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毛主席那个时代有多穷?今天终于见识到了,超出你的想象

万物知识局 2025-02-08 18:38:10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现如今我们的美好生活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经历了朝代的改革、炮火的侵袭、内战的消耗,这样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总能听到老一辈人提倡节约,却很难共情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毛主席的时代,在那时一个馒头就能养活一家子的人,可见生活的困苦和物资的贫瘠。

底层百姓的苦难只有亲身经历以后才能懂得,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早已无法磨灭的担忧,尽管现如今生活富足,国家安定,可正因经历过才会每时每刻的去感慨,当我们再次回看那段往事时,你是否能够明白爷爷奶奶常说的“节约归己”呢?

人民公社食堂在我们看来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在那时候的人们心中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为能够让许多家庭在付出劳动后免费得到一顿饭吃,不用饿肚子是那时人们心中唯一的想法,这在当时还有专门的口号,叫做“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这其实也是基于当时中国的现状,早期刚成立新中国不久,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搞生产就成为了那时能够改善中国现状的“最好途径”,因此才会以“吃饭免费”来激励群众投入工作中。

不过通过照片我们也能看到虽说是免费的吃食,但吃的东西和现在相比相差太多了,看着一大盆,实际上都是菜叶子煮的面汤,那时候食物基本上都是稀饭、馒头、面条、面疙瘩汤等等,看似简单但却满足了那时人们心中最大的念想。

如今又快到了过年的时候,过年穿新衣已经成了每家每户的习惯,但是在五十年代初期,还有许多孩子连衣服都没得穿,造成这样的原因除了战乱、物资匮乏以外,最主要的还是那时候并没有在生育上有所限制,人们都是提倡多生,孩子多了以后吃食、穿衣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照片中的孩子们身上穿着厚重的棉衣,但下半身连裤子都没得穿,并且这不是个例,而是那时候大部分人家中的现状,即便是寒冬凛冽的天气,孩子们身上也只有破旧的棉衣,而且这些衣服大多都是不合身的,因为都是哥哥姐姐穿不了以后又拿给弟弟妹妹穿。

整张照片里还有几个孩子连鞋都没有,在那时能够穿上鞋都还算稍好一点的家庭了,贫困一些的农村家庭孩子脚上都没鞋,长此以往脚上还会被磨出许多血印子和血泡,一不小心还会被地上的垃圾石子割破,生活十分艰难。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一种特有的人群开始实施打压,因为他们的出现,让不少农民们日子过得是“难上加难”,因此在50年代初期就全面性的展开了一场“土改制度”,这个制度主要的内容就是“批斗地主”,并且将他们所霸占的农田全部还给群众,强抢的姑娘也会回到家中。

照片中就是一名农村妇女正在对着平日里压迫自己的地主进行控诉,不仅是指责他们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看到地主的剥削和不人道,从而发起反抗,将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诉苦会”在全国各地展开,不少百姓也获得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田地资产,这些地主霸占的田地会被全部没收,然后由相关负责部门统一分配,一般都是先分配给没有田地劳作的农民和占地较少的群众。

剥削和压迫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那么等待新中国的依旧只有落后和贫穷,可以说“痛击”地主这个行为是为新中国全面发展“肃清道路”,同时也让曾经被压迫的群众看到未来能够美好的希望,有念想才能干劲十足。

在五六十年代,许多家庭都是多生多育,后来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那就是大带小,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们,吃穿住行都要落实到位,因此后来也时常有人说“长姐如母,长兄如父”,因为在父母外出劳作时,代替他们履行职责的就是哥哥姐姐们。

照片中拍摄的就是六十年代在武汉的一对姐弟,姐姐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却早已习惯了要照顾弟弟,弟弟站在竹制童车内,姐姐轻抚着他的头将水碗递到他的嘴边,并且通过照片还能看到,姐姐的嘴型正在发出“啊”的音节,想要弟弟模仿着她的模样,张嘴喝水。

这种场面虽然温馨但却也令人心痛,没有计生政策,人们也没有备孕的常识,不断的生育除了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以外,也会让这些原本应该享受童年欢乐的哥哥姐姐们失去自由。

