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97年7月1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我们迎来了香港的回国,曾被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6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而香港的回国也为1999年澳门回归,奠定了殷实的基础。
从香港正式回归之后,我国也对其展开了“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代表了他的不同和祖国对香港的“宠爱”。
虽说香港享受着高度自治的政策,但早在1949年毛主席就曾定下三条规矩,即便那时还未回归可依然无人敢逾越或不遵守,你知道是哪三条吗?
香港在现如今大众的眼中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能够前往香港定居和工作,不仅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也,能够为孩子谋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过在这其中,人们却忽略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香港之所以能够在某些方面是十分突出,也是因为香港自身还有未完善的地方。
就好比住房和城市划分等问题,人们所看到的香港都是十分密集的,甚至有不少游客前往香港旅行时,发现高档的酒店规模也非常小,甚至还赶不上内陆便宜的快捷酒店。
香港之所以寸土寸金,也就是应对了主席曾说的那是一块“小地方”。
通过香港和内陆的发展,实际上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的互补,香港在开放的同时经济抓得比较紧,但是城市建设却相对“缓慢”一些,内陆的城市经济和开发,相较于香港来说就更加快速。
对于香港的回归每一位国民都是开心且激动的,虽说毛主席早在1946年,就对香港回归做好了相关的外交部署和战略指导,但是却并没有强行将其“收纳”回中国。
毕竟那时候新中国还未成立,毛主席也曾直接表示中国内陆地区仍有不完善和未治理好的区域,因此急于解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在毛主席的心中是非常看重香港的,虽说不曾踏入香港区域,但是他也时刻关注着香港的政治局面,并且在1949年就对香港提出了三条“规定”,在当时来说不仅解决了港英政府的危机,也为新中国争取到了一份肯定。
1949年10月14日广州在解放以后,与其遥遥相望的香港自然也就“暴露”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视野下。
当时第15兵团已经抵达了香港北部,港英政府一直担心解放军会持续南下解放香港,就在人心惶惶时,港督葛量洪收到了党中央通过秘密途径传到香港的三项条件。
这三项条件无疑是让港英政府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毕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武装力量从无到有,这一点也让当时不少国际社会震撼和担忧。
因此在得知中国有此想法后,港英政府也立马“顺坡下”,英国方面为表赞同,立即在国际社会上率先承认了新中国。
成为了西方国家中首位肯定新中国的国家,除此外英国方面还在《华侨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声明,其中明确的表示了毛主席确保了香港的地位与安全,因此英国年内承认中共的存在。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非常好奇,毛主席究竟给出了怎样的条件呢?
第一条是香港不能用作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基地。
这一点也是为了避免在新中国成立时,会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阻止共产党执政,其余有实力的西方国家会“附和”美国阻挠中方,因此对香港提出这一要求,其实也就是为了杜绝英方加入美国阵营。
第二条是不许进行旨在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威信的活动。
可以说,党中央提出的这个条件就是完美的承接了第一条,让英国彻底与美国在应对共产党的态度上形成对立面。
为了维护好香港的稳定,英国就必须和中国保持友好,不破坏的同时英国也的确给了中国一个“惊喜”,英国的率先承认,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第三条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人员必须得到保护。
毛主席所说的这一点就更加切实的体现了他对民众的看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每一项要求实则都是无声的“谈判”,能够在如此紧要的时刻将中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归纳其中,也足以见得主席的爱民之心。
这三条规定无疑是在为今后收复香港奠定了殷实的基础,同时也在新中国刚成立的特殊时期中,为今后的发展创造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看到这简明扼要的三项条件,就不得不感慨毛主席对待国家时局的远观策略是多么成熟和慎重。
