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7岁老人瞻仰毛主席遗容:毛主席,51年了,我又来看您了

史海任我行 2024-09-11 17:57:52

2015年8月16日上午,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志愿者们簇拥着这位老人走进堂内,而不等见到毛主席遗容,这位老人就已经泪流满面。

随后在水晶棺前,老人仔细瞻仰着毛主席的遗容,然后充满深情地低声说道:“毛主席,我是当年那个‘养猪姑娘’啊……51年了,今天我又来看您了……”

这位老人是谁?她又与毛主席有过怎样的交情?

参与农业建设

这位姑娘名叫冯健,湖南望城县人。1953年,国内的土改刚刚完成。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广大农民都是文盲,懂知识的就更少了。

农村建设缺少知识分子,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国家就鼓励广大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回到农村,参与建设。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健在高 小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望城县的西塘乡农业社。

实际上,关于回到农村参加建设这件事,冯健也是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本人是非常喜欢读书的,原本是想继续深造。

但一想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本领是每个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冯健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农村建设中。

刚来到农村时,冯健还只是个没有农活经验的小姑娘,她第一次参加的集体劳动就是修堤挑土。当时,社友们都认为冯健看起来细皮嫩肉的,根本干不了这种重活。

不服气的冯健直接卷好裤腿,撸起袖子上阵。只见她一个小姑娘,竟然咬牙挑起百来斤的泥土,这份干劲不输大老爷们。

初次干重活,冯健也是尝到了苦头。因为是赤脚踩在砂地上,粗糙的砂砾咯得她直呲牙。不一会儿,肩膀也磨破了,那份痛苦更是钻心刺骨。

可即便是这样,冯健却从没想过退缩,她用棉花垫在肩上,咬着牙关继续干。随后开展积肥运动时,大家都嫌水冷不愿意下去,但冯健二话不说就下塘挑泥。

1954年秋,湖南发生特大洪水,冯健主动报名参加护堤队伍。有一次,她看到大水透过堤坝上的裂缝迅速往田里灌,当即意识到有溃坝的风险。

冯健没来得及犹豫,“扑通”一声就跳下水,用身体去堵裂缝。见状,男青年们也纷纷跟着跳下去,大家齐心协力修好了裂缝。

事后,冯健还捐出了祖母留给自己的唯一纪念品,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只金耳环来帮助灾后重建。

作为西塘乡唯一的知识分子,冯健也在劳动的空余时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有一次,社里推广盐水选种技术,她就将在《建设报》上读到的盐水浸泡谷种实验向大家宣传,使技术得以在合作社里顺利推广。

播种时,传统经验是每亩播五斤谷种,冯健通过仔细计算,得出每亩田只需三斤谷种的结论,这就为全乡节省谷种五百多斤。她还通过杂交四川大谷种和早稻南特号,成功培育推广了产量高又成熟快的新品种。

在大伙的一直努力下,西塘在1954年的9月成立了望城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社,十六岁的小姑娘冯健被社员一致推荐为第二社长,这也是大伙对她的肯定。重任在肩,冯健丝毫不敢懈怠,她继续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生产建设中。

1956年,当时国家号召各地农村“大力发展生猪业”支援国家建设。作为望城县农业社示范点,西塘高级农业社就建立了社办养猪场,准备响应国家号召养猪。

但那些年轻社员们都嫌养猪又脏又臭,不愿意当饲养员。还是冯健自告奋勇,她辞去了副社长的职务,主动成为养猪场的一名饲养员。

为了养好猪,冯健一边仔细研读书籍,一边虚心向老农学习。冯健还很勤奋,她没日没夜的钻研,吃住都在养猪场。

通过刻苦努力,冯健很快掌握了养猪技术,她甚至还对养猪方法进行了改良,比如推广良种猪和发明新的生产工具。

在农机部门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冯健设计制作了一种脚踩滚筒式三用(切丝、切片、切碎)机,大大提高了切猪饲料的效率。

