆通在物流运输流程存有漏洞呢?
业内人士认为,在末端网点承包制模式下,管理松散问题突出,再加上自动化分拣设备覆盖率不足,导致快件错发、延误等情况频繁发生,成为物流服务质量问题频发的结构性症结。
理赔标准参差不齐,遇事难处理在理赔方面,圆通同样饱受消费者诟病。深圳温女士投诉称,她邮寄一件价值近4000元的全新服饰到东莞。然而,三天后快递流程仍未有进展。温女士多次联系快递网点的快递员和客服,才得知包裹丢失。
温女士表示,在邮寄前工作人员并未提及保价服务。随后,她根据客服的要求,提供了衣服的购买截图以及寄出时的全新包装图,申请等价理赔。然而,事情过去了一周,客服仅提出赔偿500元的解决方式,再无其他处理方式。
“客服说我提供的支付记录不足以证明产品本身价值,但这三四千的衣服不能只值500吧。”温女士表示。
根据最新《邮政法》规定,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全部损毁,按保价额赔偿;未保价的,按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邮政企业需在营业场所告示和给据邮件单据上,以醒目方式载明上述规定。若邮政企业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给据邮件损失,或未履行提示义务,无权限制赔偿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投诉人信任大型快递公司并未购买保价服务,同时也有部分市民在邮寄前并不了解保价服务。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杨河表示,处理此类纠纷,首先需关注快递企业是否尽到提示义务,提醒邮寄人对贵重物品保价;其次,要证明快递企业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若消费者能证明,便可要求快递企业承担实际损失赔偿责任,否则可能只能按普通标准获赔。
据相关消息,今年第一季度,圆通速递的股价再次出现下跌,跌幅达到了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