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禁毒豫筑平安」许昌市公安局空地联动织密禁种铲毒防护网

河南法治报 2025-03-26 12:10:51

连日来,在许昌市的广袤土地上,一场旨在守护净土、维护社会和谐的禁种铲毒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场行动不仅彰显了公安机关对毒品问题的零容忍态度,更体现了科技与人力相结合的现代化治理理念,为构建无毒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个案警示: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2月17日,鄢陵县马坊镇的一户农家庭院里,李某因私种罂粟收到了来自鄢陵县公安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此,李某悔恨交加。他未曾料到,自己出于好奇在院内种植的21株罂粟,竟会让其陷入违法的泥潭。当天,马坊派出所民警在例行禁种铲毒踏查工作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违法行为,并迅速采取行动,不仅当场铲除了所有罂粟植株,还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处罚。

  “毒品原植物的非法种植,无论数量多少,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本着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民警还现场开展普法宣传,警醒着每一名村民。

  空地联动:构建立体防控体系

  随着春季的到来,万物复苏,罂粟等毒品原植物也进入了生长旺季。面对这一形势,许昌市公安机关迅速行动,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创新性地构建了“地面巡查+空中监测”的立体防控体系,确保禁种铲毒工作无死角、全覆盖。

  地面巡查,织密人防网络。地面巡查是禁种铲毒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许昌市公安机关联合乡镇(街道)、村(社区)两委,动员民警辅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支“红袖标”巡查队。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庭院苗圃、蔬菜大棚、废弃厂房等潜在种植区域,开展地毯式、拉网式排查,确保每一寸土地都不被遗漏,有效遏制了毒品原植物的非法种植势头。

  空中监测,科技赋能禁毒。在空中,许昌市公安机关充分利用警用无人机的巡航优势,对人工难以到达的深山密林、高层建筑顶部等盲区进行航拍巡查。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能够迅速锁定疑似毒品原植物的生长区域,实现快速取证和精准打击。这一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禁种铲毒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极大震慑了潜在的违法者。

  宣传教育:营造全民禁毒氛围

  除了严厉的打击行动外,许昌市公安机关还高度重视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创新“五进”宣传机制(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网络),不断提升公众的禁毒意识和参与度。

  在社区和集市,民警通过设置展板、发放手册、展示新型仿真毒品模型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毒品的危害和禁种铲毒的重要性;在学校,通过开设禁毒教育课程、举办禁毒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远离毒品诱惑;在企业,通过组织员工观看禁毒宣传片、签订禁种承诺书等方式,增强企业员工的禁毒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家庭,还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和孩子传递禁毒知识,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在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禁毒资讯、以案说法短视频等,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成效显著:守护绿色无毒家园

  得益于空地联动的立体防控体系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许昌市禁种铲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已累计铲除毒品原植物690余株,行政处罚两人,批评教育15人,有力维护了“零种植、零产量”的治理目标;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公众的禁毒意识普遍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禁种铲毒工作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民警提醒: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在此,许昌市公安机关通过河南法治报提醒广大读者: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并非“治病良药”,更非“美味调料”,它们是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毒瘤。任何形式的非法种植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民警也呼吁广大读者积极举报涉毒线索,共同守护绿色无毒的美好家园。

(河南法治报记者 胡斌 通讯员 王东方/文图)⑤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