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毛主席想让陈赓去军委,陈赓笑说: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

胥言看历史 2024-04-07 23:07: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毛泽东主席决定创办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学校,培养各兵种的技术军官。他亲自点将,任命陈赓大将为这所学校的院长兼政委。

考虑到陈赓刚从战场上下来,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主席还给了他另一个选择——去军委。

陈赓呢,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老革命,曾经担任过红军步校校长,有丰富的战斗和教学经验。不论是去军委当参谋,还是担任军校校长,能力都是足够的。

不过很显然,去军委的话,未来的职位和生活条件肯定是会比一个军校校长好上不少的。

即便如此,陈赓仍接下了这个任务,未来毕竟是年轻人的天下,如今老一辈革命者所应该做的,无非也就是把那些有实权的位置让给新人,自己退居二线尽力培养下一代人才。

想到这里,陈赓大将拍着胸脯,照例摆出了一个标志性的笑容,对询问他的毛主席说:

“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个笔墨吧。”

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毛主席的信任和尊敬,也暗示了他对哈军工的期待和憧憬。

挑选校址

陈赓到达北京后,就开始了对学院校址的考察和筹备工作。他先后考察了西安、重庆、上海、山东等地,但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有的地方交通不便,有的地方气候不宜,有的地方资源不足,有的地方安全不保。陈赓心里很着急,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再拖延下去。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哈尔滨市委书记王震的信。王震在信中向陈赓介绍了哈尔滨市的情况,并热情地邀请他来哈尔滨考察一下。王震说,哈尔滨是东北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科技人才较多,而且气候寒冷,适合进行冷区试验。

王震还说,哈尔滨有一块空地,原来是日本人建造的一个飞机场和兵工厂,现在已经被拆除了,可以用来建设学院。陈赓看了信后,心中一动,觉得这个地方很有可能是他要找的校址。他马上给王震回了信,并表示愿意去哈尔滨考察一番。不久后,他乘火车来到了哈尔滨。王震亲自到车站接待了他,并安排了他住在市委招待所。

第二天一早,王震就带着陈赓去看那块空地。那块空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北部,面积约3500亩,四周环山环水,风景优美。陈赓站在空地上眺望四周,心中十分喜悦。他觉得这里既有山水之美,又有工业之便,是一个理想的校址。他对王震说:“这里真好!我就选这里吧!”就这样,陈赓选定了哈尔滨作为哈军工的校址,并立即开始了建设工作。

建设校园

陈赓回到北京后,就向中央军委报告了他的决定,并得到了批准。他又向各总部、军兵种和国防科委等部门发出了招生和调人的通知。他要求各部门从全军选拔优秀的干部和士兵,作为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和教职工。他还要求各部门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调来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和教授,作为学院的教学骨干。他还亲自挑选了一些老同志,如许光达、李达、李富春等,作为学院的领导班子。为了拉人才,陈赓甚至还特意请示了周恩来总理,从监狱里提出来不少战犯,比如当时的死刑犯沈毅。

陈赓在人员的选拔上,既重视政治素质,又重视专业水平。他希望学院能够培养出一批既忠于党、忠于人民,又精通科技、勇于创新的技术军官。他还希望学院能够建立起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他常常对学员和教职工说:

“我们是为了国防事业而办学,我们要把科技当作一种武器,用来保卫祖国和人民。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陈赓在校园的建设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亲自参与了校园规划和设计,亲自监督了校园建设和施工。他要求校园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和军事特点,要结合哈尔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考虑到学院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验的要求。他还要求校园建设要节约资金和物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施。

在陈赓的指导下,哈军工的校园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校园占地3500余亩,建有11号楼、21号楼、31号楼、41号楼、51号楼等五座教学大楼,这五座大楼都是黑瓦灰墙大屋顶、飞檐彩绘红立柱的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宏,富有民族风格。除此之外,还建有图书馆、实验室、风洞、电子计算机中心等多个教学实验设施,以及体育馆、游泳池、运动场等多个体育娱乐设施。校园内还有一座文庙,是黑龙江省仅有的宫殿式建筑之一。校园四周环山环水,风景优美,被誉为“东北小清华”。

辉煌的创新之路

哈军工创建之初,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国防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另一方面,国家经济还很落后,科技水平还很低下,教育资源还很匮乏。为了适应国家和时代的需要,陈赓带领哈军工不断探索创新,开拓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教学方面,陈赓坚持以毛主席颁发的训词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两老办院”的办学理念。所谓“两老”,就是指老干部和老教授。陈赓认为,老干部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政治素质,老教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懂政治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他大力推行“双职教员”制度,即每个班级都配备一个政治干部和一个专业教师,共同负责学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他还鼓励老干部向老教授学习专业知识,鼓励老教授向老干部学习政治理论。他还注重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经常组织他们参观、实习、科研、竞赛等活动。

在科研方面,陈赓放眼世界科技前沿,果断决策创建了电子、原子、导弹三个系。这三个系都是当时国际上最尖端的专业领域,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方向。陈赓不仅从苏联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从全国各地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他还积极争取国家的科研项目,参与了“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在他的领导下,哈军工在电子、原子、导弹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改革方面,陈赓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了哈军工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他认为,军事技术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能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他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思想,即把尖端的军事技术集中在一所学校进行研究和教学,而把常规的军事技术分散到各个兵种的专业学校进行培养和应用。他还提出了“三结合”的办学原则,即把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把军事技术、工程技术和基础科学结合起来,把军事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他的倡导下,哈军工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分建了多所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军事工程院校,奠定了我国军事工程技术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陈赓是哈军工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也是哈军工精神的代表和传播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哈军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奉献,为哈军工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胥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