在50年代专注生产的时候,吃饭大多都是大锅饭,尤其是在生产队里,吃食和农活分配都是有专门的人负责安排,照片中正是生产队员们吃饭时的场景,看她们脸上的笑意能够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期许。

但是看到她们面前的吃食,也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贫穷,几个人围在一起只有一盆菜饭,小菜都是由小碗装着的,并且都还是一些素菜和咸菜,在五六十年代时期想要吃肉都是需要用票去购买的,并且还不是人人都能抢到。

因为物资太过匮乏,因此即便是中午吃饭这会儿也不会去洗脚,宁愿踩在地上也不愿去浪费水资源,勤俭节约在那时已经刻在了每一个人都的心中,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

照片中就是一个老爷爷正准备去挑水的场景,虽说他生活在北京,但是日子也一样十分清苦,因为这是那个年代的整体现状,水资源的稀缺导致了不少人即便衣物已经脏了也无法清洗,更别说想要每天洗澡了,那简直就是奢侈。

并且自来水在那时来说也是不敢奢想的,院中能够有水压井的家庭都已经算是十分富裕了,普通家庭就只能和照片中的老爷爷一样,跑到固定的打水点用挑子担两桶水回家,即便是年迈这些事也只能独自完成。

看着这些孩子稚嫩的脸庞你很难想象她们的生活有多么贫瘠,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的陕北,虽说那时候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是依旧还有许多农村家庭的生活比较困难,这位母亲带着九个孩子在自家窑洞前合影,最小的孩子甚至连走路都不太稳。

她们的衣服大多都是补丁的,穿坏了也只能用并不协调的布缝合起来,而那时候的孩子们心中根本没有“攀比”的心境,更不会觉得自己穿着补丁的衣服有些丢人,即便是在60年代,能够有衣服穿,有鞋子穿就已经胜过许多家庭了。

并且通过看这张照片也能够感受到这位母亲的不易与伟大,虽说有九个孩子,衣服大多都是有补丁的,但是他们却都穿着十分合身的衣服,并且总体来说也还算整洁,由此可见他们的生活还是非常幸福的,能够有保障的生活已经是贫瘠生活中难能可贵的一大幸事了。

看到照片中笑颜如花的模样就能够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喜悦,现如今结婚已经变得不再纯粹,车子房子、彩礼嫁妆,每一样都是新人们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有的甚至就差临门一脚最终却与幸福家庭失之交臂。

但在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幸福非常纯粹,能够有饭吃、有地方住、有心爱的人陪伴在身旁就十分高兴了,照片中即将结婚的一对新人,面对亲友们的祝福都十分高兴,虽说没有洁白的婚纱,但是新郎戴在新娘头上的花朵就是最好的礼物。

还有多少人小时候是用这种板凳来充当书桌的呢?那时候因为太过贫穷,因此即便是学校也没有多余的钱能够购买统一的木质桌椅,只能用这种长条形的板凳来代替,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上学堂学知识就是幸福的生活,无论环境有多么艰难都不会放弃。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改变未来和走出大山唯一的途径,只有学业有成才能带给家庭和父母更好的生活,那时候收取学费也并不是现金,通常都是一袋大米或者一筐鸡蛋,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大的期许或许就是能够拥有一支全新的笔、一个崭新的书包。

在大山里住着的孩子们想要上学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甚至需要凌晨就起床,翻山越岭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里,等到晚上放学后回到家早已是深夜,一天根本休息不了多久,因此那时候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顶着“鸡窝头”就去上学了。

除此外他们还要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学费,父母只能中止他们上学,而失去机会对他们来说或许比走夜晚的山路更加可怕。

照片中的孩子就是被迫只能外出替家里贩卖萝卜等种植物,小小的年纪却能够端起十几斤重的物品,仔细看她小腿处还有常年负重而产生的肌肉,弱小的身躯却要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担,贫穷所带来的除了不同的境遇外更多是骨子里带出的自卑。

曾经的物资匮乏、生活艰辛是我们现如今无法切身体会的,但当我们回看那个时期的真实照片,映入眼帘的贫苦和困窘也能激起我们内心的特殊情感。

回首过去并不是单纯为了惋惜和难过,而是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明白,美好的现在来之不易,保持安定生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靠每一位民众去共同努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