一年多下来,西塘农业社养猪场没死过一头猪,成为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示范点。

依靠扎扎实实的劳动与奉献,“养猪姑娘”冯健成为当时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也成为全国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很多人给冯健写信,希望她谈谈自己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经验。冯健总是热情地回复他们的来信,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钻研。

直到1958年9月,冯健接到了湖南省委保送她进湖南农学院学习的通知,这位养猪女孩从此开启了人生的新大门。

不过,在走进课堂以后,冯健还是因为和课堂脱节太久而遭遇困难。为了弥补不足,冯健下决心要像养猪一样不畏困难,一定要搞好学习。

在课堂上记不全笔记,她就课后借同学的笔记补;弄不懂的,就虚心找同学或老师请教;时间不够用,就在熄灯后去路灯下看书……凭着这份坚持,冯健完成了各门功课,终于在1962年以优良的成绩顺利毕业。

这时,组织上来找冯健谈话,准备分配她到湖南省农业厅工作。出人意料的是,冯健竟然拒绝了,她的回答是:“我是农村来的,学了知识更要回报家乡,我申请回农业生产一线。”

冯建竟然第二次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一心要留在农村为群众服务,这样的精神如何不让人敬佩。

在冯健的主动要求下,组织上就把她分配到了长沙县农业局,当一名农业技术员。

毛主席三次接见

1955年9月20日至28日,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召开,冯健作为湖南省的劳动模范代表乘火车前往北京参会。

那一年,冯健17岁。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也是她第一次去北京,更是她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这次大会,他们不仅接见了全体代表,还和代表们集体合了影。

这也是冯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毛主席,她的心情激动到无以复加,于是一个劲儿地鼓掌。

只可惜,这一次冯健没能和毛主席单独交谈,算是一个小遗憾,但这还是足以鼓励她热情饱满地投身新的工作。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被评为养猪模范的冯健再次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

可即便是这样,冯健这次还是没能得到和毛主席单独握握手、说说话的机会,这让她颇感遗憾。

但命运总是公平的,冯建在七年后还是找到了一次机会。

那是在1964年的共青团九大召开前,得知毛主席决定与出席大会的青年先进人物谈话,身为湖南代表的冯健终于开心地笑了,她回忆说:“知道消息后,我头一天晚上激动得整夜睡不着,心里想着明天见到主席了要说什么才好。”

第二天,毛主席如约来到会场,接见了十几名青年代表。一见毛主席来了,大家纷纷上前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微笑着答应,并轮流与大家握手。

轮到冯健时,她一边和毛主席握手,一边做自我介绍:“毛主席好,我叫冯健,来自长沙,是湖南省的代表。”

毛主席握着冯健的手,笑着说:“我们俩可是真老乡呢!”

毛主席的手很大、很温暖,冯健后来就回忆说:“来到主席身边后,发现主席特别温和、亲切,十分关心我们青年的生产生活,作为湖南老乡,冯健在听他老人家讲家乡话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温暖。”

因为心情太过激动,冯健在向毛主席表达了家乡人民的想念与祝福后,又“钻空子”上前与毛主席握了几次手。

毛主席见又是她,笑着说:“养猪的小姑娘,我们见过面了。”引得在场青年一片欢笑。

握过手后,毛主席坐到沙发上,青年代表们或站或坐,围在毛主席的右边。冯健就在第二排,离毛主席也就一米左右的样子。

冯建于是得到一个近距离长时间观察毛主席的机会,她发现毛主席真是平易近人,他始终面带微笑,与大家亲切交流。

谈话中,毛主席十分关心青年们的生产生活,专门向冯健询问了养猪的经验,还鼓励她要继续扎根基层、扎实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光发热。

毛主席的鼓励,激励着冯健一生,让她在干事创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道路上笃行不倦。

