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长江禁捕显成效江豚逐浪映生态

心灵捕手小哲 2025-04-11 05:30:40

“快看,江豚!”近日,鄂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兵率队开展长江禁捕巡江调研时,江面上突然跃出数只江豚,在阳光下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一场景,引得船上众人欣喜不已,也成为鄂州长江禁捕成效的生动见证。

2020年7月,鄂州完成1356艘渔船、2910名渔民的退捕任务。如今,长江十年禁渔已推进到第五个年头,鄂州禁捕成效明显。

渔民上岸,稳得住、能致富

一大早,张学军就像往常一样在鄂城江段巡查,记录水域情况,并实时将巡护影像上传至渔政监管平台。

54岁的张学军曾经是“捕鱼能手”,洗脚上岸后,凭借熟悉水情、渔情的优势,被渔政部门吸纳,成功转型为一名护渔员。“现在不仅每月有三千多元稳定收入,还能守护母亲河,心里特别踏实。”

他的转变,是鄂州退捕渔民安置工作的一个缩影。禁捕初期,如何让2910名渔民“上岸”后稳得住、能致富,成为鄂州的头等大事。

为此,鄂州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采取就近推介岗位、支持就业创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帮助渔民顺利转型,转产就业率达100%。截至目前,共发放培训补贴9.38万元,提供创业担保贷款813万元,累计技能培训426人。

退捕渔民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社会保障兜底,让渔民无后顾之忧。鄂州出台退捕渔民社保补贴政策,安排1.1亿元补贴资金,将符合参保条件的2853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已有近1000人领取养老金。

同时,借鉴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持续对退捕渔民生产生活、就业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服务,帮助渔民“稳岗致富”。

如今,这些“洗脚上岸”的渔民都端稳了“新饭碗”。梁子湖渔民刘正兵发展生态种养、水产加工和休闲垂钓,年收入超40万元;华容区渔民熊志敏流转300亩荒山种植桃树,创办兴达生态农庄,生意红红火火……

刘正兵(右一)在水产加工基地晾晒武昌鱼

智慧监管,禁得住、管得好

在鄂州长江禁渔联动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重点水域的监控画面。随着操作员切换视角,江面波纹、岸边动态都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花费487万元建设的禁捕‘天网工程’,能够让非法捕捞无所遁形。”市禁捕办有关人员介绍,该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视频感知等技术,能精准推送预警信息、3公里内智能识别、热成像监测及违法违规行为录制,实现对长江24小时无死角监管。

鄂州禁捕范围包括87公里的长江干流,梁子湖、花马湖等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范围广,管理对象人多,禁渔任务艰巨。传统的执法取证、判断、跟踪、抓捕全靠人工来处理,鄂州持证渔政执法人员相对较少,执法力量不能满足禁捕需要。基于此,“天网工程”应运而生。

重点水域高清成像

“借助智能监控系统,快速发现线索、实时定位,让执法从‘被动应对’转为‘智能预判’,极大地提高执法效率。”市渔政大队队长朱劲松介绍。今年1月,系统发现夜间异常信号,执法人员迅速出击,当场抓获涉嫌非法捕捞人员1名,收缴非法渔获物20多斤。

此外,为了消除禁捕监管盲区,鄂州还与武汉、黄冈、黄石建立跨界水域协同巡查机制,并联合长航公安、海事部门定期开展清江行动,形成“水陆空”全方位监管网络。

依托智慧监管体系,压实21名“江段长”、95名“岸线长”网格化管理责任,71名护渔员日夜巡查,非法捕捞得到有效遏制。2024年,开展联合执法行动72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11起,较2023年下降27%。

生态复苏,江豚逐浪、生机盎然

“以前难得一见的江豚,现在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最多时7头同时出现。”生态摄影爱好者肖先生展示着他拍摄的珍贵画面:江豚母子嬉戏、跃出水面、与候鸟同框……

“禁渔使得水质改善,鱼类种群不断恢复、食物资源增多,为江豚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介绍。

据监测显示,2024年长江鄂州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近几年,鄂州在禁捕基础上,同步实施增殖放流,五年来累计投放鱼苗3500万尾,直接补充了水生生物种群,也加速了流域生态修复。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它们的回归说明禁捕成效显著。”鄂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鄂州市委书记孙兵在调研中强调:“长江禁捕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以江豚回归为新起点,推动禁捕从‘治标’向‘治本’深化,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

供稿:鄂州市农村农业局渔业渔政科

0 阅读:21

心灵捕手小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