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儿子在哪儿上班呢?
他啊,在中国移动上班呢。
哦,原来是卖电话卡的啊。
......那是以前,现在他在中国移动敲代码呢!
一位运营商员工的自我调侃,道出了这场变革的缩影,曾经坐在营业厅里办业务的通信人,正集体向研发实验室“迁徙”。

2024年三大运营商研发人员总数突破12万人,比2022年暴增50%。相当于每8个员工中就有1个在敲代码、调算法。传统营业厅的运维、客服岗位在悄然收缩,而云计算工程师、AI算法研究员、5G标准制定专家等新岗位正批量诞生。

这场迁移不是简单的岗位调整,而是一场关乎行业存亡的“基因改造”。当中国移动云、天翼云收入纷纷突破千亿,当三大运营商包揽国内云计算市场前三甲,曾经“卖流量”的国企,正在蜕变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
逼出来的转型:不搞研发就“没饭吃”这场转型绝非心血来潮。传统通信业务触到“天花板”已是公开秘密,个人用户市场饱和,流量资费“白菜价”,靠装宽带、卖电话卡的增长故事早讲不下去了。财报里藏着答案:中国移动的数字化收入占比超31%,云计算业务更是冲上千亿规模,天翼云、移动云与互联网大厂的云服务正面交锋。

这场转型背后,还站着国家意志。运营商要当“新兴产业的主力军”。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得多搞点硬科技!这些投入真金白银砸下去,效果也摆在台面上: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评选,移动、电信各占一席;5G基站建得比便利店还密。
“老员工学Python,新员工抢算法岗”
转型最痛的,是百万基层员工的命运转折。
“我们营业厅这两年退了8个老同事,新来的小伙子上岗第一天就问‘Python代码库在哪儿下载’。”某运营商员工感慨。这场转型背后,藏着两股“推力”:
一边是扛不住的老员工:在运营商干了15年的某员工,原本负责基站维护,去年突然被通知参加Python培训。“40岁的人天天和年轻人拼代码,头发都薅秃了。”他苦笑道。而像他这样被迫“转码”的老员工不在少数。
另一边是抢破头的年轻人,今年春招,移动研究院给5G核心网工程师开出了52万年薪,电信AI算法岗起薪24万,比不少互联网大厂还香,现在985硕士选offer,得在互联网大厂和运营商之间纠结半天。
年轻人的新选择:要稳定,更要“技术资本”
对于想进国企的年轻人来说,运营商的门槛正在悄悄改变,想要抢占先机,还得仔细谋划一番:
针对性备考,强化核心能力:三大运营商的笔试均涉及行测(言语理解、逻辑推理、资料分析等),需通过历年真题模拟提升速度和准确率。技术类岗位需额外强化通信工程、AI算法等专业知识;市场类岗位可侧重行业动态和企业文化理解。精准选岗,差异化竞争:运营商正布局5G-A/6G、低空经济、AI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相关岗位(如中国联通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工程师)竞争相对较小且成长空间大。若专业能力较弱,可选择项目管理、客户经理等复合型岗位,减少与技术岗的直接竞争。关注长期发展,把握行业红利:从薪资和晋升空间看,移动>电信>联通;从稳定性看,省级公司>市级公司。建议应届生优先投递技术密集型的直属研究院,社招可关注省级分公司的创新业务部门。
三大运营商的这场“换血”,就像是通讯业的“诺曼底登陆”——要么拿下科技高地的滩头,要么被时代浪潮吞没,这场涉及百万人的转型已不仅是企业自救,更是一场国家级的科技突围,运营商们修的不是信号塔,是数字中国的地基。
”铁饭碗还是铁饭碗,只不过里面装的,早已从当年的“大锅饭”,换成了科技创新的“硬菜”。
写代码的去装宽带了?[笑着哭]