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新法治报、平安鼎、杭州萧山警方、NOAA Fisheries、Animal Diversity Web。
网购螺壳被警方找上门杭州市民李女士没别的爱好,她就喜欢收藏各种各样的贝壳螺壳,无论是原装的还是贝类螺壳制品,只要够好看,她就愿意慷慨解囊。至于她收集贝壳螺壳的渠道,无非也就是在网上各大平台搜索,可能是电商平台,也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这天,她像往常一样搜索相关内容查看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商家有很多贝类螺壳制品,都是其他店铺所没有的。激动的李女士果断联系了商家,问他是否有“五爪贝”卖?
不知道是不是贝类收藏圈有自己的暗语,我所知的“五爪贝”其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砗磲的俗称,李女士胆子这么肥?
没想到商家的胆子更肥,直接无视了李女士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需求,转而向李女士推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珠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的螺壳!然而李女士还真被说动了!她作为一个收藏者,自然清楚珍珠鹦鹉螺的保护等级,敢购买纯粹是鬼迷心窍了。
俗话说得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很快杭州萧山警方就获悉了这条线索,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环食药大队联合所前派出所警力到李女士家里进行检查,果然发现了一个螺壳。经初步判断,这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珍珠鹦鹉螺的外壳。
目前,李某因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已被萧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售卖鹦鹉螺的商家已被外地警方查处,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我知道很多网友肯定会对此表达不满,认为这保护动物都已经死了,买个壳能有什么危害?实际上有需求就是最大的危害。消费驱动杀戮,市场需求会刺激非法盗猎,形成“购买=支持杀戮”的恶性循环。而且虽然保护动物死了,但是其制品也是很可能在它们活着的时候处理制作的,这就是违法了。
鹦鹉螺鹦鹉螺属于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的这个命名很直接,就像乌贼一样,头好像跟“脚”长在了一起,不过其实这个命名是想反映了它们相对复杂的大脑和数量很多的触手。它们跟乌贼和章鱼有亲缘关系,不过很容易区分,毕竟鹦鹉螺背着壳呢。
鹦鹉螺的分类还不太清楚,鹦鹉螺科(Nautilidae)目前被认为包括2个属的6个物种,即鹦鹉螺属和异鹦鹉螺属,科学家统称其为腔鹦鹉螺。
鹦鹉螺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物种,虽然背着壳,但它们的外形非常轻薄,各种鲨鱼、硬骨鱼甚至是同为头足动物的章鱼都能捕食它们;它们的繁殖率极低,需要超过10年才性成熟,这限制了种群的发展;它们还受深度和温度耐受性的限制。因此其在分布地是以小规模、孤立的种群形式出现。
鹦鹉螺的外壳上伸出90多根无吸盘的触手,其外壳确实非常好看,它是盘绕着的,外壳的颜色多种多样,从白色到橙色,甚至紫色,具有独特的颜色图案。异鹦鹉螺属的异鹦鹉螺(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的外壳看起来甚至毛绒绒的,其实那些是黏糊糊的。
鹦鹉螺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地区的珊瑚礁的底部。它们主要栖息在海底附近,最深处可达500米,间会升至水面附近觅食。
这些腔壳头足类动物最早出现在大约5.5亿年前。其祖先的统治地位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当时有些动物的壳展开后长达6~9米。尽管化石记录丰富,但目前已知该属的近亲物种仅剩6种。
由于其进化历史,它们现在被称为活化石。
鹦鹉螺居然还活着?自诩“动物爱好者”的我其实在高中时候才知道鹦鹉螺还活着的,在我印象里,鹦鹉螺早在白垩纪就全部消亡了。后来才明白现存鹦鹉螺其实跟其他的“活化石”是一回事情,它们确实活着,但除了乍一看的外形,其实跟老前辈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现存的鹦鹉螺与远古鹦鹉螺起源于约5亿年前的奥陶纪,属于同一演化支系。它们的外壳结构被保留至今。鹦鹉螺的外壳呈螺旋形,内部有分隔的气室,这些气室能通过调节气室液体控制浮力。这套底层设计保留亿年,看来确实好用。
虽然乍一看没差,结构也没啥变化,但现存鹦鹉螺的壳层更薄,生长纹路与化石种类也略有不同。远古鹦鹉螺的化石保存限制导致细节难以完全对比,但是一些化石显示,一些远古鹦鹉螺的触手数量、齿舌结构与现代种类不同。
分子生物研究显示,鹦鹉螺的基因组演化速率较慢,但在免疫、生殖相关的基因存在适应性演化,跟远古鹦鹉螺已经不同了。
虽然内在和外在的小细节变了,但这么多年变化如此小,依然非常惊人。鹦鹉螺能成为“活化石”主要是进化速率极慢的结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竞争对手少和生态位的稳定。
鹦鹉螺主要生活在200~800米深的热带海域,这里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小,天敌虽然不少,但自然选择的压力相对较小。另外它们的外壳结构和生活方式在深海非常好用,好用就没啥必要多变化。
现存鹦鹉螺是远古鹦鹉螺的直系后裔,其形态的惊人保守性源于对深海环境的完美适应。它们的存在证明,进化并非总以“剧变”形式出现,稳定性同样是生命延续的重要策略。
威胁鹦鹉螺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过度捕捞,即为了满足国际鹦鹉螺壳贸易的需求而进行的商业捕捞。鹦鹉螺壳具有独特的卷曲内部,可作为纪念品出售给游客和贝壳收藏家,也可用作珠宝和家居装饰品(整个壳作为装饰品出售,或部分壳用于制作贝壳镶嵌设计)。
该物种的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对其贝壳和贝壳产品的需求推动的,因为捕捞鹦鹉螺与文化或历史无关。虽然所有鹦鹉螺物种都参与国际贸易,但分布最广的珍珠鹦鹉螺是最常见的贸易物种。
由于鹦鹉螺生长缓慢、成熟晚、繁殖量低、流动性低,它们特别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通过监管措施解决该物种过度利用问题的努力似乎不够,有证据表明,尽管有禁令,但仍有针对性地捕捞和贸易该物种,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目前,所有的鹦鹉螺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