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娃,快回来,别乱跑!”
这句话,是我在公园听到一位奶奶喊的。
我一回头,发现那“狗娃”,不是条狗,而是一个肉嘟嘟的小男孩。
奶奶喊得豪迈,孩子应得无奈。
孩子的乳名,本该是父母嘴里最柔软的爱,但如果没取好,可能就是孩子社交里的“社死现场”。
甚至是孩子成长路上,被反复戳痛的小刺。
这4种“乳名”,别给孩子取,难听事小,还易伤害孩子自尊。
一:“贬义型”乳名
小区一位宝妈,给她儿子取名叫“二愣”。
每次妈妈一喊:“二愣,回家吃饭啦!”
周围的孩子,都开始起哄:“二愣来了,二愣又愣啦~”
那孩子脸一垮,顿时不开心了,表情从小太阳秒变小乌云。
像“傻蛋”、“狗剩”、“丑丑”、“呆呆”、“死丫头”这种乳名,不少人会觉得:“这不是爱称嘛,我们小时候都这么叫!”
可真到孩子自己听懂了、上学了、懂事了。
你会发现,那个“当年图个乐”的乳名,变成了孩子心里,一个不敢告诉别人的“难堪标签”。
尤其现在的孩子,敏感、要面子、懂社交,你还在喊“狗娃”,别的孩子可能已经在背后悄悄笑他“狗”。
就算孩子嘴上不说,心里也早埋下了委屈的种子。
而且别忘了,乳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自我认知”。
我们天天叫他“傻蛋”、“丑丫”,他可能真的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有些乳名,父母叫着玩,别人听着笑,孩子听了疼。
二:“标签型”乳名
“胖胖,快过来~”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挺亲昵的?
但你知道吗?被一直叫“胖胖”,孩子可能真的开始觉得:“我是不是太胖了?”
哪怕他其实只是婴儿肥,但这个“胖”字,从小被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就成了他的“标签”。
这类“标签型”乳名,最常见的有:胖胖、黑黑、瘦瘦、矮墩墩、圆圆、眼镜、小秃……
你可能觉得:“我就是亲热地叫啊,没别的意思”,可孩子会怎么想?
尤其等他开始上幼儿园、小学,被别人用“胖胖”或“黑黑”调侃时,那个小时候的可爱标签,就立马变成了“社交雷点”。
这就好比,我们也不愿别人天天喊我们“油腻姐”或“秃头哥”。
乳名一旦变成“标签”,孩子就容易把自己困在那个词里。
而且,孩子是会长大的,体重会变,肤色会变,戴眼镜的也可能摘掉。
但乳名一旦被固定成“身体标签”,那种自我设限,是很难被抹掉的。
三:“联想型”乳名
“联想型”乳名,不怕你叫得亲,只怕别人笑得“贱”。
这类乳名包括:蛋蛋、贱贱、闷葫芦、傻蛋等。
我就认识一个女孩,家里叫她“贱贱”,因为“贱名好养活”。
大人听着没毛病,觉得挺可爱、挺顺口,还好养。
但孩子走进校园、进入社交圈,那些无意中的“小乳名”,可能会被同龄人加工成“爆笑段子”,直接秒变“糗名”。
我们可能觉得:“名字嘛,不就一个称呼?”
可孩子最怕被拿名字开玩笑。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脸皮薄、自尊心爆棚,哪禁得起这种玩笑?
这类乳名,它不是表面难听,而是内核“歪了”——一旦让人联想,就特别容易被同龄人“二次创作”。
而且笑话一旦传开,孩子想改名都来不及。
有些家长取名的时候,压根没往那方面想,可惜啊,你不往那想,不代表别人不往那想。
乳名一旦有了“不好的联想”,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就先“下线”了。
四:“宠物型”乳名
“小白,别跑啦!”
“小黑,回家吃饭啦~”
“毛毛,坐下!”
这些名字……你说它是“宠物”,没毛病;你说它是人,孩子可能真会抬不起头。
很多家长图个顺口、好记,就给娃取了这些乳名:小黑、小白、小花、球球、旺财、毛毛、妞妞……
听着挺萌的,也确实可爱,但仔细想想——这乳名拿出去,和别人家的小狗重名的概率,得有多高?
“你家孩子叫毛毛?哎呦,我家狗狗也叫毛毛耶!”
这时候,你娃是什么表情?八成是一脸嫌弃和生无可恋。
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不懂,可一旦懂事、有自尊、懂社交,他就会开始分辨:
“爸妈到底爱不爱我,怎么取的名能和宠物重名呢?”
所以,我们给孩子取乳名,大众化可以,但还是不要和宠物们撞名了。
五:乳名到底该怎么取?
想要乳名取得舒服、好叫、有爱、不尴尬,以下3个方法,简单、实用。
①两个字,轻快顺口,叫得响亮
乳名讲究一个“喊得动听、听得舒服”。
别太长、别绕口,两个字最好,叫着亲、听着顺,娃自己也容易记。
比如:乐乐、安安、果果、沐沐、念念、小悠等。
这些名字:音节重复,有节奏感,听起来活泼亲切,不容易“土”。
②取个有“情感温度”的字眼
给孩子取乳名,可以带点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喜爱,或者出生的时节、家庭的特殊记忆。
比如:笑笑,希望她以后笑容多多。
家里第二个宝贝叫“乐乐”,寓意“多一个人,多点快乐”。
想让孩子平安顺遂,叫“安安”、“宁宁”、“然然”。
这些乳名,一听就知道,背后藏着爸妈的用心和爱。
③避开尴尬谐音+社交难题
我们给孩子取乳名时,先想想:
会不会有不好的谐音?
会不会太像宠物?
孩子介绍自己时,会不会不好意思?
如果以上这些都不会,那这个乳名,基本就靠谱。
好乳名,是爸爸妈妈偷偷藏在嘴里的爱,也是孩子可以一辈子带着走的温柔底气。
你家孩子乳名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