因为有了这三条规矩,英国方面就不得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实际上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对英国来说也同样如此。
在那个时期,英美两国本就处于对立面,在暗处各自较劲,承认新中国也是为“反对”美国获得了一个新盟友。
除此外,在那时如果不接受新中国的成立,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就不止驻足于深圳河畔,而是继续挥师南下解放香港。
如若香港在那时就被解放,英国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就会被撼动,在远东的利益也会被美国“抢走”许多,因此那时虽说我们是提要求,实际上也是互惠互利的一次“谈判”。
而事实也证明了当时的策略是正确的,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忌惮中国的发展,因此阻挠外贸和货运,然而英国方面因为此前的协定,不能阻挠中国从香港运输战略物资,因此后来香港也就成为了中国贸易输送和发展的桥梁。
而香港的问题就这样放任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毛主席在策略上还是非常有谋划的,对于香港来说,作为已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百多年,想要轻易改变是不易的,因此除了奠定友好的往来基础以外,对于香港的帮扶也必不可少。
这张照片是拍摄于香港水荒的时期,小孩子洗澡只能用半盆水,看上去十分可怜,虽说香港环海,但是能够使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还曾向日本、新加坡等地买水,但是一来一回的成本却是极高。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主席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引东江之水跨山而去解决香港的水荒问题。
当时因为政局的因素,毛主席也是从侧面表示只因香港有95%以上的人口是我国同胞,因此才帮助供水,这一行为也是为了缓解我国同胞的用水问题,因此供水工程理应有我国举办,并且将其列入了国家计划。
这不仅是解决了香港的“燃眉之急”,更是让香港同胞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发展,为今后回国的期许埋下了种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的香港,那时候人们都是排队等着接水,在炎热的天气排起长队,等待的煎熬让他们也十分燥热,而接回家中的水并不能全部用来洗澡,因为生活用水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这些水的主要作用还是维持家中煮饭。
当时香港政府规定4天限量4个小时供应一次自来水,因此才能看到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前来排队的场景。
有的家庭甚至会出动全部人口,一人一挑,就连孩子都会提着空水桶占一个名额,由此可见当时用水的紧张。
这张照片就是拍摄于1996年,香港回国的前夕,内陆地区和香港警察同时巡查街市,那时候的治安还是非常好的,虽说环境对比起现在来说比较差,但人们的生活却还是欣欣向荣的。
两边的警察虽说穿着打扮不同,但是一样的中国面孔,也体现着内陆和香港那无法分割的情谊。
那时候香港警察的穿着就和电影中所呈现的相同,黑色的制服里衬衫领带一样不少,而内陆地区的装扮我们也在不少老电影中看到过,那时候武警就是这样的穿着打扮。
1975年49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前往香港,当时由港督麦理浩带着一众官员前往了启德机场迎接,现场还有许多“皇家警察”,为了避免引起混乱,现场被警察围得水泄不通,远处还能看到民众“凑热闹”的身影。
当时伊丽莎白二世穿着粉色的连衣裙,看上去非常青春有活力,民众们看到她还是非常激动的,当时她在香港的行程总共是三天两夜,在极短的行程中伊丽莎白王二世也去到了不少地方,其中还包括了菜市场。
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有不少香港群众都非常兴奋,当看到中国旗帜缓缓上升,英国旗帜下降时那种幸福感是难以言喻的,时隔一百多年的光景,被“强占”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感受那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在意。
这张照片就是拍摄于香港回归的第二天,有不少香港民众都在自家店铺前挂上了中国旗帜来纪念这美好又幸福的时刻,除此外当时香港街头还挂满了庆祝香港回归的横条与小彩旗,举国同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政府曾签订下割让香港的三项不平等条约,而在时隔百年后毛主席用同样的三项条件为新中国开辟了道路,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基础。
百年的光景,中国从曾经的懦弱王朝摇身一变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主流”,我们经历的磨难与艰辛是巨大的,但能够看到如今祖国的山河统一,民众生活安稳幸福,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参考资料:
家国视野——央视历史纪录:严重缺水的香港,是怎样绝处逢生的2020-08-19
北晚在线——毛泽东谈香港问题,这是主席最具代表性战略决策之一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