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见过毛主席37岁所作这幅诗歌手稿?没曾想其年轻时字迹也已入化境!颠覆审美!

小白探书法 2025-04-09 08:45:33

毛主席有的诗歌,是早期所创作的,但是,一直都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后期才公开的,诸如这首诗歌《蝶恋花.向板仓》,这首诗歌是伟人于1930年所作,是专门为杨开慧所填的词尘封了若干年后,于2014年在《党史文苑》第三期首次公开披露了这篇词。

而看到这样的手稿字迹,读者这诗歌内容“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从诗歌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伟人的内心变化,通篇诗词凄婉悲愤,读之极易使人潸然泪下,同时,又使人同仇敌忾;让人铭记历史,催人奋进。

伟人的诗歌,就是这样,将情感的表现,做到了淋漓尽致,很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又会让人充满斗志,勇往直前,相信,你读了这首诗词,也会有一番感慨的。

甚至,读着读着,在头脑中,总会会浮现出,杨开慧烈士的种种画面,十分清晰,让伟大的革命家致敬!

尤其是欣赏着这幅手稿字迹,你会发现,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战歌,就是一种向心力,让更多的年轻朋友们记住历史,家仇国恨,一股脑迸发出来。

而这幅手稿的书写,和我们印象中的,成熟的“毛体”,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也正是因为区别比较大一些,有朋友甚至怀疑这幅手稿的真实性。

对于,经常研究伟人的书法的朋友来说,也一定有这样的印象,虽然我们最为熟悉的是伟人最成熟的字迹“毛体”,但是,伟人在各个时期的字迹,也有是明显的不同,有的甚至是一种颠覆性的存在,尤其是伟人早期的字迹,更是如此。

从时间节点上看,这是创作于1930年,就应该属于伟人早年的书法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也是正常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在通篇布局上,已经是一种相互穿插,相互贯穿的一种特点,并且,字迹没有写在这种界格中,反而写在了这种界格之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性的存在,不是吗?

同时,细心的朋友,也会注意到,这幅手稿的书写,在墨色上,也有着非常突出的层次感,这一点,也是比较符合伟人的书写习惯的,墨色对比也是十分突出,同时,尤其是浓淡的随心所欲的变化,更加有水准。

不仅如此,我们也发现,个性化的点画,也表现的十分到位,那种夸张的特点,也得了完美的表现,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字形上,有的字迹,有着明显的拉伸状态,众所周知,伟人的书法,多表现出一种高大的状态,而这里,却也有了这样的迹象。

不过,这幅手稿在书写上,几乎每一个字,都表现的比较平正,没有那种明显的倾斜度,这一点让人感觉到比较意外,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虽然这幅手稿,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疑点,但是,整体上看,也是非常有欣赏价值的,不是吗?在此,我们也期待你能够分享此文,让更多的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能够看到,树立他们对伟人书法的最初印象。

通过学习伟人的诗歌作品,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伟人书法魅力,更加突出地学习了伟人的思想,用伟人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日常,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不是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