雷锋的健姐

1956年初冬的一天,冯健到湖南省望城县办事,顺便到县委书记张兴玉家拜访。在这里,冯健遇到了当时还叫雷正兴的雷锋。

没错,就是在中国人人熟知的那个雷锋,他当时还是县委的公务员,年龄也只有十六岁。得知来人是冯健后,雷锋也非常激动,不断向这位“前辈”请教,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离开书记家时,张书记让雷锋送一下冯健。在路上,冯健问到雷锋家里的情况,而雷锋回答说自己是孤儿,没有家,现在县委就是他的家。

说着,雷锋就对冯健讲了自己童年的经历,后者十分同情地说:“你不要难过。如今是新社会,到处有亲人。我比你大几岁。今后我们就像姐姐和弟弟一样,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就找我。”雷锋听了很受感动。

冯健后来回忆说:“自1956年初冬第一次见面以后,我就把他看成亲弟弟一样,彼此亲密无间。”

雷锋后来一直和冯建保持着联络,得知冯健曾两次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他感到十分羡慕,并不断追问冯健有关毛主席的情况。

冯健多次听雷锋讲过:“我是一个孤儿,如果不是有了党、有了毛主席,不是解放了,我可能早就不知死在哪里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来了,我这个孤儿不孤,有了家,有了亲人。”

冯健告诉雷锋:“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工作,做出突出贡献,一定有机会见到毛主席。”

雷锋激动地点点头。从此以后,努力工作,然后和冯健姐姐一起进京去见毛主席,就成了雷锋的心愿,这也是他日后成长的精神动力。

1959年,雷锋响应国家建设号召,北上辽宁,到鞍钢成为了一名工人。离开湖南前,雷锋给冯健写下了一句临别赠言:“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冯健看到这句话,也不禁祝福起这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

此后的两年中,他们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来往。直到1962年下半年,冯健写给雷锋的信,没有一封能够收到回信。那会,冯健觉得雷锋可能太忙了,也就没有在意。

直到1963年2月,读到《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长篇通讯《永生的战士》,她才知道雷锋已于1962年8月15日以身殉职。

噩耗被证实后,冯健像失去亲人一样悲痛不已。在她心里,总觉得雷锋还活着。

尽管雷锋没能像冯健一样见到毛主席,但毛主席还是听说了雷锋的故事,并为他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

看着毛主席写下的大字,冯建的心里多少也有了一些宽慰,这也激励着她自己继续努力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终于啊,几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转眼间物是人非。毛主席逝世了,冯健也老了,但她对毛主席的热爱以及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始终是滚烫的。

因而当冯健在2015年接到毛主席纪念堂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纪念活动事后,已经是耄耋老人的她还是欣喜不已。

冯健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湖南长沙赶到北京,瞻仰了心目中的圣地——毛主席纪念堂,这让她了却了一个心愿。

而在参观之后,冯健感慨地告诉志愿者:“毛主席的教诲是激励她一生艰苦奋斗、永不枯竭的动力,她和雷锋对毛主席的感情比天高比海深,对毛主席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正因为如此,她才在毛主席纪念堂两度掉泪……

往后的日子里,冯健仍然铭记毛主席对自己的教诲,坚持向雷锋学习,宣传雷锋的优秀事迹。

在宣传雷锋的过程中,常有媒体记者、作家来采访冯健,她担心别人听不懂她带着乡音的话,也担心别人记得不准确,便干脆把要说的故事整理出来,直接给来访者看。

为了这一点,冯健花了很多时间,系统收集、整理雷锋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出版为《雷锋在湖南》《雷锋,从这里起步》《望城起步》等著作。

2023年,冯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虽已八十六岁,但只要一息尚存,定然笃行不怠,用心用情守护雷锋精神家园、播撒雷锋精神种子,为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继续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结语

在今天,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们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往往会思考工作是否体面,是否符合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

以冯健为例,如果她没有选择农村而是继续留在城市,她或许会在城市中度过普通的一生,但正是她选择农村,才会得以让我们了解她的事迹。

因此,青年应该勇于前往生产一线,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这样才会发现更广阔的天空。

1 阅读: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