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挑战可以用大白话概括为"僧多粥少,寅吃卯粮",核心问题在于人口结构剧变与制度设计的错配。用几个关键点拆解:
1. **缴费压力肉眼可见**:成都最低社保基数4511元,按职工养老24%比例计算,每月缴费达1083元(企业+个人),相当于普通打工者1/5的工资。而居民养老保险每年最低档仅缴400元,退休后每月领100多元,这实质是"低保式养老"。
2. **供养比例急速恶化**:当前3亿老人领取养老金,其中1.4亿职工养老群体由2.8亿在职职工供养(按2023年参保数据),平均2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人员。而20年前这个比例是4:1,预计2050年将跌破1:1。
3. **资金池结构畸形**:职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约6万亿,但其中1/3来自财政补贴;居民养老更依赖财政输血,个人缴费仅占基金收入的15%。本质上是用年轻人的缴费和财政资金,支付当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4. **政策工具箱已见底**:延迟退休到65岁仅能延缓基金枯竭5-8年,国有资本划转填补了部分窟窿但难持续,未来可能祭出"工龄退休制"(缴满30年才能退)或"动态养老金"(按当年收支调整发放额)。
5. **代际剥削已成定局**:90后群体未来退休时,预计替代率(养老金/退休前工资)将跌破30%,远低于当前60%的水平。日本70岁老人开出租的景象,将成为我国"银发打工潮"的预演。
对普通人的现实建议:①体制外人员不要幻想复制父母辈的退休生活;②尽早建立"养老三支柱"(社保+企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理财);③培养可延续到65岁的职业技能;④考虑布局康养产业聚集的二线城市。养老终究要靠自己,社保兜底功能会越来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