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墨
在这纷扰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如同置身于一片嘈杂的密林,各种声音、各种纷争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和心灵。
然而,在这片纷扰之中,却有一种境界如同幽林深处的清泉,那便是:不闻不问就是清净,不争不辩就是智慧。
在这简单的话语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探寻、去领悟。

一、清净之境,便是不闻不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这句诗,恰是对不闻不问所达到的清净境界的生动描绘。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我们常常被无尽的琐事所包围,周围的人和事似乎都在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干扰我们内心的宁静。
就像在繁华的都市街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感官完全打开,去听闻每一个声音,去关注每一件琐事,那我们的内心必然会被搅得如同波涛汹涌的湖面,不得安宁。
然而,当我们学会不闻不问时,就如同在心灵周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那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那些与己无关的是非纷争,都被阻挡在这道屏障之外。
这并非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就如同古刹中的高僧,他们身处尘世,却能不为尘世的喧嚣所动。
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修行,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世俗纷争不闻不问。
这种清净的境界,让他们能够在内心深处开辟出一片宁静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他们可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智慧之道,便是不争不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争不辩背后的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观点的分歧、利益的冲突。
很多时候,人们会陷入激烈的争辩之中,试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试图去争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这种争辩往往是徒劳的,它不仅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还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
就如同两只刺猬,当它们互相攻击、互相争辩时,只会让彼此都受到伤害。
而不争不辩,则是一种超脱的智慧。
当面对不同的观点时,我们不必急于去反驳,而是可以选择沉默,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对方。
历史上,蔺相如便是一个拥有这种智慧的人。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蔺相如并没有与其争辩,更没有与其争斗。
他深知赵国的稳定需要将相和睦,所以他选择了退让。这种不争不辩的态度,最终感化了廉颇,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
蔺相如的智慧之处在于,他明白争斗和争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而通过包容和退让,他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幸福与安宁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和观点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很容易被卷入无谓的纷争之中。
如果我们不能学会不闻不问、不争不辩,那我们的内心将会被焦虑、烦躁所填满。
例如,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
一条简单的新闻评论,都可能引发激烈的辩论。参与者们在争辩中逐渐失去理智,甚至恶语相向。
然而,这种争辩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它只是在消耗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应该从“不闻不问就是清净,不争不辩就是智慧”这句话中汲取力量。
在生活中,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们要学会不闻不问,保持内心的清净;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分歧,我们要以不争不辩的态度去对待,用智慧去化解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宁静而智慧的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
无论现实如何,都要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以清净为舟,以智慧为桨,驶向那片心灵的宁静港湾。

痴呆了会不闻不问,残废了会不争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