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死:早已注定的结局

兜兜爱读书 2025-02-07 22:02:29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商鞅之死,乍一看像是秦惠文王在报私仇,或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然而,仔细审视商鞅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早就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朝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而提及秦朝,商鞅这个名字便如影随形,他同样是秦朝历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里程碑式人物。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以来,秦国逐渐踏上了强盛之路。然而,秦孝公一驾崩,继位的秦惠文王便迫不及待地诛杀了商鞅。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让我们先回溯到商鞅变法的起始阶段。当时,秦孝公对于变法一事心存犹豫,他担忧老百姓是否会接受这一变革。商鞅却胸有成竹地对秦孝公说:“智者行事之前便能预见结果,愚者即便事情完结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缘由。老百姓大多都是愚昧的,变法这种超前之事,无法事先与他们商量,只能强制推行。待变法成效显现,他们自会享受其中的好处。”

秦孝公听后点头表示赞同,但大臣甘龙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聪明人应遵循传统习惯来治理国家,这样才能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既方便治理者施政,也让老百姓感到习惯。因此,他主张不应变法。

商鞅当即反驳甘龙:“你所言皆是世俗经验灌输的陈旧思想,这也不怪你,很多人都是如此。这样的人为官或许尚可,但若要他们创新求发展,就力不从心了。

夏、商、周的开国之君,各自采用不同的制度都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也各施其策,称霸天下。因此,智者是制定规矩的人,愚者只能遵守规矩。若想国家强大发展,就必须勇于创新。”

在这场辩论中,商鞅虽然胜出,但他的态度却显得咄咄逼人。他将秦国人都视为愚昧之辈,等待着他这个救世主去解救。这种狂妄自大的态度,为商鞅之死埋下了第一个祸根。

变法开始后,许多老百姓对新法不理解,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恰逢此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竟胆大包天地拿太子开刀,当然,他并未直接惩处太子,而是将太子的老师作为替罪羊。

新法实施十年后,老百姓都尝到了新法带来的甜头。当初那些议论新法不好的人,又开始聚在一起称赞新法的好处。然而,商鞅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将这些议论的人全部迁往边远的城邑。

我们来分析商鞅的这些做法。他觉得老百姓议论新法的不好,就拿太子老师开刀以震慑百姓。为何非要拿太子那伙人开刀呢?难道杀其他大臣就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吗?这分明是在肆意挥霍秦孝公对他的信任和赋予的权力。惩罚太子老师并非为了给老百姓看,而是为了树立自己在秦国的威严。

再来看后来的事情。当新法不被老百姓理解时,他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商鞅并未对他们怎么样。然而,十年之后,当大家感激新法带来的好处时,聚在一起歌颂他时,他却突然处罚这些人。这是为了防止别人议论新法吗?显然不是,这更像是他在耍威风、刷存在感。

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为了博取声望,不惜加大处罚的力度和广度。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为商鞅之死埋下了第二个祸根。

商鞅变法十年之后,他在秦国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这时,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前来拜见他。商鞅希望赵良能给他提些意见。然而,赵良起初却拒绝了。

商鞅却越发来了兴致,他告诉赵良:“在我变法之前,秦国人的生活习惯与戎狄相似。在我的治理下,秦国不仅强大了起来,还变成了一个懂礼仪、守法度的国家。你觉得我与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相比如何?”

赵良瞧着商鞅那副模样,便一本正经地回应说:“百里奚起初不过是个放牛的,可最后却当上了秦国的相国。别看他官这么大,秦国可没人嫉妒他。他管着秦国的时候,带兵打过郑国,还三次帮晋国国君坐稳江山,甚至连楚国都给他救过一回。

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对诸侯国都仁义有加,还把西戎都给征服了。他这么大的功劳,却一点架子都没有。累了也不坐车,大热天的也不打伞,出门就靠两条腿走。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的老百姓,不论是男是女,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啊。”

“再看看你商鞅,你不仅敢对太子的老师下手,你的号令在秦国甚至比国君还好使。然而,你没有几十辆车跟随、没有足够的武装保护都不敢出门。现在秦国的人是怕你,但一点都不敬重你。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能将国君给你的赏赐都上交、劝国君启用一些有用的人才、让国家抚恤孤儿、赡养老人、尊重有德行的人,然后你退居山林之中种种地、养养花,也许还能获得平安。”

从赵良对商鞅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制手段。他一心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秦国看到自己变法的最大成效,却根本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

也许他的变法一时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但那种不人道的制度若持续下去,早晚会把人逼疯的。这就是商鞅之死的第三个祸根:他急功近利。

我们无法否认商鞅的伟大和他为秦国乃至天下所做出的贡献。然而,他也确实为自己种下了诸多祸根。因此,他的被杀只是迟早的事情。即便秦惠文王不动手,也会有人动手的。所以,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只能怪他自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道理,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